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舊指學生恭敬受教?,F比喻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br>
程門立雪的典故由宋代流傳至今,作為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頤,也因此被后人傳頌。
一提到'理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玄而又玄'的東西。
理學實際上是一種貫穿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新儒學。
它是以儒學為根本,并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把儒家的忠孝禮節,上升到天理的高度,目的是為了治理國家而形成的新的儒學,其特點是,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哲學體系。
說起三教合流,這個不難理解。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興盛?!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個我們從唐代杜牧的詩句中可以窺見一斑。
唐代中后期,韓愈率先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與韓愈同時的李翱,也從“性命之源”的高度來理解孔子之道。他們成為北宋儒學復興和理學創立的先驅。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后代的文學作品《西游記》當中,孫悟空最早派的師傅菩提老祖出自出身道家,而后來拜唐僧為師,出身佛家,在西天取經的途中,宣揚的仁義禮等思想體現了儒家學說,這便是儒佛道三教合流。
理學創立于北宋五子,成熟于南宋朱熹,發展于王陽明。代表派別: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
程朱理學,以朱熹為集大成者。這里面的“理”,泛指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在這里尤指儒家的綱常倫理。
朱熹認為“理在氣先”,并且理存在于大自然萬事萬物當中的,所以他主張“格物致知”。
既然“理”存在于世間萬事萬物當中,所以我們就必須接觸客觀事物,以感知通曉“理”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
朱熹在天理和人欲的關系上:他認為,吃飽飯是天理,而追求美味則是人欲,所以他'主張存天理去人欲'。
小結:程朱理學這一派,認為理是世界的本源,并且“理”是外在的,存在于世間萬事萬物的之中,因此在方法論上主張,通過接觸是客觀事物、實踐的方式來把握“理”。在哲學范疇上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陸九淵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你不是存在于外在的,而是存在于內心當中的。因此他提出著名的哲學論據:“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p>
王守仁,又名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歷史上有關王陽明的思想,最有名的不過“龍場悟道”了。王陽明通過幾天幾夜不停地砍竹子,不斷的自省,提出了“圣人之道,不假于外求,吾性自足”的道理。
通過內心的自我反省,真理就在心中。
小結:陸王心學這一派認為,“理”不是外在的,而是存在于內心當中,所以要通過內心自省的方式來把握“理”。在哲學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范疇。
無論是陸王心學還是程朱理學,他們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扼殺人的自然需求,從而維護統治的。
一方面,宋明理學注重主觀意志,氣節品德,重義輕利,講究自我約束感,凸顯人性莊嚴,更加強調責任感的培養和塑造,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形成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也因新儒學塑造了不少的民族英雄,如南宋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的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民族英雄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另一方面,宋明理學也遏制壓制人的自我需求,從本質上來說,對儒學的改造還是為了維護其統治而服務的。
猶如清朝的戴震所說:“酷吏以法殺人,后人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死于理,其誰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