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蘇聯/俄羅斯 蘇-27“側衛”戰斗機
蘇-27“側衛”戰斗機
點擊查看本站視頻:蘇-27原型蘇-27官方視頻
點擊查看:蘇-27 |蘇-30 |蘇-33艦載機 |蘇聯航母 |蘇-35詳細介紹 |印度蘇-30MKI 對戰 F-22
蘇-27重型戰斗機,北約代號“側衛”(Flanker),可以算是近十年來最大紅大紫的戰斗機了。不論航展上展示優異性能,還是實戰中與對手一決高下,大出風頭。在北海的一次巡邏中,蘇聯飛行員為了趕走一架入侵的P-3C反潛機,用“側衛”的一個垂直尾翼將對方的發動機短艙割開,實在是爽死了!
點擊查看蘇-27剖視圖
蘇-27是優秀的第三代戰斗機(蘇聯和俄羅斯的分代方法稱之為第四代),就飛機本身的性能,尤其是機動性,絕對是第三代中的佼佼者。蘇-27“側衛”的諸多改進型,如著名的蘇-30、蘇-34、蘇-35、蘇-37,都一次又一此次引起世界的轟動。
在60年代,西方國家的以線傳操縱系統為核心的第三代戰斗機陸續研制成功,蘇聯的步伐也緊緊跟上。當時蘇聯科研機構推出了諸多重型空中優勢戰斗機方案,從改進的米格-29到圖波列夫機翼吊掛發動機的方案,各家設計局都出盡全力。最終蘇-27的前身T-10試驗機獨占鰲頭(右圖為飛行表演涂裝的T-10)。
隨后T-10又發展出眾多改型,比如起落架后移、雷達艙加大、主翼翼型變動等等。最終產生了蘇-27,84年正式裝備部隊。蘇-27剛剛服役就振動了世界航空界,因為它的先進氣動布局和強大的機載武器火力(掛載10枚空空導彈)是前所未見的。隨后在西方航展上蘇-27精彩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動作更是令西方世界驚嘆不已。
左圖中是一架解放軍空軍
此外,印尼于2004年已經獲得了蘇-27SK和蘇-30MK飛機各兩架,還要補充購買8~10架此型飛機,專家估計,這筆交易金額為3.5~4.5億美元。
在"利馬-2005"展覽會開幕前夕,"伊爾庫特"公司總經理杰姆欽科表示,將于2006年初簽署向泰國提供12~18架蘇-30MKI型殲擊機合同,總值為6~9億美元。
蘇-27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完成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動作顯示出了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操縱性能,以及發動機良好的加速性能。由蘇-27專門改裝的P-42實驗機,完成超過最高飛行升限和起飛速度等近40項世界紀錄。蘇-27 UB教練機采用標準雙座機型,在1985年3月首飛。
蘇-27最獨特之處是它的高機動性。這首先要歸功蘇霍伊設計局的氣動設計和兩臺留里卡設計局強大的AL-31F發動機。蘇-27采用第三代戰斗機流行的翼身融合、大邊條、機腹進氣、雙垂尾的氣動布局,機頭高于飛機主梁,發動機則掛裝在主梁之下,整機呈眼鏡蛇彎曲出擊的樣子,非常COOL。AL-31F高溫部分采用了鈦合金,達到了國際頂尖水平。蘇-27使用兩臺此種發動機,推力達25000千克,超過了起飛重量,因此推重比高達1以上。
