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作品,不代表偉大的人格!”這話曾被用來形容寫下過《戰爭與和平》的托爾斯泰等人,這話,用在《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身上,也極其合適。
《平凡的世界》一書一直是當代作品中如傳奇一般的存在,它的累積銷量達2000萬冊,如今這個數字還一直以每年300萬冊的數量在遞增。
《平凡的世界》曾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馬云就是在火車站偶然撿到了這本書后開始了永不放棄的一生;而潘石屹則在節目中公開表示:這本書是他唯一啃過七次的書,如今每次面對難熬的溝坎時,他依舊會捧起這本書細細品讀。
可以說,沒人會否定《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它是一部震撼時代的偉大作品。但若撇開作品本身看向作者路遙本身,世人又會驚異地發現:他的人格,和他作品的“偉大”并不相稱。
狹義的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品行,它主要在為人處世上被體現。而若要看這個項目,一個最大的參照標準便是:他對身邊人的態度,以及身邊人因他而遭受的際遇。
從這一點看,世俗眼看過去的路遙絕算不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
首先,在對待配偶,即他對待初戀的閨蜜林達上,他就已是虧欠太多。
林達和路遙一樣,是個知識分子,也是一個在文學上很有天賦的北京姑娘。林達能從北京嫁到路遙所在的陜北榆林,足見當初的兩人是真愛。路遙求學期間,林達還經常拿出自己的積蓄“倒貼”他。
因為“愛”,林達才在婚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安心做了路遙背后的女人。
做男人背后的女人,從來是偉大的,但偉大背后又往往是痛苦。作為女人,林達也曾和天下女人一樣幻想過婚后生活,在她的幻想里他們的婚姻必然是田園牧歌、琴瑟和鳴的模樣。
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真實的林達與路遙婚后的生活不僅沒有詩,還滿滿都是辛勞和苦澀。期間的林達在照顧經常沒日沒夜寫稿的丈夫的同時,還要照顧女兒,為了生計,她還不得不在雜志社按時按點上下班。
林達的早晨通常從五點開始,而每晚下班后,她還得給女兒做飯,要在家里做清潔。就連搬蜂窩煤、搬煤氣、打水這些力氣活兒,也全是林達一個人操持。
在辛勞之外,林達還面臨著可怕的貧窮。而這貧窮的根源,在丈夫路遙那兒。
路遙靠寫作得來的稿費總極其不經花,因為他的花銷實在太大了,路遙愛面子,平日待人豪爽,有時和朋友去咖啡廳還非得吃西式早點,這一頓兩人就吃掉十元,而當時路遙的工作所得不過40元。
路遙對穿著打扮不甚在意,可對于抽煙他卻從不含糊。他抽煙要好的,僅僅寫作《平凡的世界》期間,他抽煙抽掉的錢數,就達到了4萬之多。在喝咖啡上,路遙也很講究,自1982年開始,他便喝上了“三合一”袋裝咖啡。
路遙大手大腳的結果是:他和林達的小家總是分外拮據,有時,他們甚至不得不借錢度日。
對于一心想幫襯丈夫實現理想的林達而言,這一切付出她都無怨無悔。她只是不能忍受這些年做背后女人的寂寞,身為妻子,她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在丈夫那里享受到該有的溫存。
可出人意料的是,路遙一創作便完全不是“人”的模樣:寫《平凡的世界》期間,他每日奮筆疾書到凌晨三四點,他的第二天則從中午以后開始。寫作時,為了節省時間,路遙從不自己做飯吃,而總是幾個饅頭幾根大蔥充饑。
每晚,林達睡下時,路遙還在皺眉伏案。每當她想與他說幾句話時,他總說“再等一下,寫完這段”,每次,“這一下”便是幾小時……
日久后,心里裝滿了失落疲倦的林達便不再主動找路遙說話。路遙把林達的沉默看成了支持理解,他并不知道,女人的情緒等等都是靠語言去發泄,一旦這個渠道被阻隔了,她的情感便也被阻隔了。
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總時長長達六年,從1982年到1988年的這六年里,為了全身心投入寫作,路遙還曾來到銅川的陳家山煤礦為創作尋找素材。
在陳家山的時日里,路遙每日和工人們一起下礦井,一起吃住,而他拋開妻女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為創作《平凡的世界》尋找靈感。
路遙在礦井和工人在一起
