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兩勺月光
邏輯思維無處不在。在生活中與人溝通或者在某個特定的場合發(fā)表某一觀點,我們都需要有清晰、明確的邏輯思維。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根本原因就是邏輯層面出了問題,導(dǎo)致在表達之前“沒想清楚”。
邏輯學(xué)的主題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在進入《簡單邏輯學(xué)》精華導(dǎo)讀之前,先來看兩個邏輯推理實例。
所有站在桌邊的人都刮了臉。
吉姆在桌邊。
所以,吉姆刮了臉。
上面的這個邏輯推理過程有問題嗎?
表面看,這個論述的結(jié)論是想證明某些東西是正確的。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這是一個典型的三段論形式的推理過程。第一個命題是以結(jié)論的正確性為前提。如果我們不是預(yù)先知道吉姆刮了臉,那么我就不能確定所有在桌邊的人都刮了臉。所以結(jié)論所陳述的只是我們已知的事實。這里沒有真正的推論。
因為雪莉在撒謊,
所以,雪莉是個撒謊者。
乍一看,這似乎是個正確的論證,結(jié)論分明,第一個命題是第二個的前提。但是,如果我們觀察第一個命題的內(nèi)容,就會發(fā)現(xiàn),它本身就是對結(jié)論的重復(fù),只是換了個說法。
這兩個實例實際上都犯了“竊取論題”的謬誤,導(dǎo)致推理無效或者錯誤。
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簡單的邏輯學(xué)》的作者麥克倫尼是如何一步步展開論述邏輯學(xué)的。
總的來說,基本素養(yǎng)按形成的先后順序包括:(仔細(xì))觀察 ->(了解)事實 ->(形成)觀念 ->(組織)語言 ->(有效)溝通 ->(找到)真相。
全神貫注 觀察是我們進行邏輯分析要邁出的第一步。我們所犯的很多錯誤往往都源自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面對相似的情景時。我們要對相似情景里的特殊性保持敏感。
確認(rèn)事實 觀察的對象便是事實,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是:事物和事件。要確認(rèn)事物的存在,你只需實地去考察。
觀念及其本源 我們大腦中的每個觀念最終都源于對事物的描摹,而真實存在的事物卻獨立于觀念之外。正確的觀念忠實地反映其對象的客觀秩序,與之相反,錯誤的觀念則是對客觀世界的歪曲表達。與事物接觸的越多,對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對它理解的越深刻,觀念就越清晰。如果我們認(rèn)為觀念是不依靠客觀事物的無根之花,就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它。
語言 觀念必須和語言緊緊切合,人們才能暢順交流。我們?nèi)绾未_認(rèn)自己找到了合適的語言?這個過程實際上與我們確認(rèn)某個觀念是否清晰明確的過程一樣,必須尋其根源——客觀事物。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清楚地表達我們的觀念,僅僅是因為沒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達什么。所以,回頭重新審視觀念的外在來源,理清思路,合適的表達將隨之而來。
溝通 在邏輯學(xué)中,陳述有其特定的含義,它是語言上的特定表達方式,只針對可以作出真假判斷的命題。
詞語被稱為語言的基石,而邏輯的基石是命題。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不要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你的聽眾會領(lǐng)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嘮嘮叨叨總比掛一漏萬強)
說完整的句子
不要將主觀看法當(dāng)做客觀事實
直接表達本意,避免使用雙重否定
根據(jù)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見啥人說啥話)
真相 所有的邏輯推理,所有的論證,目的只有一個:找到某個事物的真相。
首先需要明確兩點:其一,基本原理是不證自明的;其二,基本原理是不能被證明的。
邏輯學(xué)的基本原理包括:
同一律:事物只能使其本身。蘋果就是蘋果,不會是橙子,也不會是香蕉或者梨子。
排中律:對于人物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都要有明確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間狀態(tài)。
充足理由律:人物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萬物終有其根源,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從理論上來看,關(guān)于本源的知識是非常讓人感到振奮的,因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們。
矛盾律:在同一時刻,某個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這樣又不是這樣。
書中,關(guān)于邏輯思考的過程,作者特意強調(diào)了兩點。