機翼是懸臂式中單翼,前緣后掠角42°,1/4弦線處后掠角為37°,下反角2°31′,翼根處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前緣為全翼展機動襟翼,后緣裝有半翼展襟副翼,起飛著陸時的操縱由人工控制,飛行時的操縱由計算機控制。采用常規翼型,翼根相對厚度6%,翼尖相對厚度3~4%,翼內有整體油箱,翼尖整流裝置底部裝有導彈發射導軌。襟翼驅動器、制動器都在機身和尾撐內,機翼表面干凈光滑。機身全金屬半硬殼結構,機頭略下垂,座艙后的機身背部有減速板,后機身尾錐從兩個發動機尾噴口之間突出(約2米)。尾錐端罩是鉸接的,向上開啟,以便放減速傘。尾錐兩側各有一個整流包。雙垂尾布局,雙梁盒式結構,垂尾前緣后掠角為40°,垂直安裝在發動機艙外側上方,方向舵內的鉸鏈和作動器各偏向一側,沒有外伸搖臂,全動式平尾可差動或同步偏轉,范圍為+16°~-20°。起落架為可收放前三點式,均為單輪。主起落架向前收入翼根。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機身,前輪可轉向,帶有擋泥板。主輪尺寸為1030×350毫米,工作壓力12.22×105帕~15.68×105帕(12.46~15.98公斤/厘米2),前輪尺寸為680×260毫米,工作壓力9.27×105帕(9.45公斤/平方厘米)。
蘇-27機體的焊接組件部件近千件,涉及的零件近萬件,幾乎遍及整個飛機機體。重要的承力構件較多地采用了焊接構件,如高強結構鋼起落架的電子束焊,鈦合金隔框和梁的潛弧焊,2號油箱鈦合金下壁板和進氣道防護隔柵采用穿透焊,后機身的鈦合金蒙皮壁板采用TIG焊和點、縫焊,鋁合金、不銹鋼、鈦合金導管采用TIG焊、感應釬焊(含現場安裝感應釬焊)。在該型機的機載設備建線階段,除常規焊接方法外,還有電子束釬焊、擴散焊、激光焊、真空釬焊、等離子弧焊及凸焊等工藝。
蘇-27采用了AL-31F型(俄語代號AЛ-31Ф)加力式渦扇噴氣發動機。AЛ-31Ф為留里卡設計局在1976~1985年間研制的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在研制中曾遇到極大的困難。一是超重。起初,發動機有4級風扇、12級高壓壓氣機、2級高壓渦輪和2級低壓渦輪共20個級。結果發動機超重,達1600kg,而推力僅11000daN,不得不進行大改。改后的方案,風扇仍為4級,但高壓壓氣機減為9級,高低壓渦輪各為1級,總級數降到15級,于1976年將重量降到1520kg,但故障很多。為排除故障重量又有增加,約增加了10%,后來采用每減重1kg獎勵5個月工資的辦法,減輕了70公斤,實現了原定的重量目標。二是渦輪效率比設計值低4%,后來決定接受這個現實。但為了達到性能,只好將渦輪進口溫度由1350℃提高到1392℃。結果渦輪葉片裂紋,為此改進了冷卻流路,流路十分復雜,采用了旋流冷卻,用了新的工藝和好的材料,表面加鈷、鎳、鉻、鋁涂層。為此曾撤換過5名領導。在1976~1985年期間,共解決了685個難題。AЛ-31Ф設計中共獲得128項專利,使用51臺發動機,總運轉22900h,其中臺架試車16625h,試飛6275h。由于經濟能力上的限制,蘇聯解體后,該發動機的改進與后繼型號研制工作進展極為緩慢。
在機載電子設備方面,蘇-27裝備了N001 ZHUK(朱克)多脈沖多普勒雷達,有同步搜索跟蹤、上視上射、下視下射的能力,能同時跟蹤10個目標,并自動評估威脅優先級別。俄羅斯方面稱與西方產品相比,功率大,作用距離遠(對3平方米反射面的目標,前視距離超過100千米,后視距離達40千米),抗干擾能力強。但實際上該雷達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技術上與西方同一代產品相比較為落后。例如下視能力極為有限。另外,蘇-27在風擋前固定安裝了OEPS-27光電探測系統(左圖及下圖),這和美國單獨加裝光學導航攻擊吊艙的做法不同。該系統鏡頭部分裝在一個風擋前透明的半球體內。系統包括一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infra-redsearchandtrack)和一個激光測距儀,探測距離40到100千米。假如敵機高紅外輻射的發動機噴管對著己方,IRST作用距離就遠些,反之則近些。擁有IRST使得蘇-27可以在雷達靜默或強電子干擾的情況下保持發現和攻擊目標的能力。目前美軍新型的
