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傳承了數千年了中醫藥,到現在怎么就“沒落”了?
古代大志之人常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可為什么到了現代,很多人卻給中醫扣上了“偽科學”的帽子,甚至是惡意詆毀,說中醫“不行”了。
俗話說得好:“打鐵還需自身硬”,中醫要想獲得大家認可,回到千年前的盛狀,還是需要從學中醫的人出發。
如果行醫的人不懷好意,像個“攪屎棍”一樣來禍害中醫,那就算中醫有再好的名聲,再厲害的方子,再悠久的歷史,也難以拯救。
而中醫之所以沒落,就是這樣的蛀蟲太多了,他們為了金錢,拋棄理想、患者、良心,在那條名為“貪欲”的路上越走越遠。
去年醫館來了一位脂肪肝患者,自訴右上腹悶痛10年,最近1個月癥狀加重,疼痛次數增多。詢問得知,患者平時酷愛飲酒,飲酒長達20余年,曾服過降脂藥療效不明顯。
診見:體倦乏力,活動后尤甚,口黏膩,大便澹薄,小便正常,形體略胖。舌質淡、苔白厚、舌下絡脈瘀滯,脈弦滑。
我說:你這脂肪肝,不過是喝酒喝出來的痰濕,“痰”憋的了。
他說:你們中醫有沒有個準頭啊,這關痰濕什么事兒?
我說:你長期飲酒,濕邪蘊結在體內,則導致肝氣郁滯,絡脈不通。不通則痛,自然就會出現胸腹部脹痛。
在中醫里面,肝為木,脾為土,木克土,即意味著肝克脾。肝氣郁滯,就傷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也就是人生存的根本,運化不利,則生濕,日久蘊結在體內,則為痰濕之邪。
他聽完點點頭,說;說的是挺有道理,就是不知道效果有沒有說的那么好聽。
經上述診斷,辨證為肝郁脾虛,痰濕阻絡。
治宜化痰祛濕,活血通絡。
開方:當歸、白芍、黨參、黃芪、柴胡、茯苓、生白術、炒蒼術、炙甘草、生山楂、荷葉、決明子、清半夏、橘紅、紅花、元胡。
服藥15劑后,患者右脅痛緩解,效不更方,繼服15劑,患者來訴脅痛已無,大便正常。繼續服藥一個月,以鞏固療效,患者癥狀已消,精神倍增,囑其戒酒。隨訪未見異常,血脂正常,脅痛未發作。
上述患者是怎么回事呢?
患者因長期嗜酒無度,濕邪蘊結,肝氣郁滯,絡脈不通而導致脅部悶痛。
木郁土壅,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濕聚成痰,故口中黏膩不爽,大便澹薄。
痰濕滯絡,氣機受阻,則身倦乏力。
我們抓住濕、痰、瘀之病機,施以化濕、祛痰、活血之法。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橘紅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兩藥相配,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而且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
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于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
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當歸、白芍、白術、柴胡疏肝健脾養血;炒蒼術燥濕健脾;紅花、元胡逐瘀通絡止痛。
生山楂、荷葉、決明子清肝活血化瘀;《本草綱目》載山楂能“化飲食,消肉積,癥痕,痰飲痞滿呑酸,滯血痛脹”。《本草通玄》載荷葉能“開胃消食,止血固精”。
治療脂肪肝用生山楂、荷葉、決明子降脂化瘀和胃,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二診中因其便澹,故去決明子,加黨參、葛根、澤瀉升清健脾利濕;三診在前方加炙黃芪、蓮子肉以健脾益氣。
最后,患者痰濕之邪被化散,肝脾之氣得到恢復,脂肪肝自然就消失,身體也就恢復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