一、對原因的探尋不要半途而廢。有時,我們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僅僅是因為我們懶惰,沒有充分的研究;有時則是耐心不夠在作怪。對于要做的事情,我們總想著用最快的、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殊不知,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
二、我們還要對原因加以區(qū)分。最好的工具握在不合格的人手中,也不會出現(xiàn)最好的結(jié)果。一個合格的人(主要原因),即使配上一個劣質(zhì)的工具(次要原因),也可以有所奏效;但是一個不合格的人,即便配上一個最好的工具,也永遠都達不到目的。
每個論證都由兩個基本要素組成——兩個不同類型的命題:一個“前提”和一個“結(jié)論”。下面,簡單介紹一些常見的論證方法。
比較論證:以比較為基礎(chǔ),一個最普遍的論證形式是類比論證。
論證概要:
A具有特性R,S,T,U,V,W,X和Y。
B具有特性R,S,T,U,V,W,X和Y。
A具有特征Z。
所以,B也具有特征Z。
這個結(jié)論不是必然的,但是它是極有可能的。
條件論證:條件論證的要點是前提A,A->B告訴我們?nèi)绻鸄成立,那么B也必然成立。論證形式:
A->B
A
所以,B
三段論:三段論這種論證形式反映了人類思維的習(xí)慣性動作,即通過觀點的聯(lián)系可以推導(dǎo)出結(jié)論。下面是三段論的一個符號模式:
每一個M都是P。
每一個S都是M。
所以,每一個S都是P。
M,S,P分別代表著三個命題中包含的事物,M表示“中項”,S表示“小項”,P表示“大項”。
舉例:
每棵樹都有根系。
門邊的白楊是樹。
所以,門邊的白楊有根系。
歸納論證:前面討論的論證都是演繹論證。區(qū)分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的方法是: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的結(jié)論,而歸納論證只能得出可能性結(jié)論。
演繹論證的基本原理是:從一個我們知道為真的命題開始,及鞥過抽絲剝繭的分析得出原始命題背后隱藏的是什么。
歸納推理是對打量的事物作出可信的一般性結(jié)論,是以整體中的某一部分為樣本來做研究,一次來代表整體。
非邏輯思維,是導(dǎo)致我們邏輯出現(xiàn)謬誤的根源所在。在《簡單的邏輯學(xué)》一書中,作者集中撰寫了容易滋生謬誤的態(tài)度和觀點,目的是讓我們盡量避免它們。
懷疑論 在推理過程中,懷疑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我們應(yīng)該有選擇地利用它。如果把懷疑論作為一個長久的態(tài)度,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說,是極度危險的。極度懷疑論者宣稱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真相(這明顯是自相矛盾的結(jié)論,如果這世界上真沒有真相,這個宣稱本身就無法加以判斷)。中度懷疑論者勉強承認(rèn)這個世界上或許有真相存在,但是他堅持,即使真相存在,人類也沒有能力探知它。
逃必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者既不否定真相存在也不認(rèn)為它可望而不可即。他們僅僅聲稱人們對任何確定的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
玩世不恭和盲目樂觀主義 玩世不恭者習(xí)慣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對事物作出悲觀的預(yù)計,而盲目樂觀主義者則恰恰相反。這兩種情形都不合邏輯。
眼界狹窄 一個眼界狹隘的人,他拒絕某些選擇緊緊是因為這些選擇偏離了他的預(yù)先設(shè)想,所以他認(rèn)為不值得去探尋。這種限制缺乏理性的基礎(chǔ),換句話說,眼界狹隘實際上是在削弱推理過程的有效性。
情感因素 情緒越緊張,清晰思維、冷靜行動的難度就越大。大家要記住一個簡單的基本原則:永遠不要直接調(diào)動人們的情感,要努力使人們自己發(fā)現(xiàn)真相。
從理論上來說,推理步入歧途的方式數(shù)不數(shù)勝。但是,邏輯推理中常見的錯誤可以歸納為幾個典型的類別。
《簡單的邏輯學(xué)》將邏輯上的推理錯誤統(tǒng)稱為“謬誤”,又將謬誤分為形式謬誤和非形式謬誤兩類。這里,只簡單敘述偷換概念和竊取論題兩種謬誤作簡要描述。
偷換概念 多義字(詞)的存在帶來的潛在問題是模糊不清。如果我們有意無意地通過語言 運用的方式產(chǎn)生了模糊不清,這無疑將產(chǎn)生謬誤。
鬼是迷信的人所說的人死后的靈魂。
他心里有鬼,目光閃爍。
所以,他心里有人死后的靈魂。
竊取論題 這種謬誤的重要標(biāo)志是:把有待證明的觀點當(dāng)做不證自明的前提條件。
開篇雪莉撒謊和吉姆刮臉的論證都屬于這種邏輯推理錯誤。
除此之外,常見的邏輯謬誤形式還有以暴易暴、民主謬誤、濫用專家意見、簡化主義、以笑飾非以及以淚掩過等等。
邏輯學(xué)的主題是清晰高效地思考。邏輯的正確性,是我們正確思考、判斷、決策任何問題的先決條件。我們常常在犯錯誤的時候,才意識到什么地方還沒想清楚,甚至還要回過頭去想很多次才能避免錯誤的發(fā)生。
《簡單的邏輯學(xué)》是一本試圖讓讀者能夠清晰高效地思考的書籍,值得推薦。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