文|糖角媽媽
養育孩子,并不僅僅指給孩子健康平安的撫養成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心態,以及良好的性格。我們都是第一次當媽媽/爸爸,給孩子提供基礎的需求,和溫暖、支持的家庭環境是理想化的狀態,但是有些父母的教養風格,卻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傷害。
如果你家孩子平時有下面這些行為,說明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支持、陪伴,家長再不重視可能會造成孩子性格出現缺陷。
抱著物品才能入睡
孩子喜歡抱著玩偶、枕頭、被子、心愛的玩具等物品才能入睡,如果沒有這些物品,就會出現睡眠障礙,顯得焦躁不安,頻繁夜醒,那么說明孩子存在安全感缺失的情況。對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可能和安全感尚未建立完全有關。孩子可能從8月左右開始,進入分離焦慮期,睡覺時會依賴抱著物品所帶來的安全感,一般在0-2歲的時期,家長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建立好信任感,持續穩定的對孩子進行看護照顧,那么安全感就會建立成功,分離焦慮也會在18月齡-24月齡時結束。
怕生拘謹、格外懂事
如果家長善于觀察會發現,有些孩子在陌生人、親戚聚會的情景下,表現得很活潑,沒幾分鐘就和周圍的人熟絡起來,而有些孩子,則有點怕生,顯得很拘謹,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只是自己安靜的坐著,不喊不鬧,從不和其它小朋友發生爭執和矛盾。
這種看起來格外乖巧懂事的孩子,往往是最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本身就該肆意玩耍、天生爛漫,而那些早早就懂事的孩子,往往自卑敏感,不喜歡麻煩別人,他們可能遭受過被父母拋棄的威脅,認為自己是令人失望或失敗的。這種缺乏安全感所致的性格缺陷,幾乎終其一生也很難彌補,即使長大后,他們也會深陷人際關系的囹圄中,無法自拔。
經常摔東西,脾氣暴躁
很多時候,家長面對孩子的破壞性行為,比如摔東西、喊叫、咬人等,就會情緒失控繼而以暴制暴。實際上,孩子的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通常是因為父母不懂得控制情緒,孩子一犯錯就如同鞭炮一樣,一點就著,一通打罵,這樣孩子遇到困難或不順心的事情時,不懂得如何正確宣泄自己情緒,就會像父母一樣變得暴躁。
根據暴力循環假說,暴力很可能會代代相傳,童年時期遭受到了父母的虐待,孩子也只會用身體暴力或心理虐待的處罰形式來解決問題。這種心理傷害,有可能導致孩子變成低自尊、沮喪消沉的性格。
糖媽叨叨:哪怕工作生活再怎么苦,請回家的時候,多給孩子點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