路遙在陳家山時,林達和女兒的日子不好過,他自己的日子也非常清苦。他經常在飯不夠吃的情況下餓著肚子下井干活,邊干活他還得隨時把靈感記下來。
同每一個把作品當做生命的作者一樣,寫作《平凡的世界》這部巨著期間,路遙真的是在用生命創作,而這種創作法也是妻子林達最不愿見的。
除了日夜顛倒地創作外,路遙寫作還頻繁依靠咖啡、煙提神,這些都成為了他后來肝硬化的根源所在。林達曾不止一次地提出讓他不要夜間創作,可路遙對此卻充耳不聞。
開始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時,路遙是在縣城的招待所,因為手腳經常被凍傷,他只得依靠熱水袋暖暖稍緩解才能繼續創作。
創作從來是腦力勞動,如此高強度創作的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第三部時出現了精神興奮,他開始失眠、食欲不振,不久,他還寫著寫著就咳出血來。
這一切的一切,林達都看在了眼里。可她卻對此無計可施,她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女兒進去和他玩耍一下以緩解他的寫作壓力。
可很快,察覺到妻子的“意圖”后,他便開始以“孩子吵鬧會打擾創作”為由拒絕女兒了。
路遙開始創作《平凡的世界》時,女兒路茗茗年僅兩歲,他完成創作時,女兒已長到了八歲。但如此長的時間里,路遙陪伴女兒的時間卻屈指可數。
作為父親的路遙錯過了女兒的太多成長,這些,也是令林達不能理解的地方。她總覺得,即便寫作再重要,也不應該重要過孩子的成長,畢竟,成長從來只有一次啊!
相比以上所有,最令林達不能接受的是他在創作《平凡的世界》期間的出軌。
1986年冬,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期間,因為一直在外創作,他曾瘋狂愛上了一個女人。后來,他還曾將三封很長的戀愛信給弟弟王天樂看過。看完后,他還帶著王天樂去看了這個女人。
這段婚外戀只持續了半年時間,這段僅僅維系半年的婚外情卻終成了壓垮林達的最后一根稻草。
之后不久,林達第一次提出要與路遙離婚。也是自此時開始,這段婚姻在林達的眼里已經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除了煎熬,她已經不能再在這段婚姻里感受到任何其他。
林達的決絕是路遙怎么也沒想到的,面對妻子遞來的離婚協議,他除了逃避別無他法。
感情的受挫加上創作期間的巨大內耗,路遙的身體每況愈下。越是身體疲倦難忍,他便頻繁地吸煙、喝咖啡。寫到第三部時,家人都察覺到了路遙身體狀況已經不樂觀了,他們紛紛勸他別寫了。可路遙每次聽完,都只擺擺手說:“就算付出生命,也要寫完最后一部!”
對啊,對于路遙而言,寫作一部巨著就像孕育一個生命,如今,這個生命即將臨盆,他又怎會放棄呢!為了讓這個生命順利降臨人世,就算是即刻死去,路遙也只會在所不惜。
1988年5月25日,總100多萬字的鴻篇巨制《平凡的世界》收尾。
這一天,路遙的“早晨”繼續從“中午”開始,接近吃完飯的時分,路遙決心以百米沖鋒的速度結束了這場持續六年的戰斗。
當寫到最后的部分時,為了不讓淚水將稿紙打濕,手已經抖成篩糠的路遙將臉朝向桌面的空處。他的心臟在劇烈搏動,有一種隨時昏過去的感覺。
那一刻,捏在他手中的圓珠筆像一根鐵棍一般沉重,而他的身體卻像要飄浮起來。時間在飛速地滑過,紙上的字卻越寫越慢,越寫越吃力,即便他已下了要百米沖鋒的決心,這十多頁稿紙依舊成了他不可逾越的雄關險隘。
這是路遙人生第一次體會到由快樂而產生的危機,寫到最后一行時,他把暖水瓶的水倒進臉盆,隨即從床上拉了兩條枕巾放進去,然后用“雞爪子”手抓住熱毛巾在燙水里整整泡了一刻鐘,這只握筆的手才漸漸恢復了常態。
隨后,他立刻抓住筆,飛快地往下寫……
“第二天,孫少平提著自己的東西,在火車站發出了那兩封信,就一個人悄悄地離開了省城……他遠遠地看見,頭上包著紅紗巾的惠英,胸前飄著紅領巾的明明,以及脖項里響著銅鈴鐺的小狗,正向他飛奔而來……”
寫完最后一個字時,已是接近通常路遙吃晚飯的那個時分,他終于為全書畫上了最后一個句號。
世人絕想不到,《平凡的世界》畫上最后的圓點時,路遙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從桌前站起將手中的圓珠筆從窗戶扔了出去。
隨后,他來到衛生間用熱水洗了洗臉。六年來,他第一次認真地在鏡子里看了看自己,這個陌生的頭顱兩鬢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發,整個臉蒼老得像個老人,皺紋橫七豎八,憔悴不堪。
再次看到自己那張陌生又熟悉的臉孔時,路遙頃刻間淚流滿面,他索性用腳把衛生間的門踢住,放聲大哭起來。
這就是永遠銘刻在路遙記憶中、銘刻在《平凡的世界》里的那個特殊的日子:1988年5月25日!
