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針刺手法是補法,《素問·離合真邪論》云:“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這段論述指出,針刺補法,若針刺之后未得氣,也即氣未至,就要耐心地留針,以待氣至。在等待時,要耐心,小心地體察針下的感覺,要像等待自己尊敬的貴人到來一樣那樣耐心、小心,不能著急,要留針至氣至之時,哪怕是等到白晝變為黑夜。而在得氣之后,配合呼吸,在吸氣時起針就可以了。《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也就是說,如果未得氣,則我們可采取多次針刺、手法行針,以達到加強刺激、使經氣得至之目的。在針刺達到得氣的目的之后,就可以起針,不要再繼續進行針刺。
如針刺手法為瀉法,《素問·離合真邪論》云:“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針刺入內,吸氣時轉動行針,以使得氣。待得氣,配合呼吸,在呼氣時搖針,擴大****,使邪氣從****瀉出,然后在呼氣末的時候將針起出。如此,邪氣從針而去,邪去則正安,針刺瀉邪氣的目的就達到了。
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對于留針與得氣,有更明晰的論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主。重則為補,輕則為瀉。雖有分寸,得氣即止。”明確指出應用針刺療法進行重刺激、輕刺激補瀉操作時,雖各有針刺分寸的把握,但是有一個準則,那就是“得氣即止”,也就是說一旦得氣,就可以停止繼續針刺了。這和而今多數針灸醫師的認識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