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
渤海國,靺鞨人的國家,起于唐初,末于唐后。
渤海國是唐朝初期,滅句麗國后,以粟末靺鞨為主發展起來的東北地方政權。渤海國自七世紀興起,盛于八世紀,亡于十世紀。最強時,勢力范圍幾乎占領了東北中部往東的所有地方。
現有的史料中,必須多方匯集,方能略見一斑。
《北史·卷九十四》載:勿吉靺鞨,“其部類凡有七種,其一號粟末部,與高麗(句麗)接,……其二伯咄部,在栗末北,勝兵七千;其三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拂涅部,在伯咄東;其五號室部,在拂涅東;其六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其七白山部,在栗末東南”。其中,栗末部的兵力“多驍勇” ,“而黑水部尢為勁健”。在這些靺鞨部族的東北方,依然被稱為肅慎人。
渤海國的前身是靺鞨,靺鞨的前身是勿吉,勿吉的前身是邑(虞)婁,邑婁的前身是肅慎(息慎)。這支民族一直生活在松花江以東至海邊的地區內,與中央政權關系時冷時熱,往來不是很多。
三國至隋唐期間,靺鞨分成七部。其中栗末靺鞨規模較大,他們先是依松花江北流段的東岸,傍水而居。因松花江古稱栗末水,因此以“栗末”命名。就是這支靺鞨部族,發展成為渤海國。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渤海傳》載:
渤海國“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契丹。筑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 萬歲通天中,契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馀種東走,度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赦其罪。比羽不受命,后詔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擊斬之。是時仲象已死,其子祚榮引殘痍遁去,楷固窮躡,度天門嶺。祚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楷固敗還。于是契丹附突厥,王師道絕,不克討。祚榮即并比羽之眾,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遣使交突厥,地方五千里,戶十余萬,勝兵數萬。頗知書契,盡得扶馀、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中宗時,使侍御史張行岌招慰,祚榮遣子入侍。睿宗先天中,遣使拜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
粟末靺鞨,是古息慎國的后人與濊人的融合體。在唐太宗和唐高宗興兵伐句麗時,他們和白山靺鞨都是幫助唐兵的,也出兵配合唐朝。所以在句麗被滅以后,他們都成了唐朝的功臣。于是,粟末靺鞨乘機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首先在遼寧太子河一帶,利用大批句麗人被唐朝遷往內陸的機會,占領了大片空置下來的土地。接著,他們首先向東北方向繼續擴大面積。他們把原先居于他們東北方的一部分靺鞨人合并進來,打擊了一部分不聽話的靺鞨人,還收攏了一些逃難的句麗人。
他們從營州東800公里的地方開始起家,發展到幾乎占據東北大部分地區。其四至分別為:向南到新羅,以泥河為境;向東一直到海邊,向西到遼河及契丹境,向北到松花江東流段的江邊 。
金先生說:《舊唐書·渤海傳》云:武則天大周時期“祚榮圣歷中(公元699年)自立為震國王,冊府元龜云:震國本高麗,其地在營州之東二千里。又云:唐圣歷中(公元699年),祚榮自立為震國王,至《新唐書·渤海傳》則云:武后封乞乞仲象為震國公,子祚榮乃建國,自號震國王”。
震國的名稱,應該是從《易經》中而來。因為,八卦中“震”:為雷,為龍、為健、玄黃、布施、大道、快速決斷、表示善鳴的馬、果實在根部的植物等。
先天八卦,主生;震位于東北。是第一天之結束,第二天之開始。
后天八卦,主合;震位于東方。是日出的方向,萬物升騰的景象。