F-16戰斗機也開始在風擋前加裝IRST裝置,此外F-15E等戰斗機已經配備了多個型號的光電吊艙。
但最獨特的還是蘇-27戰斗機的火控系統還包括頭盔瞄準具,它與雷達、IRST互聯工作,相互之間緊密結合,使得蘇-27飛行員在運用各種武器、尤其是近距格斗導彈方面得心應手,加上高機動性和先進的R-73近距導彈,蘇-27的近距格斗能力超過了西方第三代戰斗機,與第四代戰斗機F-22并駕齊驅,并在某些方面有較大優勢。以上技術隨著蘇-27裝備我國空軍,相信很快會被引入到其他我國戰斗機的改進和研制中。左圖和下圖為蘇-27駕駛艙,可以看到各種設備。這里我們可以發現蘇-27的電子設備與西方戰斗機還有一定差距,基本上還是使用傳統的儀表和一個狹小的雷達陰極射線管顯示屏,而不是大屏幕顯示屏。
該機裝有無線通信組件提供聲音通信和數據鏈:戰斗機和地面管制站之間視距內VHF/UHF無線通信,戰斗機和地面管制站空地通信電臺作用距離1,500 公里;一個套加密數據鏈用于戰斗機之間的作戰信息交換;從地面控制站使用自動偵聽模式命令指導。
蘇-27機載固定武器為一門GSH-30型30mm機炮,備彈150發。盡管炮彈威力遠大于美國20mm彈和西歐30mm彈,但是載彈量較西方戰斗機少,射速相對較低(特別是與美國M61系列加特林機炮相比),因此在作戰效能上并不占優。這也是東西方戰斗機設計思想上的一個差異。空空導彈包括出名的R-27(北約代號AA-10“白楊”)中距導彈,R-27R1是半主動雷達制導型,R-27T1是紅外制導型,射程500米到60千米;還有高機動性的R-73(AA-11“射手”)全向近距紅外空空導彈,射程300米到20千米。對地武器方面包括100、250、500千克的普通炸彈和延時炸彈、500千克燃燒彈、25至500千克集束炸彈、C-8,C-13和C-25火箭彈。蘇-27裝有語音通信設備、VHF/UHF電臺、空地通信電臺,作用距離達1500千米。另外裝有能與空中和地面友軍互聯的加密目標攻擊數據鏈路。
R27(俄語代號Р27)導彈是前蘇聯/俄羅斯自行研制并裝備前線戰術空軍殲擊機的新型中遠距空空導彈,屬于第三/四代空空導彈。該彈是前蘇聯兩個主要從事空空導彈設計的集團——“閃電”(Молния)和“三角旗”(Вымпел)機械制造設計局之間進行競爭的產物。兩家推出的中距空空導彈都是用于蘇-27戰斗機,代號相同,均為R27,但“三角旗”設計局的R27方案因結構新穎、性能突出而被選中。該彈于70年代中期開始研制,1983年開始服役,取代該設計局研制的第三代早期中/遠距空空導彈Р-40(AA-6)和Р-23(AA-7)。R27(R-27)是導彈本身的編號,導彈系統的編號為Изд.470(Izd.470)。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系列空空導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A-10“楊樹”(Alamo)。該彈設計思想新穎,其獨到之處在于:突破了前蘇聯在空空導彈設計上僅限于采用可互換使用的雷達和紅外導引頭的傳統方案,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系列化,包含R27Р(AA-10A)、-27Т(AA-10B)、-27РЭ(AA-10C)、-27ТЭ(AA-10D)、-27AЭ(AA-10E)、-27ЭM(AA-10F)等多種型號,構成完整的中/遠距空空導彈系列,能滿足多種載機作戰任務的需要。