《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以恢弘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當代城鄉社會生活,該巨著被出版后,路遙因此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可嘆,去北京領獎那天,路遙竟因沒有路費而只得張嘴向人借……
后來,路遙弟弟王天樂在回憶起這段過往時苦笑道:“路遙在電話里告訴我去領獎還是沒有錢,路費借到了,可到北京得請客,還要買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讓我再想想辦法。”
這次領獎,路遙最終還欠下錢,這種種怎不讓人啼笑皆非。
很是無奈的王天樂對路遙道::“你今后不要再得什么獎了,如果拿諾貝爾文學獎,我也找不來外匯。”路遙聽完后爆粗口道:“日-他-媽的文學!”
路遙的這句粗口里,有太多無可言說的情緒,他這一路的憋屈、憤懣、和心酸,大約也只有這一句粗口能完整表達了。
路遙是一個人去領獎的,因為,經過那許多,他的妻子林達已經不太想介入他的生活,哪怕是榮光。這些,或多或少成了路遙心里的隱痛,可這種種,又何嘗不是他自找的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曾寫道:“命運總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
路遙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路遙并不知道,因為這部作品,他的人生已經發生了驚天逆轉,他的生命甚至也因此走到了終點。
寫下《平凡的世界》的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后,路遙的身體幾乎也已被掏空,與此同時,他的婚姻也已經有名無實、空空如也。
1992年11月,路遙因肝硬化腹水被送往西安的醫院救治,在他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林達拿著一張離婚協議遞到了他的病床前。
林達還是昔日的模樣,但這張臉,路遙卻分明有些識不得了,她看起來那么陌生。路遙依舊不想離婚,他對妻子有愛,對女兒有愛,可這愛,他又終究是辜負了。
在林達的強勢堅持下,1992年11月14日,路遙不得不用顫抖的手含淚在離婚協議上簽下了他的名字。簽下離婚協議三天后,路遙便因醫治無效在醫院病逝,享年年僅43歲。
沒人知道路遙的匆匆離世是否與離婚協議有關,但每個人都能確定,因為這張離婚協議,死前的路遙心里充滿了痛苦和悲愴。
臨死前,路遙口中聲聲喊著“媽,媽”,而這聲聲呼喚里,更多的卻也是愧疚。
而路遙之所以對母親滿是愧疚,絕不僅僅因為他給了母親“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還因為:身為兒子的他,從未真正替母盡孝過。
路遙死前喊的“媽”并非親生母親,而是他的養母李桂英。
李桂英本是路遙的伯母,因為路遙七歲被過繼給伯父伯母的緣故,身為路遙伯母的李桂英便成了他的養母,他叫她“媽”,她喚他“兒子”。
三十多年的母子生涯里,李桂英充當了偉大母親,可路遙卻并不是一個合格的兒子。
路遙家窮,但為了供兒子上學,李桂英不惜無數次乞討。為了供養兒子上學,羸弱的李桂英沒日沒夜地在黃土地里種田,而掙來的綿薄收入,全用在了路遙身上。
每到農閑時,李桂英便獨自拄著“打狗棍”,拖著病體四處討飯。為了照顧上學的兒子的自尊心,李桂英每次討飯都要走遠路去隔壁縣。
路遙學費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靠李桂英不斷乞討來食、物賣掉換錢得來。
在這種極端嚴酷的赤貧家境下,路遙能順利讀完中小學、念完大學,其背后艱辛可想而知!