震國名稱之由來,必定是與華夏傳統相關的。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發動叛亂,原依附于句麗的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及其子
翌年(697年),乞乞仲象卒,武則天命右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率兵討伐,大祚榮合句麗遺眾及靺鞨部族進行抵抗,擊敗了李楷固大軍的征討。
圣歷元年(698年), 大祚榮正式建國,自號震國王。被武則天封為震國公。
唐中宗時(公元705——709年),大祚榮把兒子送到京城作人質,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
睿宗先天中(公元711年),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大祚榮遭受的地方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從這時起,大祚榮去掉了靺鞨的稱號。不再稱為栗末靺鞨,專稱渤海,統領忽汗州。
《舊唐書·渤海傳》云: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遣郎將崔忻冊拜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督都。忽汗州以所統忽汗河得名” 。始以"渤海"為國名。
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大祚榮死,渤海國自己私謚為高王。大祚榮的兒子大武藝自認渤海郡王,開始了他的遠大抱負;書中寫:“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大武藝開始擴大自己的疆界,東北各部都很害怕,于是都臣服于渤海國。他們私自建年號,叫“仁安”。唐玄宗不但沒有責備,反而賜他們典冊,讓大武藝襲領大祚榮的王位。
這一時期,渤海人的都城在柵城,位于東北的東北部。所以他們首先擴張打擊的,一定是東北部的部族和小國。黑水靺鞨的位置和他們的客觀情況,都決定著他們是渤海人要首當其沖打擊的主要對象。黑水靺鞨為保命,派使者到唐朝京城求見,尋求保護。唐玄宗以黑水靺鞨所在的黑龍江下游兩岸建黑水州,讓黑水頭領任長史總管一方。
大武藝召集部下商量說:“黑水始假道于我與唐通,異時請吐屯于突厥,皆先告我,今請唐官不吾告,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
并派遣他的弟弟大門藝及舅舅任雅相,領兵攻擊黑水靺鞨。大門藝曾經在唐朝京師作人質,知道事情的利害。他對大武藝說:
“黑水請吏而我擊之,是背唐也。唐,大國,兵萬倍我,與之產怨,我且亡。昔高麗盛時,士三十萬,抗唐為敵,可謂雄強,唐兵一臨,掃地盡矣。今我眾比高麗三之一,王將違之,不可。”
大武藝不聽,讓他們出兵。大門藝帶兵到邊境的時候,又急回書諫議。大武藝發怒了,派遣堂兄壹夏立即去前線,代替大門藝領兵。要召回大門藝,將殺之。大門藝懼怕了,繞路逃到唐朝,唐玄宗詔拜左驍衛將軍。
大武藝派使者到唐的朝庭,揭露大門藝的罪惡,請唐朝誅殺大門藝。唐朝回說,已有詔書把大門藝發往安西了。明確地對使者說:“門藝窮來歸我,誼不可殺,已投之惡地” 。同時留下使者不讓使者回渤海,另外下詔讓鴻臚少卿李道邃、源回復諭旨。
大武藝知道唐朝這樣處理,向唐朝庭上書駁斥說:“陛下不當以妄示天下”。并立誓要殺大門藝。唐玄宗對李道邃發怒,再次明確這樣的國家大事,公開斥責了大門藝,用以回報大武藝。
十年后(公元729年),大武藝遣大將張文休率海賊攻登州,唐玄宗急派大門藝發幽州兵回擊。又派太仆卿金思蘭出使新羅,督新羅兵攻渤海南界。當時正值大寒,雪深天冷,兵士凍死過半,無功而還。大武藝切望處死其弟,招募刺客到唐東都洛陽,在道路上狙刺。大門藝與刺客格斗,得以不死。唐朝河南道抓捕了所有刺客,悉殺之。
大武藝死后,渤海人私自謚號為武王。他的兒子大欽茂繼位,改年號大興,唐下詔讓他繼承王位,繼續領導所屬地方。渤海國也相對安靜了,大欽茂因此大赦境內囚徒。
唐玄宗天寶末(公元755年),大欽茂從柵城遷都到上京龍泉府,既現在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距舊國都三百里,牡丹江之東。