該彈采用模塊化艙段設計,由制導、控制、戰斗部、引信和發動機5個艙段組成。各型號的氣動外形布局相同,頭部有4片固定式正梯形小鴨翼,其后為4片差動式蝶形控制舵面,尾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尾翼。該差動式蝶形舵面展向尺寸為970mm,比彈翼翼展(770mm)大得多,利用差動偏轉獲得足夠的橫滾穩定作用,無需在彈翼后緣加裝陀螺艙。除舵機、能源組件、自動駕駛儀和主動雷達引信相同外,各型號的主要區別在于導引頭、戰斗部和動力裝置。現有三種導引頭:被動紅外、半主動雷達和主動雷達導引頭。紅外型采用半球形頭罩,延伸率λ?H=1.6~2.0,雷達型采用尖錐形頭罩,延伸率λ?H=2.5~3.0。中距型采用單臺小固體火箭發動機,直徑230mm,長度1.5m。遠距型采用單臺雙級推力大固體火箭發動機,直徑260mm,長度2.2m,。導彈采用復合制導,即中段慣導加指令修正,末段為被動紅外、半主動雷達或主動雷達制導。現有兩種戰斗部:連續桿戰斗部和高爆戰斗部,重量均為39kg。
俄羅斯空軍的蘇-27
R73導彈是前蘇聯/俄羅斯自行研制并裝備前線戰術空軍殲擊機的第四代近距格斗空空導彈,是前蘇聯兩個主要從事空空導彈設計的集團——“閃電”(Молния)和“三角旗”(Вымпел)機械制造設計局之間進行競爭的產物。前者取勝,推出的是首次采用氣動與推矢控制方案的機動性極好的全向攻擊空空導彈,代號為Р73;后者失敗,推出的是美國AIM-9L“響尾蛇”空空導彈的翻版,機動性差且無發展潛力,代號為Р-14。Р73由“閃電”設計局于1976年開始研制。但在1981年12月的國防機構改組中,由于“閃電”設計局的主要任務已從1976年轉向航天領域,正在研制“暴風雪”航天飛機。因此,一大批“閃電”設計局的機載導彈設計師,連同Р73空空導彈研制項目,均轉入“三角旗”設計局,使之成為前蘇聯唯一的空空導彈設計局,并繼續研制Р73空空導彈,使之在1983年開始服役。Р73(R-73)是導彈本身的編號,導彈系統的編號為Изд.73(Izd.73)。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系列空空導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A-11“射手”(Archer)。該彈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近距格斗空空導彈,但隨著更多資料的公開,外界發現該彈也存在著許多弱點。首先該彈的導引頭易于受到干擾,其次是由于蘇聯戰斗機火控系統的人機界面設計限制,該彈出色的離軸發射能力不能完全發揮出來。
該彈由紅外導引頭、控制艙、主動雷達引信艙、連續桿式戰斗部艙和固體火箭發動機艙共5個艙段組成。在氣動外形布局上,與Р-60(AA-8)近距空空導彈相同,即采用雙鴨式氣動布局,但在結構上有重大區別:1)在頭部加裝4片風標式活動翼面,用來測量迎角,以改善導彈飛行品質,防止超過臨界迎角而失速。2)在尾部4片矩形彈翼的后緣各裝有1片活動副翼,取代傳統的陀螺舵,以限制橫滾角速度,從而保證導彈飛行彈道的穩定性。3)首次在近距空空導彈上應用推力矢量與空氣動力綜合控制技術,即在尾噴口四周加裝4片偏轉舵面實現推力矢量控制,并與空氣動力控制相結合,使導彈的控制通道由傳統的雙通道控制變為5通道控制,即2個噴流偏轉舵控制通道、2個空氣動力舵面控制通道和1個副翼控制通道,從而使導彈在主動段上的最大機動過載達到60g。4)紅外導引頭位標器離軸角±45°~±60°,具有很強的離軸發射能力,由于采用氮氣致冷的高靈敏度紅外探測元件和脈沖調頻技術,增強了探測距離、抗干擾能力和全向攻擊能力。連續桿式戰斗部爆炸后的擴展半徑為4m。
