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一個最會撩人的心理學公眾號
從眾
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總在乎其他人怎么看你,那你會一直是他人的奴隸”
“if you care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of you,
then you will always be their slave.”
前言
比如錄制節目的編導會安排一個帶領大家鼓掌的“托”,編導的手一抬,他就開始鼓掌,旁邊的觀眾也會不自覺的開始鼓掌。
比如街上只要有人在爭執,立刻就會圍觀上來一群人,他們雖然是一臉懵逼,但卻故作出評論得頭頭是道的樣子。
許多流行文化也是從眾心理,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國流行喇叭褲,我不惜冒著你們無法理解的風險,把我爸的褲腳剪了,再縫在我的褲子上,為的就是要擁有一條喇叭褲。
那時候還沒能考慮到審美,只是跟著潮流走,總覺得跟大家不一樣就顯得很low。
- 01 -
--------------------
- What什么-
從眾效應到底是什么?
從眾效應,指的是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conformity)(Cialdini & Trost, 1998)。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 02 -
--------------------
- Why產生-
我們為什么產生從眾心理?
產生從眾心理的兩個主要原因:信息性社會影響和規范性社會影響(Cialdini & Goldstein, 2004)。
信息性社會影響:在生活中的許多情境下,我們是不知道怎么做一個正確選擇的,因為沒有足夠的客觀資源來構成我們的判斷標準。
此時,我們通常會觀察其他人的行為,并將其看成重要信息來源,以此指導我們做出適合的行為方式,這被稱為信息性社會影響。
比如說,2002年非典時期,懵逼群眾瘋狂買鹽的行為,在當時的情境下,許多人都是無法判斷鹽是不是真的能抵制非典病毒,不知是真是假。
心里想:真的對流感有用嗎?要不要也跟著一起囤貨呢?囤的話,如果這個方法沒用的話,那這些鹽要吃到猴年馬月,如果有用的話,那就賺到了。
其實就風險跟成本來分析的話,這還是一次比較靠譜的從眾投資的。
規范性社會影響: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喜愛和接納,而遵守團體的社會規范(行為、價值觀和信念),這便是規范性社會影響(Moscovici & Faucheux, 1972)。
當我們違反團體的價值觀和信念時,常常會遭受其它成員的嘲笑、懲罰,甚至被排斥。
我們想要繼續保持團體身份及獲得組員成員的優勢,就需要公開順從社會規范。
但私下不一定是接納其觀點和行為的(Burger, 1987)。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避免外在的一致,躲過大眾的壓力,也只能心里翻著白眼,滿臉堆笑的點頭。
渴望融入群體和被接受是人性的一部分。
- 03 -
--------------------
- 案例實驗-
有趣的電梯從眾實驗
最初,一個知情的被試A先走進電梯間,并背向電梯門站立。另外兩個被試者B、C先后進入電梯間,后進入的為知情被試C,他在進入后隨即轉向,背向電梯門站立。
先進來的為不知情的被試A,他在發現情況后感到不安,并開始猶豫是否該背轉身。此時,另外一個知情的被試D進入電梯間并背門站立,B在考慮片刻之后逐步向后轉身,并最終與其他幾位被試保持同步。
同樣的實驗在進行第二次時,加入了新的元素。
電梯間每隔一層都會打開一次,而里面的4個被試都在不斷變換方向。實驗結果表明,群體行為會對個體造成壓力,并迫使個體做出違反自身意愿的事情。
- 04 -
--------------------
- 思維表現-
從眾其實是思維能力低下的表現
人之所以不同,大部分都是因為脖子以上部分的不同所決定的。換句話說,就是你的大腦決定了你的一切(當然脖子以上還有臉hahaha)。而大腦體現人的差異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思維能力的不同。
在面對抉擇與被抉擇的時候,一旦長期處在不去獨立思考,而是盲目跟從的行為定式,長久下去,個體的思維能力也會因為長期沒有得到使用,而產生退化(degeneration)。反觀從眾這種行為本身,它不僅是一種不獨立思考的后果,更是一種會導致你不獨立思考的原因。
用句你們年輕人的話來說就是,從眾大多數時候其實就是媽的智障。
主要表現在缺乏:x獨立思考x創意能力x邏輯清晰x基本預判x四大能力上。
我們把缺失這四種能力的從眾思維叫做從眾型思維枷鎖。從眾型思維枷鎖(Conformitymode of thinking)是指在認知判斷、解決問題時,附和多數,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無主見。
這類人不擅長做創意性工作,他們表現木訥,行為循規蹈矩,為人看起來忠厚老實,別人做的他也做,但是絕不多做。別人不做的,他肯定不做。開會時意見性思維較少,容易跟風附和,別人說什么到了他這里都會變成“+1”。
- 05 -
--------------------
- How擺脫-
擺脫從眾,認識自己
所以,我們應該適時考慮一下,是否有時候做一個目光獨具,特立獨行的奇葩也好過做一只只會跟著繞圈的毛毛蟲,時刻保持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找到你做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
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人在追星吧。有自己喜歡的偶像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因為他們一般都是多才多藝或是單純的長得好看,至少也能讓人賞心悅目啊。
但是像我侄女,我問她,為什么這個是你的偶像呢,你覺得是哪一點吸引你了?
她思考了好久還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最后她只好說因為周圍的人都喜歡,我也覺得他長得很帥,這樣就行了。因為周圍的人都喜歡,所以我也喜歡?
多做一些有創意性或開拓性的工作
創意性或開拓性的工作:多為設計、策劃類的職業者。
這類工作需要比常人更縝密的思維與客觀的判斷,并且理性比感性更重要,點子也許一個上午能夠想出來,但是將它變成可行計劃也許就需要一個月。是的,長期的創意思維訓練有力于讓人處于獨立思考的位置上,容易開啟上帝視角,擺脫從眾思維枷鎖。
嘗試主導一件事情的走向
要敢于做的是從眾里的跳脫者,不要懷疑自己,信任自己能主導好一件事情的走向。你知道世界因為什么而精彩嗎?因為不一樣,而精彩。
- 06 -
--------------------
- End感謝您的閱讀-
參考文獻
Burger, J. M. (1987). Desire for controland conformity to a perceived nor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53(2), 355.
Cialdini, R. B., & Goldstein, N. J.(2004). Social influence: Compliance and conformity. Annu. Rev.Psychol., 55, 591-621.
Cialdini, R. B., & Trost, M. R. (1998).Social influence: Social norms, conformity and compliance.
Moscovici, S., & Faucheux, C. (1972).Social influence, conformity bias, and the study of activeminoritie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 149-202.
今日作者
X&C團隊
一個很酷的團隊
編輯丨樺璃、紅貓、會贏君
插畫丨Mlz資料丨LLL
本文由互撩原創出品轉載請授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