在唐玄宗時期,渤海忽汗州共來貢獻28次。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下詔以渤海為國,大欽茂為國王,進為朝庭檢校太尉。大武藝以來,雖然私自稱王,唐認可繼承,但都是忽汗州的名稱。現在是渤海封號為王國,大欽茂真正當了渤海王。
唐代宗大歷中(公元772年),渤海國來唐二十五次。曾以11名日本舞女獻給朝庭。
唐德宗貞元(公元785——804)時,渤海國又遷都到東南的東京柵欄城。大欽茂死,渤海國私謚為文王。大欽茂兒子大宏臨早死,族弟大元義立了一年,因其猜疑無度,肆虐過份,渤海國內有人把他殺了。于是眾人推舉大宏臨的兒子大華玙為王。
再次遷都復還上京龍泉府,改年號中興。
大華玙死,謚為成王。大欽茂少子大嵩鄰繼位,改年正歷。唐下詔授大嵩鄰為右驍衛大將軍,繼承王位。
唐德宗建中、貞元年間(公元780——804年),渤海國共四次去唐朝朝拜。
大嵩鄰死,謚為康王。兒子大元瑜繼位,改年永德。大元瑜死,謚定王。大元瑜弟弟大言義繼位,改年硃雀,并象過去那樣沿襲王位。大言義死,謚僖王。大言義弟大明忠繼位,改年太始,過一年后也死了,謚簡王。大明忠的叔叔大仁秀繼位,改年建興。
大仁秀的四世祖大野勃,是大祚榮的弟弟。大仁秀非常能討伐東北各國和諸部,擴大自己的疆界,因對平定東北有功,唐朝下詔讓他繼續承襲渤海國王的爵位。大仁秀期間,特別能向外擴張。《新唐書》載:“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詔檢校司空、襲王”。
唐憲宗元和中(公元813年),渤海國十六次到唐長安朝獻。
唐穆宗長慶年(公元821——824)年,每年都去唐朝貢,共四次。
唐敬宗和唐文宗寶歷年(公元825——826),去唐兩次朝貢。
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仁秀死,謚宣王。子新德蚤死,孫彝震立,改年咸和。明年,詔襲爵”。
是說:大仁秀死后,他的兒子大新德早死,所以由他的孫子大彝震繼位。唐下詔讓大彝震承襲王位。
在大彝震期間,唐文宗時,去唐朝拜12次。
唐武宗會昌年(公元841——846年)去唐4次。大彝震死,他的弟弟大虔晃繼位。大虔晃死,大玄錫繼位。
唐僖宗咸通時(公元873年),渤海國三次到朝庭朝獻。渤海國大玄錫時期,東部契丹人迅速發展,嚴重地威脅著渤海國的西界。渤海國安遠府、懷遠府,及西京鴨綠府、長嶺府、鐵利府等,直接受到影響。
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渤海國王大瑋瑎到唐朝獻貢品,派出到唐朝太學學習的人員。
從公元900年以后,因唐朝末落,契丹人開始向外擴張。渤海國開始受到西部契丹人的攻擊。在《遼史》中有粗略的記載。
《遼史·卷一》載:公元902年7月,“以兵四十萬伐河東代北,攻下九郡,獲生口九萬五千,駝、馬、牛、羊不可勝紀”。接著又載:
公元903年春,“伐女真,獲其戶三百,九月,復攻下河東懷遠等軍”。
“河東”中的“河”是指遼河,契丹(遼)在遼河西,渤海國在遼河東。而“懷遠”,便是當時渤海國15府中的懷遠府。
《遼史·地理志一》載:“太祖破鴨淥府”,且《遼史·卷一》載:遼太祖于公元909年“幸遼東”;于公元915年,“鉤魚鴨淥江,新羅遣使貢方物”;遼神冊四年(919年)二月,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都明確地說明了原先歸屬渤海國遼東的一些地方,已經被契丹國占領。鴨綠江曾是渤海國的內河,是西京鴨綠府的地方。而遼太祖能夠到鴨淥江鉤魚,并且位于鴨綠江南岸的新羅國來貢方物。說明渤海國的朝貢道、西京鴨淥府已經被契丹國攻克,不復存在。說明公元915年,甚至更早些時候,鴨淥府已經從渤海國轉到契丹人的手里。
《遼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圣宗卷》載:“初,東遼之地,自神冊來附”,
神冊年,是公元916年。來附者是誰?看《遼史》記載:
《遼史·卷六十》中明確說明:“神冊初得鐵利”。
《遼史》中,渤海鐵利府是明明確確地被兩次記載為神冊初歸于遼國的。
《遼史·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貨志下》載:“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改曰鐵利州,地亦多鐵”。