應當指出的是,盡管蘇-27“側衛”在某些指標上比F-15先進,可是整整晚了十年面世(投入現役)。同時蘇-27的火控與武器系統與美國戰斗機相比有很大差距。如果這十年里,美蘇開戰,美國單純在制空方面必將取得較大優勢。因此,片面的比較蘇-27和F-15的局部性能,例如過失速機動能力,就認為蘇聯戰斗機技術比美國先進,這是不正確的。
2005年11月,蘇霍伊公司代表宣布,今年年底前俄羅斯空軍將裝備第一個由17架改裝后的蘇-27CM組成的殲擊機團。首批7架改裝后的蘇-27CM飛機已于2004年年底交付俄空軍。飛機是在國家國防訂貨框架內在共青團-阿穆爾飛機生產聯合企業制造的。在蘇-27CM的改裝中,使用了一系列為中國空軍制造
2006年11月30日,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總經理M.波戈相向記者宣布,在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正在準備將又一批24架蘇-27殲擊機改造成蘇-27CM的合同。2006年,蘇霍伊公司向俄羅斯空軍轉交了6架改進后的蘇-27CM 殲擊機。同時完成了24架蘇-27殲擊機改造的3年期合同。這為再次簽訂將24架蘇-27殲擊機改造成蘇-27CM的合同創造了良好前提。蘇霍伊公司總經理M.波戈相指出,為俄羅斯武裝力量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機改造在近年來尚屬首次。同時還在就其他"蘇"式戰機開展工作。2006年12月將在新西伯利亞向俄羅斯空軍轉交新型蘇-34殲擊轟炸機和改進后的蘇-24M前線轟炸機。這些飛機將裝備俄羅斯國防部國家飛行試驗中心,并將進行專門試驗。據專家估計,蘇-27CM的效能要比基礎型蘇-27高出60%。俄羅斯空軍對蘇-27CM的需求總量大約為200架。
外形尺寸
翼展14.7米
機長(不含空速管)21.93米
機高5.93米
機翼面積62.0米2
機身最大寬度1.50米
平尾翼展9.90米
垂尾間距4.30米
主輪距 4.33米
前主輪距5.88米
重量及載荷
空重160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2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0000千克
機內載油量 9400千克
最大武器載重60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空) M2.36
(海平面)M1.14
實用升限18500米
滾轉率 約270°/秒
起飛滑跑距離650米
著陸滑跑距離620米
作戰半徑1500千米
最大航程3900千米
限制過載+9g
留里卡AL-31F發動機,以及留里卡總設計師:留里卡先生。該圖中的發動機噴口因尚未啟用其液壓裝置,呈下垂狀,并非矢量發動機。
Two photos of the details of AL-31 engine 蘇-27發動機噴管的收斂擴張噴口裝置
2006年,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前設計師近日再次向法院起訴,要求前雇主支付蘇-27戰機研制成果專利報酬380萬美元,飛機設計局并不拒絕支付報酬,但具體數額卻相差100多倍,僅有2.5萬美元。10月4日,原告律師安德烈-什卡林宣布,十多年來,蘇霍伊航空制造公司旗下的蘇霍伊設計局領導一直侵犯蘇-27戰機空氣動力學外形設計人員的專利權。前設計師于1989年成功申報了蘇-27機身外形和幾何學專利證書,相應科研成果得到法律保護,但設計局領導無視專利權人對殲擊機設計工作做出的貢獻,拒絕支付法律規定的專利報酬。上世紀90年代,蘇霍伊公司向國外出售了組裝約200架蘇-27的許可證,獲得了大量出口收入,設計局應為此向他們支付230萬美元的專利提成,訴訟請求中的另外150萬美元是滯納金。