但這般恩情,路遙卻并未來得及回報,因為忙于創作的緣故,路遙自畢業起便常年處于忙碌的狀態。他陪伴母親最長的一次,是路遙與吳天明一塊在延川拍電影《人生》,期間,他在家住了20多天。
那20多天是路遙父母老兩口心里最快活、臉上最風光的日子……
路遙生前最后一次回家,是在他去世半年前,此時的路遙已經拿下了矛盾文學獎。這次匆匆團聚,母親沒有從他身上看出任何毛病,她唯一的兒子還是那么喜歡家鄉的口味。
看著兒子把她做的洋芋馇馇豆錢錢飯吃得一干二凈后直打飽嗝的模樣,李桂英滿是皺紋的臉上笑成了一朵大花。當時的她并不知道:這一次,竟是兒子和她的永別。
路遙病倒后,路遙母親未收到任何通知;路遙過世,治喪委員會竟只通知了路遙陜北的親生父母家參加告別儀式。
這個含辛茹苦用命養育路遙的母親竟被完全地遺忘了……
直到路遙過世的消息上了電視后的某日,村里那個小女子在那個傍黑天跌跌撞撞奔到她面前道:“婆,婆,我路遙叔歿了!電視上剛報的!”時,路遙母親才知道“兒子沒了”。
那一刻,李桂英頓覺天塌地陷,她兩眼一黑栽倒在了炕上。
路遙過世后的很長一段時日里,李桂英都孤獨地守在窯洞里。老年喪子,是人生的三大悲劇之一,不知這個可憐的老人是否曾怨過兒子不愛惜身子早早辭世。
如果可以選,相信,作為母親的李桂英一定會寧可選兒子長命百歲,而非給世人留下巨著。
路遙死后,已經與他離婚的前妻林達開始接替路遙照顧老母,已再次成家的她每月都會給她寄來一些生活費。路遙未盡的贍養義務,林達卻替他完成了。
李桂英去世前一年,即2003年,她的低保得到審批,獲得延川縣每月150元的特困補助款。根據當時的報道,收到這筆貼補時,這位87歲的老人,竟激動地要叩頭,她連連念叨:
“我真是感激不盡,衛國地下知道,也死可瞑目了!”
2004年,李桂英在孤獨寂寞中悄然離世,這一次,她想了近二十年的母子團圓,終于又實現了。
相比路遙母親和路遙妻子,路遙女兒路茗茗的境況也并不如意。
路遙辭世這年,路茗茗年僅13歲,葬禮上,她哭得死去活來,她怎么也不肯相信還沒好好陪伴自己的父親竟就這樣與世長辭了。
死前,他留給女兒和老母親的遺憾竟是一疊欠條,這些欠條加起來便是一萬多元的巨款欠債。
路遙的葬禮,林達也依舊沒有出席,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路茗茗的心結。因為母親的缺席,她一直對母親耿耿于懷。這個世間的孩子,有幾個能接受父親母親反目到如此地步呢?
因為這個心結,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路茗茗和母親關系都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高中畢業后的路茗茗選擇了北京一所大學的平面設計專業,母親對她的這個選擇很不理解。大學畢業后,路茗茗開始設計父親的著作,直到此時,林達才清楚女兒選擇這個專業的原因。
后來的后來,在路茗茗30歲這年,她還因為父親作品《平凡的世界》版權的問題將母親告上了法庭。這場糾紛,最終以林達自愿將版權全部交給路茗茗告終。
到此時,母女倆將因為路遙而起的心結才正式被打開。
但即便心結已解,過去的時光終究也回不去了。
但若時光真可以倒流,即便知道自己會因寫作《平凡的世界》這部巨著而失去所有,甚至生命,路遙定也會不顧一切地選擇創作它。
畢竟,路遙自己已經在《平凡的世界》里說了:“你應該在以后短暫的歲月里,真正活的不負眾愛!”“不負眾愛”便是路遙的活法,為了它,即便愧對妻子、母親、女兒,愧對自己,他也終究無怨無悔。
也只有這樣的路遙,寫得出《平凡的世界》,才能在承受“不忠不孝”的種種罵名后,依舊贏得多數人的理解。
今天,距離路遙辭世已經過去近30年了,可經過歲月的滌蕩后,他的故事已經遠去,但他的作品卻依舊在影響一代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