《遼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又載:“廣州,防御,漢屬襄平縣,高麗為當山縣,渤海為鐵利郡。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統和八年(990年)省。開泰七年(1017年)以漢戶置,統縣一:昌義縣”。
以上引句,是說:渤海國15府之一的鐵利府,是在公元916年時,被遼太祖改為遼國鐵利州。后來,在公元990年被撤銷,到公元1017年,又在此地設立廣州,以后這里就叫作廣州。
《遼史·卷二》載:公元921年,遼國于“十一月,丁未分兵略……安遠、……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內陸”。十二月,“詔徙檀、順民于東平、瀋州”。
東平、安遠,是渤海國的15府之中的東平府、安遠府。
在《遼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中,對原渤海東平府這個地方敘述說:“太祖伐渤海,先得東平府”。
查閱有關史料,可從兩個方面理解這句話。
一是,這次“伐渤海”肯定不是天顯元年(926年)滅渤海國的那次戰爭。因為那次戰爭,是先過商嶺得扶余府,后滅掉渤海的。顯然是指902年和903年或以后的征伐。
二是,這句話的意思是:太祖伐渤海之前,已經先得了東平府。
另外,史料清楚表明,東平府在故拂涅國地方,那時的拂涅已經是大拂涅時期。前面所引,遼陽已經被遼國改為東平,遼陽下屬的紫蒙縣等地,都是原渤海國東平府的地方……。
說明,公元915年前,或公元909年遼太祖幸遼東時,渤海國15府之一的東平府已經成為契丹國的地方。
如前所述:渤海國的懷遠府、鴨淥府、鐵利府、安遠府、東平府等,已經在公元926年以前,遼太祖正式滅渤海國前歸入遼國。
天顯元年(926年)前,契丹國和渤海國之間的戰事
年 份
兩國之間的主要事件
備 注
902年7月
遼以兵40萬伐河東(遼河以東的地區——渤海國),攻下九郡,俘獲眾多。
《遼史》卷一
903年9月
復攻下河東懷遠等軍(渤海懷遠府·原越喜之地)
《遼史》卷一
909年1月
幸遼東(看來,遼國已經發展到遼東的地方)
《遼史》卷一
915年10月
鉤魚鴨淥江(很明顯,遼國已經發展到鴨淥江地區)
《遼史》卷一
916年10月
乘勝而東(《遼史》卷一)。卷十七:“東遼之地,自神冊來附”;卷六十:“神冊初,平渤海,得廣州,本渤海鐵利府” 卷三十八:“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
《遼史》
918年12月
幸遼陽故城
《遼史》卷一
919年2月
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
《遼史》卷一
921年11月
略檀、順、安遠……十余城,俘其民徙內陸(渤海安遠府等)。12月,“詔徙檀、順民于東平、瀋州”
《遼史》卷二
924年5月
徙薊州民實遼州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遼史》地理志二:遼州“本拂涅國城,渤海為東平府”。
《遼史》卷二
公元926年,是渤海國的大限,是結束渤海國歷史的一年。
《遼史·卷二》所載:天贊4年12月(公元925年),遼太祖親率大軍向東討伐渤海國。丁巳日,“次商嶺,夜圍扶余府”。
天顯元年(公元926年)正月,己未日,既圍扶余城第3天,“白氣貫日”,一天后是庚申日,拔扶余城,誅其守將“。舉兵繼續東向,6天后的丙寅日,消滅了渤海國的老相兵。三天后,夜圍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忽汗城。國王大湮譔派人請求投降。于是遼太祖駐軍城南,等待渤海國投降。第二天,大湮譔素服帶領三百官員,牽牛趕羊請遼太祖進城。兩天后,13名進城查兵器的遼兵被渤海人殺死。接著,大湮譔宣布不投降了。于是,遼太祖發動攻勢,并攻破忽汗城。大湮譔請罪馬前。遼軍發文告,通諭渤海全國及遼國等。二月,安邊、鄚頡、南海、定理等府都來投降。
這樣,渤海國的扶余、龍泉兩府分別在一、二月份被契丹國攻占。三、四月間,安邊、鄚頡、定理府,先降后叛。五、六月,南海、定理二府復叛,都被遼軍平定。七月,顯德府鐵州叛,并被平定。
遼軍從元月到六月一直忙于攻占或平定渤海國的這些地方。八月,契丹將軍康默記率軍占領了長嶺府,以后率賓府也來歸降。
龍原府是渤海國東京,居東部臨海,地處邊遠,不可能在公元926年前歸遼。率賓府從地理位置上看,是在渤海國東北側。再從《遼史》中查知,這兩個府沒有在天顯元年以前歸入遼國的可能性;必是在天顯當年八月以后,投降或被遼軍攻占。
