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知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閱讀不僅可以拓寬孩子的眼界,還可以增加對語言文字的掌握運用能力,為孩子寫作文打好基礎。
閱讀開始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幼兒早期閱讀、繪本閱讀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然而,當孩子的年齡逐漸增加,到了三年級開始接觸寫作文時,很多家長卻發現,雖然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仍然寫不出優秀的作文,甚至連一篇完整的作文都無法寫出。
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寫作和閱讀的關系。
一個寫作文采奕奕、經常引據經典的孩子,必定是一個熱愛讀書,并大量閱讀的孩子;
然而,一個每天堅持閱讀的孩子是否一定能寫出優秀的文章呢?
不一定!
我們班的學生每天都會堅持閱讀,從一年級開始,天天堅持打卡閱讀。可到三年級開始寫作文時,很多孩子卻完全不會寫作文,連基本的框架都寫不出來,更何況是精彩的文章。
“孩子每天都進行閱讀,應該已經積累了不少詞匯量,為什么還是不會寫作文呢?”
一、每天閱讀不一定會閱讀
很多家長會覺得,讀書有什么不會讀的?將文中的文字讀出來不就可以了嗎?其實并不盡然。
我們讓孩子讀書,不僅僅是讓孩子認字,還要讓孩子去理解書中的意思,去學習書中的語言。
很多孩子在讀的時候,記憶深刻,可當所有的內容都看完了,說一說這本書講了什么時,卻發現自己啞口無言,無話可說。
讀完之后,不知道講了什么,無法用自己的話說說書的內容,那這本書的閱讀效果幾乎是微乎其微的。
二、不動筆墨不讀書
很多孩子在讀書時,沒有動手做筆記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將自己的思考記在旁邊,這是思考的過程,也是內化書籍的過程。
同時,在孩子閱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好詞好句,用筆將它們畫下來,寫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查字典了解詞語的意思,如果可以學以致用,將新學到的詞造一個句子,那么對于寫作文就會起到比較好的幫助作用。
讀書,不應僅僅是讀的過程,更應該是思考和積累的過程。
三、先扶后放,樹立寫作信心
三年級,孩子剛剛開始接觸寫作文。如果在一、二年級缺乏練習,那么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寫作文就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孩子不了解、不會寫是正常狀態。
家長要有耐心,先解除孩子對寫作的恐懼,讓孩子明白寫作文不過是用筆說話,將你想要表達的事物、情感用文字記錄下來。
其次,家長注意讓孩子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增加作文的可寫性,可以先帶領孩子去回憶,將孩子回憶中的場景記錄下來。
當孩子對寫作文缺乏思路時,家長需要給孩子寫作的思路,讓孩子的寫作找到突破口,樹立孩子寫作的信心。
先扶后放,在對孩子的一步步引導中找到寫作的方法。
四、多形式練習,讓寫作融于生活
曾經我們班孩子寫作文的次數比較少,一般兩個星期才會寫一篇作文。每次寫作文,仿佛要崩潰一樣,編造、湊字數等現象屢禁不止。
我意識到孩子們的寫作太少了!所謂熟能生巧。語言文字,唯有天天說,天天練,才能讓孩子找到一點寫作的感覺。
所以,我增加了各種形式的寫作:接龍日記、讀后感、周記、小練筆、續編故事等等。
家長對孩子的作文進行引導時,也應有意識的讓孩子多加練習。
可以采取家庭接龍日記的形式,家中的每個人輪流寫日記,一人一天,去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生活。
家庭接龍日記既可以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樹立父母的示范作用,還可以激發孩子寫作的樂趣,讓孩子在無形之中去觀察生活、記錄生活。
五、耐心 堅持,方見成效
寫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需要孩子長期不斷的閱讀積累和寫作實踐。作為家長,當看到孩子難以找到寫作點時,少一些埋怨和批評,多一些幫助和支持。
孩子需要鼓勵,更需要一點點慢慢成長。克服陪伴過程中的焦躁,也讓孩子寫作中多一些快樂的回憶。
全民閱讀公益愛心啟程
看新聞=做公益,讓閱讀放飛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