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隨著《歡樂頌2》熱播,公司的小姑娘都瘋狂追劇,在她們的安利下,我也忍不住看了兩集。一些朋友與我感嘆“階級與金錢決定命運”,但我卻更贊成“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對孩子來說,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教育與視野,決定了孩子今后的為人處事與人生格局。
安迪:家庭安全感缺失,情感障礙
智商超高,連續跳級的女學霸,華爾街的女高管,她擅長一切和人無關的學科,卻不善于交際。她性格孤傲,不喜與人交往和接觸。懼怕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在抒發個人情感方面有嚴重障礙。女生渴望成為安迪這樣的優秀人才,但爸爸媽媽們更關注她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與她是孤兒和被輾轉收養的個人經歷有關,在人際關系距離遠的社會中成長給她的性格塑造蒙上了一層陰影,沒得到任何關愛,重要發育階段的創傷和打擊造成她嚴重缺乏安全感,她不相信自己是會被人接納、喜愛的,更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當得知朋友們遇到困難,她更多的是給出理智的分析和金錢的幫助,而不是情感的支援。
尹老師說: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也許是少見的,但我們又有多少孩子因為父母的繁忙和冷漠,只能讓孩子孤獨的長大。成人后或孤僻自閉,或瘋狂追愛...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父母應該盡可能多的給孩子提供安全感,這樣才能養成健康的人格。
樊勝美:虛榮寡斷,格局有限
生活閱歷豐富,對社會的認識源自于摸爬滾打,缺少家庭教育,造就了她現實、拜金的品性。她背后的原生家庭環境是惡劣的,重男輕女、父母關系、經濟黑洞,讓她成長在人情淡漠、風雨飄搖的家庭,“家”對她來說是刨不掉的負擔。面對“錢窟窿”,她變得只看到物質的重要,過分求自保,而不敢放膽拼搏。
平時事事都拎得清、看人看事很犀利,她為何在父母這事上就如此任人宰割?是因為越不被愛的孩子就越希望做些事情來得到愛——“媽寶”與“愚孝”就是父母對孩子長期“有條件的愛”下的畸形產物,健康親子關系中長大的孩子,發自內心很愛父母,而不是一味服從與犧牲。
尹老師說:
除了帶給我們不要“重男輕女,平等對待子女”、“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人格健全的保證”這樣老生常談的育兒經驗,還涉及到“格局問題”。父母總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斤斤計較、處處比較, 讓孩子毫無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要優先考慮金錢,只看眼前個人利益,久而久之,目光短淺,心胸狹隘,缺乏必要的擔當,把智商和情商都用在了耍小聰明上,這樣的人生格局,怎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曲筱綃:跋扈張揚、缺乏內涵
她的性格和行事風格,與她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有關,有錢又有愛的原生家庭給了她自信與能力,性格又直來直往,熱心仗義,但卻沒有給她教養,所以她很自我。平日里漠視他人感受,對事“雙標”的習慣正是從父親這里習得的。與生具備優越感,有些不學無術、跋扈張揚。
但她也不是完全在溫室中長大的花朵,復雜的家庭關系,唯利是圖的母親,并不安全可靠的父親,在這樣有錢又要爭錢的家庭中長大,明明是個心地善良的小女孩,卻不得不偽裝成滿腦子金錢至上。
尹老師說:
給孩子愛與自由,同時也要給孩子規則與教養;另外,請不要鼓勵孩子過早的社會化,這將影響孩子道德感的形成,童年應該是一個喚醒愛與善的季節,請給孩子以孩子的待遇,讓他們慢慢長大,明亮地生活。我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和行為決定的,性格由從小的經歷和環境塑造。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系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根深蒂固的影響。
關雎爾:自卑畏縮,被動努力
關雎兒就是我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小康家庭父母恩愛,在這樣一個愛與物質、又不失教養與規則的家庭里,造就了她溫柔善良、懂事上進的好孩子性格。但很多懂事的乖孩子,他們認為滿足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才能獲得更多父母的關注和稱贊。
所以,都會有這樣的通?。喝狈で?,性格上畏縮,工作上自卑。父母的過于保護與強勢,使得她本在青春期就該的“叛逆期”,滯后到踏入社會。迫于父母的威嚴,造就了性格上的畏縮,工作上的自卑以及對于愛情的不確定,工作后才真正去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自我意識不完善的孩子很容易在滿足他人的同時犧牲自己。
尹老師說:
對孩子請多一點尊重與放權,少一點否定與代勞,創造機會讓孩子自己拿主意,每一個人都是在“不聽父母的話,什么事都要自己來”——這樣的“叛逆”過程中形成完整的“自我”,有了這個“我”,他們才明白自己想要啥不想要啥,無需鞭策也有很強的動機去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
邱瑩瑩:情商低、無主觀意識、依賴性強
邱瑩瑩成長在一個簡單又充滿愛的家庭,父母對她更多的是認同與贊賞,造就了她熱情、直爽與自信,繼承了父母超強的行動力與斗志,但又被父母所灌輸的“雞湯”局限,神經大條,做事莽撞不顧后果,凡事拎不清。
她對朋友和父母的依賴,她需要不停的傾訴自己的苦衷,博取她人的同情和諒解。失業之后一通電話哭訴,父親就連夜趕來了,父母過于溺愛,在幼時鮮有挫折教育。同時,父母強制要求“一定要在大城市站住腳跟”,沒有給予選擇空間,也容易造成精神獨立性的喪失。
尹老師說:
每個父母都需要意識到由于自身階級思維的局限,可能無法給予孩子長遠全面的思考能力。父母應該提供給孩子更多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形成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選擇和主見,而不是依附于他人的思想來做決定。
家庭、社會與學校,對孩子未來的身心健康產生最深遠的影響的,家庭擺在首位。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經常指責學校、社會,而不是反思自己。當我們控訴應試教育的時候,我們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個積極的推動者呢?踐行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長到位,孩子才能人格健全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