《新唐書·列傳一百四十四》載:渤海國“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羅道也。鴨淥,朝貢道也。長嶺,營州道也。扶馀,契丹道也” 。顯然,南海與長嶺兩府與扶馀府不在同一個方向上。可見天顯元年,遼國不是在一個戰線上攻打渤海國的。
這樣,渤海國15個府歸入遼國的時間也就都明確了。
《遼史·卷一》中,對這一次戰爭的過程和結局描述得十分清楚。天顯年,遼國與渤海國的戰爭是二者最后一次戰爭,也是滅掉渤海國的戰爭。
渤海國各府歸入契丹國的時間
歸 入 遼 國 時間
名 稱
有 關 說 明
公元903年9月——契丹無年號
懷遠府
越喜故地
公元909年正月前——無年號
東平府
拂涅故地(曾屬高句麗)
公元915年10月前——無年號
鴨淥府
句麗故地
公元916年10月——神冊初
鐵利府
鐵利故地(曾屬高句麗)
公元921年11月——神冊六年
安遠府
越喜故地
公元926年 1月——天顯元年
扶馀府
扶馀故地(曾屬高句麗)
公元926年 2月——天顯元年
龍泉府
肅慎故地
公元926年 4月——天顯元年
安邊府
挹婁故地
公元926年 4月——天顯元年
鄚頡府
扶馀故地(曾屬高句麗)
公元926年 6月——天顯元年
定理府
挹婁故地
公元926年 6月——天顯元年
南海府
沃沮故地(曾屬高句麗)
公元926年 7月——天顯元年
顯德府
肅慎故地(所屬鐵州叛,被平)
公元926年 8月——天顯元年
長嶺府
句麗故地
公元926年8月后——天顯元年
率賓府
率賓故地(地處邊遠)
公元926年8月后——天顯元年
龍原府
濊貊故地(地處邊遠)
《遼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下》載:天顯元年二月,遼太祖“丙午,改渤海國為東丹,忽汗城為天福。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主之”。東丹國由遼國太子耶律倍當國王。
公元926年7月,渤海國最后一位國王大湮譔和妻子,被押送到遼國上京臨潢府北側皇都的西邊居住。并改大湮譔名字為烏魯古,妻子名改為阿里只。
當時的遼國(契丹國)與渤海國西東相距,遼國攻打渤海國的順序,肯定是先打渤海國的西側、距遼國近的地方。遼國不可能跨越渤海國西側,先打渤海國的中部或東部。
再從渤海國15府歸入契丹國的時間看,懷遠、東平、鴨淥、鐵利、安遠等五府應該在渤海國的西側,或偏西側,并且應該位于扶馀府的南側。扶馀府位于契丹的東北,在渤海國西界。但因是渤海國的契丹道,緊臨龍泉府,是戰略重地,必有重兵把守。所以扶馀府是在兩國大決戰的時候被攻克,并且被攻破之后,契丹人便勢如劈竹,渤海國東部和東北方向的各府紛紛歸遼。
公元926年8月,渤海國全部府州徹底被契丹國滅掉。
《新唐書》載:“初,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至是遂為海東盛國”。
渤海國十分重視文化知識,每年都派留學生到唐、日本等國學習。渤海國與日本簽定有協約,規定兩國雙方,每12年,通聘一次有學識的人中。渤海國對這些通聘人員很重視,都分派到官方重要崗位上,充分利用他們的才能。
《新唐書》載:渤海國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
其南為中京,曰顯德府,領廬、顯、鐵、湯、榮、興六州。
濊貃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
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領沃、睛、椒三州。
高麗故地為西京,曰鴨淥府,領神、桓、豐、正四州;
長嶺府,領瑕、河二州。
扶馀故地為扶馀府,常屯勁兵捍契丹,領扶、仙二州;
鄚頡府領鄚、高二州。
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潘二州;
安邊府領安、瓊二州。
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
拂涅故地為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
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
