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至2019年的20年間,中國的高血壓防治先后發布了四版指南。在這四部指南的指導下,我國的高血壓防治領域已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2019年10月17日-20日舉行的2019年中國高血壓年會暨第21屆國際高血壓及相關疾病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張宇清教授圍繞四版中國高血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更新和修改作了精彩演講。
1999年中國首部高血壓指南發布,是繼1959年以來對我國高血壓病診斷及治療標準的第五次全面修改。這部指南參考了1999年WHO/ISH高血壓指南和JNC 6指南的定義及分類標準,首次提出了140/90 mmHg的高血壓診斷標準,中國的高血壓防治進入“140/90 mmHg”時代。
2005年版指南將血壓分類簡化,取消臨界高血壓和理想血壓的定義。這版指南保留收縮期高血壓分類,將120~139/80~90 mmHg定義為正常高值,與JNC 7中高血壓前期的概念相同。診室血壓診斷標準維持140/90 mmHg不變,并增加了動態血壓的參考標準。2010年版指南保留了2005年版指南的血壓分類,診室血壓診斷標準維持140/90 mmHg不變。這版指南更加重視動態血壓的檢測,夜間動態血壓的標準由>125/75 mmHg改為>120/75 mmHg,并增加了夜間血壓和晨峰血壓的內容。2018年版中國高血壓指南在美國2017年版指南下調高血壓診斷標準的情況下,根據我國的國情,堅持高血壓的定義不變。同時,還增加了動態血壓和家庭血壓的高血壓定義。1999年版中國高血壓指南已經有危險分層的概念,并對影響預后的危險因素有了明確的分類。2005版指南首次出現危險分層表格指導臨床治療,中國高血壓防治正式進入心血管危險分層時代。這版指南的重要改變是將糖尿病從危險因素中獨立出來,等同于靶器官損害。
2010年版指南將糖尿病等同于臨床并發癥,糖尿病患者劃為很高危人群。這版指南中危險因素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1)去除“C反應蛋白”,增加了“糖耐量受損和(或)空腹血糖受損”;(2)增加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10 umol/L)”;(3)腹型肥胖的腰圍,男性由≥85 cm修改為≥90 cm,女性由≥80 cm修改為≥85 cm。2018年版中國高血壓指南中,危險分層有了新的變化:(1)增加了對130~139/85~89 mmHg患者進行分層;(2)疾病史增加了CKD,并按照CKD 3期和CKD分期≥4期進行了區分;(3)將糖尿病區分為無并發癥的糖尿病和有并發癥的糖尿病。1999年至2019年的四版指南針對一般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值在不斷更新,針對特殊人群高血壓患者的目標血壓值更為細化。1999年版指南推薦青年、中年人或糖尿病患者降至理想或正常血壓<130/85 mmHg;2005年版指南和2010年版指南均建議普通高血壓患者控制在140/90 mmHg的降壓目標值。但2005年版指南首次提出老年患者的血壓應降至<150/90 mmHg,這也是區別于國際上其他指南的一點。
2018年版指南對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趨于嚴格,提出了“雙目標”的要求:(1)對于一般高血壓患者應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進一步降至<130/80 mmHg。(2)對于65~79歲的老年人首先應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者可降至<140/90 mmHg。(3)80歲或8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應降至<150/90 mmHg。1999年至2018年,中國高血壓指南對降壓藥物的推薦種類顯著增加,RASI的適應癥和治療地位顯著提升,對β受體阻滯劑的推薦無明顯變化。四版指南中藥物治療原則的變化大致有以下三點:(1)藥物劑量的變化,采用小劑量到逐漸增加至足劑量;(2)長效藥物推薦力度逐漸加大;(3)起始聯合治療的門檻降低。
中國高血壓指南越來越重視聯合治療,2018年版指南特別強調單片復方制劑(SPC)是聯合治療的新趨勢。與隨機組方的降壓聯合治療相比,SPC聯合治療的優點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療的依從性及療效。尤其是基于ACEI/ARB的聯合治療(圖1),優先推薦使用SPC。 圖1. 以RAS抑制劑為基礎的聯合治療方案推薦
總 結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在過去20年間不斷變遷,治療理念也在不斷升級和完善。四版指南均把高血壓作為一個全面的心血管管理的切入點來看待,重視高血壓患者的風險管理。1990-2013年我國腦卒中年齡標化死亡率下降21%,出血性卒中標化死亡率下降38%,從結局方面反映了我國高血壓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及老齡化的原因,高血壓患病率仍呈增高的趨勢,防治任務依然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