什卡林律師認為,1989年通過的蘇聯專利權法規定,商業機構必須向專利權人支付專利報酬。生產廠商出售每一架飛機,包括出售生產許可證,都會向蘇霍伊設計局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根據現行俄聯邦專利權法,在許可證交易情況下,應向專利權人支付的報酬不得低于全部特許權使用費的20%。在此情況下,具體報酬應當根據專利權人和設計局簽署的補充協議確定,因雙方事前并未簽署這項協議,專利權人在蘇-27戰機許可生產交易中蒙受了較大損失,他們曾呼吁蘇霍伊公司總經理波戈相親自過問并解決這一問題,但遲遲未能得到滿意的答復。設計局提出向專利權人支付2.5萬美元的報酬,因數額相差超過100多倍,遭到前設計師們的拒絕。2006年8月4日,俄聯邦知識產權、專利證書和商標局副局長科爾恰金專門致函蘇霍伊公司總經理波戈相,確認公司未依法向專利權人支付報酬,要求盡快解決這一問題。事實上,早在3年前,蘇-27戰機專利權人就開始向蘇霍伊公司索要特許權使用費,談判未果后向莫斯科市薩維洛夫斯基法院提起訴訟,2006年3月,該法院一審做出了對蘇霍伊設計局有利的裁決,原告不服,提起上訴。9月5日,上訴法院取消一審判決,發回重審,前設計師們要求設計局支付380萬美元的專利報酬和滯納金。10月4日,蘇霍伊公司副總經理拉祖莫夫斯基宣布,在公司法律部門做出相應法律結論之前,公司對前設計師們的訴訟請求暫不發表任何評論。據公司消息人士透露,專利報酬官司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蘇霍伊公司現有1萬名設計師,如果人人都宣稱自己享有知識產權,索要巨額報酬,企業將難以應對。當然,早在蘇聯時期,研制人員就有權要求專利報酬,而且多會得到滿意答復,但具體情況要視企業生產領域而定,由于蘇霍伊公司主要負責戰機的研制和生產,屬于國家戰略企業,專利報酬的具體數額很難確定。
2006年10月,巴西駐俄羅斯聯邦大使桑多斯·涅維斯表示,巴西政府不排除將重新考慮購買俄制蘇-35飛機的可能性。巴西駐俄大使指出,一年前巴西政府組織了一次招標活動,參加競標的有俄羅斯、美國、英國和法國的飛機。據悉,參加競標的俄羅斯飛機是最優秀的。因為此項交易數額巨大,巴西政府決定對此問題延期做出決定。
2007年3月,俄羅斯現代化國有企業--莫斯科"禮炮"機械制造生產企業科研部門副總經理瓦林金·克雷莫夫向記者宣布:"禮炮"生產企業建議將AL-31F第三階段的改進型AL-31F-M3發動機用于蘇霍伊設計局研制的未來前線航空系統(PAK FA,第五代戰斗機),這種前線航空系統符合俄羅斯空軍的技術任務要求。瓦林金指出,當前"禮炮"生產企業正在利用自籌資金研制AL-31F第一階段的改進型AL-31F-M1,這種改進型發動機起飛重量增加了1噸,建議安裝在蘇-27系列戰斗機上,發動機的替換不需要飛機做任何的改動。"禮炮"生產企業AL-31F第二階段的改進型AL-31F-M2發動機推力達到14噸,計劃安裝在前線轟炸機蘇-34上,因為它擁有這種飛機需要的最大起飛推力。瓦林金強調,第三階段的發動機AL-31F-M3推力達到14.5噸,可以安裝在PAK FA上,這種飛機計劃在2009年首飛。克雷莫夫指出:"推力達到14.5噸的AL-31F-M3發動機可能只適用于未來戰斗機PAK FA項目的第一階段研制生產計劃,因為AL-31F-M3不完全滿足第五代發動機提出的單位指標要求。" 按照他的意見,第二和第三階段改進的發動機可以安裝在未來的出口型戰斗機蘇-35上。克雷莫夫說:"我們建議改進的發動機用于'蘇'式戰斗機,但這只是為戰斗機的研制者--蘇霍伊控股公司提供了一種選擇,目前蘇霍伊公司主要考慮的發動機是'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研制的117S發動機。"
