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覺得父親是無所不能的神,母親是世間最溫柔的存在。
下定決心長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言聽計從。
隨著年紀漸長,獨立打拼了,才發現父母也有許多令人十分不滿的地方。
有些人出門在外,心情舒暢,做事有條理,很少生氣。
回到了原生家庭,卻發現自己的脾氣莫名其妙變得很差,自己好像變了個人。
兒女與父母的割裂,是從兒女有了自我意識開始的。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憎恨自己的父母?原因有3點,個個很現實。
有人說:“父親的眼界,決定孩子的一生。”
有眼界的父母,能從長遠為兒女考慮,給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
民國時期的兩大才女,因為父親不同的眼界格局,人生最后截然不同。
一是天才女畫家陸小曼,陸父一直認為女孩子終究還是要嫁人的,所以只把陸小曼向著富貴名媛培養。
結果就是經歷了三段不順的婚姻,到頭來卻是開場好牌打得稀爛。
二是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林長民時常攜帶女兒出國考察,增長見識,未必要將女兒養成擁有改良社會的見解和能力。
于是,林徽因跟隨父親的步伐,撰寫了不少中國古建筑的書籍,還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當父母眼界過窄,阻礙了兒女的發展,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卻因為服從了父母的安排,耽誤了一生,豈能不怨。
傳統的父母總會給自己加個任務:那就是讓兒女們該結婚的結婚,該生娃的生娃。
完不成這個任務,自己就不肯罷休。
可現在年輕人觀念越來開放,“不婚不育”已然成為了一種潮流。
有些父母還是抱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觀念,兩代人難免產生沖突。
看著兒女年紀越來越大,還不結婚生娃,自己臉上覺得掛不住,甚至以死相逼兒女必須馬上結婚。
其實在繁忙的工作下,沒有遇到合適的人,不想將就的結婚,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父母過于干涉,讓兒女們生氣埋怨,或者開始不與家里聯系,遠遠的躲在外面不回家。
有些人真的聽從了父母的安排,為了結婚而結婚,最后發現與不喜歡的人結婚簡直就是坐牢,更加怨恨父母當初的步步緊逼。
有人說:“最能傷害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的親人。”
就是因為親人跟你相處的時間更長,最了解你,所以也最能抓住你的軟肋,狠狠中傷你。
大多數父母知道自己這輩子就這般了,于是把莫大的期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
小時候讓自己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成績。
長大了讓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工作收入。
總之,有些父母似乎永遠都覺得別人家孩子更優秀,從沒有仔細觀察過自己孩子。
哪個兒女不想成為父母的驕傲,可盡力就是盡力了,父母一味地瞧不起只會寒了兒女的心,讓兒女越來越憎恨。
說到底,養育之恩無以為報,縱使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兒女們也不要以憎恨相對。
畢竟,人人都是凡人,接受父母平凡,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溝通是解決一切的良藥”,多與父母說說自己的規劃和打算,讓父母安心,不再焦慮催促。
誰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兒女也是第一次做兒女,互相遷就,彼此尊重。
家庭才能更加和睦,事業才能風生水起。
作者/問春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