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微博,大家分享了一個小案例。這個小案例即使對于學習民法的博士,分析起來也不敢馬虎,其涉及的知識點在民法體系中極為重要。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其涉及到了民法上最重要的知識點:法律行為(包括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
在分析案例之前,這里先闡述一個概念,什么是法律行為?然后分析案例,注意在分析案例中,將引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這兩類行為在民法圈內被譽為“民法上的任督二脈”。講清楚有兩個好處,一是幫助理解我們的那個小案例,二是能更好地理解2012年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三。下面先分析什么是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指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法律事實。例如,拋棄一本不想看的教科書,訂立買賣契約,和**結婚。法律行為的成立或生效,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一)成立要件
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可分為一般成立要件與特別成立要件。其中一般成立要件是一切法律行為所共通的要件,即:①當事人。② 標的。③意思表示。特別成立要件是個別法律行為特有的要件,例如要式行為須履行一定方式,要物行為須交付標的物。當然作為常識,只要記住一般成立要件就OK了。
(二)生效要件
這里提醒大家,法律行為成立,并不意味著一定生效。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也可分為一般生效要件與特別生效要件。一般生效要件如下:①當事人須有行為能力(你和一個千萬富翁的傻兒子簽一100萬的房屋買賣合同?);②標的須可能、確定、適法、妥當。(和大毒梟簽訂販賣毒品的合同效力如何啊?)③意思表示須健全。特別生效要件是個別行為特有的要件,如附條件或附期限法律行為于條件成就或期限到來時發生效力,法律行為為處分行為時,當事人須有處分權。
大家看,成立要件著眼的是“我要做什么”的意思表示,體現了私法自治,是法律行為的核心;生效要件多基于社會公益的考慮,對成立后的法律行為是否生效勒上了三個韁繩:①當事人沒行為能力,無效;②標的不可能、不確定、不適法、不妥當,無效;③意思表示不健全,還是無效。
如此,我們回頭看看 @野二哥微博上的案例:張三手頭有上、下兩冊《金瓶梅》,上冊50元、下冊三十元賣給了李四。上冊是王五遺失被張三拾得,下冊是好友趙麻子借給張三閱讀。
本案例中,張三和李四之間共作成了四個法律行為:一個買賣契約,以上下冊的《金瓶梅》為標的,注意這是一個負擔行為;二個移轉《金瓶梅》所有權的物權行為(注意是上、下兩冊);一個移轉80元貨幣所有權的物權行為。一共是4個法律行為。
看到這里,大家也許疑惑,什么是負擔行為?二哥簡單來說,負擔行為,是指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其內容的法律行為,也稱為債務行為或債權行為,特征也很明顯,大家看,負擔行為的作成之后,債務人負有給付的義務。比如這個案例中張三李四簽訂完買賣《金瓶梅》的契約之后,作為物之出賣人張三負交付其書上下兩冊《金瓶梅》于買受人李四,并使李四取得該書所有權之義務;買受人李四對于出賣人張三,有交付約定價金及領受標的物之義務。簡言之,一個負有給書的義務,一個負有給錢的義務。
再談處分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為權利。關于處分行為,必須注意兩點。
①處分行為,應適用所謂標的物特定原則,即物權行為至遲于其生效時,其標的物須屬特定,并須就一個標的物作成一個物權行為(一物一權原則)。反之,負擔行為則不受此限制。
②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原則上來說,凡財產權人,就其權利標的皆有處分權,具有處分該標的物的全能。無處分權而處分權利標的物者,為無權處分,效力未定。反之,于負擔行為,則不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必要。
你看,去年,大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2012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即是承認和貫徹應用了“負擔行為,不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必要”法理的明證。
在這個小案例中,即使上下兩冊金瓶梅都不是張三所有,但買賣契約仍然有效,因為買賣契約是負擔行為,不以出賣人為所有人或有處分權為必要,出售他人之物的買賣契約仍屬有效。如此,張三和李四簽訂的合同有效。
就物權行為而言,因直接涉及所有權的變動,須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生效要件”。
本案例中,金瓶梅上冊為遺失物,大陸《物權法》第一百零七條:“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①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②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依據此條規定,上冊所有人王五有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李四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李四請求返還原物。根據法條“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因為李四不是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王五請求李四返還《金瓶梅》上冊時,不須支付李四所花費的50元錢。但李四可以回頭找張三尋求救濟,因為張三買給李四的物品上存在權利瑕疵。
本案例中,至于《金瓶梅》下冊,李四得逕主張善意取得。原書所有人趙麻子可有權向張三請求賠償。
從@吃貨珍要畢業 小學妹的回答中,很是欣慰,我旦的研究生法學素養還是很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