2007年6月,作為蘇霍伊重型戰斗機的最重要改型,蘇-35戰斗機將于8月在莫斯科舉行的MAKS航展上首次露面,預計在2010年交付使用。在巴黎航展上,俄羅斯展示了蘇-35戰斗機重新設計的座艙模型。其突出特點是安裝了2臺15英寸液晶顯示器,座艙的玻璃化程度超過了包括美國F-35在內的其他任何戰斗機。該機座艙內已經沒有老式的機械顯示器,飛行員通過使用操縱桿上的光標控制裝置和顯示器屏幕周圍的軟按鍵進行操作。座艙內的每臺顯示器都分成4個子窗口,可以根據任務計劃自動進行管理。右手邊顯示器屏幕的左邊裝有主飛行儀表,地圖和目標瞄準信息則顯示在左手邊主顯示器屏幕上。因此飛行員可以用他的左手操作顯示器,同時右手不離開操縱桿。蘇霍伊公司的工程師稱,蘇-35的傳感器融合了航電系統,可以為每個目標分配一個獨特的識別特征(蘇霍伊公司稱其為“護照”,passport),同時還可顯示出哪些傳感器已經跟蹤到目標。蘇-35還可以通過使用編隊內數據鏈(intra-flight datalink)實現4個4機編隊共享目標信息。蘇-35利用三維推力矢量技術實現綜合飛行和發動機推進控制,以提供任何載荷組合條件下整個飛行包線內的自如操縱。該機還采用了電子節流門控制,同時系統也可以對整機燃油量進行管理。該機還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在加油探頭伸出的同時,飛機可自動切換到一個更加穩定的飛行控制模式。在原型機背脊上的減速板已經被取消,現在通過幾個操縱控制面的配合來達到減速的目的。由于去掉了減速板以及其它一些設備,該機原本已經相當可觀的內部載油量(22000磅,約9970千克)進一步增加,達到25300磅(約11470千克)。
2007年,俄羅斯蘇霍伊公司近日宣布,將從2008年起量產最新型的蘇-35型戰斗機。預計該機的總產量將在300架左右。有消息人士透露,蘇霍伊公司不久前剛剛向位于下戈羅德的熱交換器公司訂購了首批用于裝備蘇-35的空調系統。總訂貨量最終有望達到300套。作為對蘇-27M進行深度現代化改裝后的產物,蘇-35型超機動戰機有望鞏固俄羅斯在世界軍用飛機市場上的地位,直至俄制第五代戰機投入使用。
2007年10月18日報道] 俄羅斯空軍分階段換裝新型殲擊機的工作正在進行黨中,專家將換裝的殲擊機劃入性能最大限度接近第五代戰斗機的行列。據俄羅斯空軍總司令助理亞歷山大·德羅貝舍夫斯基上校宣布,首批3架改進升級后的“蘇-27CM”殲擊機已從瀕海邊疆區轉移至阿穆爾共青城的近衛殲擊航空兵團,殲擊機現臨時停降在捷姆基機場的停機坪。目前航空工程和技術人員正在熟悉飛機,而飛行人員即將完成在利佩茨克航空中心的換裝培訓。改進升級后的“蘇-27CM”殲擊機將于11月份轉移至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機場。“蘇-27”殲擊機改進為“蘇-27CM”的升級計劃由蘇霍伊試驗設計局實施,俄羅斯全部的“蘇-27”殲擊機均將進行改造升級。此項工作是按照國防的訂單進行的,所用經費從出口合同所吸納的預算外資金中劃撥。“蘇-27CM”殲擊機是“蘇-27C”飛機的深度改進型,它與基礎型的區別是能夠使用高精武器對地面目標實施打擊。在北約國家空軍中,與俄羅斯“蘇-27CM”殲擊機類似的是改進后的F-15C和F/A-18E/F殲擊機。“蘇-27CM”裝備了改型機載雷達,可借助定位器的預先目標指示使用電視制導導彈,能夠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和夜間投擲炸彈。“蘇-27CM”配備了新型偵察系統和控制系統,裝備了增強空氣動力學性能的航空器材。“蘇-27CM”的駕駛艙安裝了3套液晶監控器,飛機能夠利用衛星導航系統在自動狀態下著陸。“蘇-27CM”的時速可達2500千米,能夠攜載3噸彈藥,具備有效摧毀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標的能力。