越喜故地為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州;
安遠府領寧、郿、慕、常四州。
又郢、銅、涑三州為獨奏州。涑州以其近涑沫江,蓋所謂粟末水也。
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羅道也。鴨淥,朝貢道也。長嶺,營州道也。扶馀,契丹道也。
渤海國的一些風俗習慣:
俗謂王曰“可毒夫”,曰“圣王”,曰“基下”。其命為“教”。王之父曰“老王”,母“太妃”,妻“貴妃”,長子曰“副王”,諸子曰“王子”。官有宣詔省,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諫議居之。中臺省,右相、右平章事、內史、詔誥舍人居之。政堂省,大內相一人,居左右相上;左、右司政各一,居左右平章事之下,以比仆射;左、右允比二丞。左六司,忠、仁、義部各一卿,居司政下,支司爵、倉、膳部,部有郎中、員外;右六司,智、禮、信部,支司戎、計、水部,卿、郎準左:以比六官。中正臺,大中正一,比御史大夫,居司政下;少正一。又有殿中寺、宗屬寺,有大令。文籍院有監。令、監皆有少。太常、司賓、大農寺,寺有卿。司藏、司膳寺,寺有令、丞。胄子監有監長。巷伯局有常侍等官。其武員有左右猛賁、熊衛、羆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各大將軍一、將軍一。大抵憲象中國制度如此。以品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魚。五秩以上服緋,牙笏、銀魚。六秩、七秩淺緋衣,八秩綠衣,皆木笏。
“俗所貴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馀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位城之鐵,廬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九都之李,樂游之梨。馀俗與高麗、契丹略等。
“幽州節度府與相聘問,自營、平距京師蓋八千里而遠。后朝貢至否,史家失傳,故叛附無考焉”。
《遼史·卷四十五·志第十五·百官志》載:遼太祖“滅渤海國,存其族帳”。所以在遼國,仍有渤海人的地方和族群。以至于在今后的歲月中,渤海人經常起義,背叛遼國,打擊遼國的地方力量。
《遼史·卷十七·本紀第十七·圣宗八》載:圣宗太平九年“八月乙丑,東京舍利軍詳穩大延琳囚留守、駙馬都尉肖奉先及南陽公主,殺戶部使韓紹勛、副使王嘉、四捷軍都指揮使肖頗得,延琳遂儹位,國其號為興遼,年為天慶”。
這次渤海人造反,聲勢很大,南、北女真、高麗等都追隨大延琳造反。為渤海后人又添加了不朽的光輝。
渤海國的基本情況表
時間
國王稱號
國王姓名
年號
唐帝
唐年號
注
公元696年
乞乞仲象
武則天
萬歲登封
與句麗遺人聯合反唐。武則天封震國公。
699
高王20年
大祚榮
武則天
圣歷2年
并靺鞨兵,自號震國王。 713唐睿宗封左撓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719
武王18年
大武藝
仁安
唐玄宗
開元7年
斥大境宇,東北諸夷臣服之
739
文王57年
大欽茂
大興
唐玄宗
開元26年
遷都龍泉府
762
文王
大欽茂
大興
唐代宗
寶應元年
詔為渤海國,襲國王
772
文王
大欽茂
大興
唐代宗
大歷7年
貢日本舞女,785年遷都到柵城,
796
1年
大元義
唐德宗
貞元12年
元義暴虐,被殺死
797
成王1年
大華玙
中興
唐德宗
貞元13年
797
康王15年
大嵩鄰
正歷
唐德宗
貞元13年
804年遷都再回龍泉府
812
定王3年
大元瑜
永德
唐憲宗
元和7年
814
僖王5年
大言義
硃雀
唐憲宗
元和9年
819
簡王1年
大明忠
太始
唐憲宗
元和14年
一年死,大仁秀繼王位
819
宣王12年
大仁秀
建興
唐憲宗
元和14年
詔襲王,開大境宇
831
27年
大彝震
咸和
唐文宗
太和5年
詔襲爵
857
14年
大虔光
唐宣宗
大中11年
871
22年
大玄錫
唐懿宗
咸通12年
893
13年
大瑋瑎
唐昭宗
景福2年
唐904年亡
906
20年
大湮譔
遼太祖
無年號
926
大湮譔
遼太祖
天贊四年
遼太祖滅渤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