2009年9月加盟蘇霍伊航空控股公司的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已經完成4架蘇-27CM殲擊機的維修與改造升級工作,并按計劃完成了從阿穆爾共青城的第一次轉場飛行。飛機目前部署在濱海邊疆區的某航空兵團。2008年蘇霍伊航空控股公司下屬企業完成了大量為俄空軍和海軍現役飛機進行維修和現代化改造的工作,同時還向俄空軍交付了第三批蘇-34型前線轟炸機,并完成了新型機的研制、裝備和生產開發等工作。目前,蘇霍伊航空控股公司正在履行國家生產合同,將在2015年前向俄空軍交付48架蘇-35最新型多用途超機動殲擊機,在2009~2011年交付12 架蘇-27CM殲擊機,在2011年底交付4架蘇-30M2殲擊機。這是蘇霍伊航空控股公司與俄羅斯國防部在MAKC-2009航展上簽訂的近10年來最大的一筆戰機供應合同。此外,雙方還簽訂了向俄空軍供應32架蘇-34前線轟炸機的國家合同,飛機將在新西伯利亞航空生產聯合體批量生產。
2009年11月,在“蘇霍伊”控股公司下屬的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舉行了向俄羅斯空軍移交最后一批改進升級蘇-27SM殲擊機的儀式。企業領導、俄羅斯國防部軍事代表處的代表、接裝殲擊機的航空兵團指揮員出席了飛機交接儀式。在為俄羅斯國防部改造飛機計劃框架內,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對俄羅斯空軍裝備的蘇-27S(P)前線殲擊機進行了維修和改造。經現代化改造后飛機擁有了新的性能,其作戰效率大大提高。除此之外,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還在對俄羅斯空軍的蘇-27S(P)殲擊機進行檢測和恢復;對俄羅斯海軍的蘇 -33殲擊機進行中等維修和補充裝備;展開了履行今年8月簽訂的在2015年前向俄羅斯國防部供應48架多功能超機動蘇-35殲擊機國家合同的工作;并為外國訂購商生產雙座蘇-30MK2和單座蘇-27SKM多用途殲擊機;該企業還在實施“蘇霍伊”公司制造第五代戰機的計劃,及在組裝中程干線客機蘇霍伊超級噴氣式-100。
點擊查看:
蘇-27 |蘇-30 |蘇-33艦載機 |蘇聯航母 |蘇-35詳細介紹 |印度蘇-30MKI 對戰 F-22
·上一頁:Mig-29 ·下一頁:Mig-2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蘇-35戰斗機
米格戰機家族大全(之三)——米格-31至米格-AT(組圖)
[轉載]一代名機蘇27誕生始末
為何俄羅斯名噪一時的三款戰斗機在烏表現不佳,屢次被烏軍擊落?
蘇俄金雕——蘇霍伊系列飛機(4):側衛科技樹發芽:蘇27誕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浪县| 老河口市| 东乡族自治县| 龙海市| 晋宁县| 宁国市| 吕梁市| 循化| 武乡县| 赫章县| 盐池县| 金华市| 周宁县| 莒南县| 昌平区| 锦屏县| 鹿邑县| 西乌珠穆沁旗| 山丹县| 延寿县| 平阳县| 绥江县| 保定市| 蒙自县| 兴业县| 普定县| 农安县| 宜宾市| 玛曲县| 甘南县| 昔阳县| 当雄县| 绥中县| 靖安县| 肥乡县| 西林县| 汕头市| 历史| 上杭县| 庄浪县|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