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干燥莖葉。味甘、淡,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體輕滲泄。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熱淋澀痛,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胸中疾熱,咳逆上氣、吐血、熱毒風、止消渴、壓丹石毒、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痛頭風、止驚悸、瘟疫迷悶、妊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癰天吊、喉痹,殺小蟲、除熱緩脾等癥。。民間多用其莖葉制作夏日消暑的涼茶飲用。
性味
味甘、淡,性寒。
①《綱目》:'甘,寒,無毒。'
②《生草藥性備要》:'味甜辛淡,性寒。'
歸經
歸心、肺、胃、膀胱經。
①《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體輕滲泄。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熱淋澀痛,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胸中疾熱,咳逆上氣、吐血、熱毒風、止消渴、壓丹石毒、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痛頭風、止驚悸、瘟疫迷悶、妊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癰天吊、喉痹,殺小蟲、除熱緩脾等癥。。民間多用其莖葉制作夏日消暑的涼茶飲用。
①《綱目》:'去煩熱,利小便,清心。'
②《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散痔瘡毒。'
③《握靈本草》:'去胃熱。'
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煩止渴,小兒痘毒。外癥惡毒。'
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煩熱,咳喘,吐血,嘔噦,小兒驚癇。'
⑥《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氣喘,眼捕。'
⑦《現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利尿。治熱病口渴,小便澀痛,煩熱不寐,牙齦腫痛,口腔炎。'
⑧《廣西中藥志》:'治鼻衄。'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根,搶水洗凈,切段,干燥。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禁忌
⑴無實火、濕熱者慎服,體虛有寒者禁服。
⑵孕婦忌服。
⑶腎虧尿頻者忌服。
⑷不宜久煎,入食以鮮品為佳,煮粥時宜稀薄,不宜稠厚。
相關配伍
1、凡外感熱病,心煩口渴,熱在氣分者,可與生石膏、知母、蘆根等配伍,以清熱除煩止渴。
2、若氣陰兩傷者,可再加麥冬、人參等,以益氣生津。
3、心經熱盛下移小腸而致小便澀痛者,可與生地、木通、生甘草梢等配伍,以清心導熱利尿。
4、膀胱濕熱蘊結小便淋瀝赤澀者,可與海金沙、車前子、白茅根等同用,以清熱利尿通淋。
附方
1、淡竹葉治預防中暑:淡竹葉、大青葉、埔姜葉、金銀花葉各10克,一枝香6克,水煎(或開水泡)當茶飲。
2、治發熱心煩口渴:淡竹葉10~15克,水煎服。
3、治尿血:淡竹葉12克,鮮茅根30克,仙鶴草15克,水煎服。
4、治尿路感染:淡竹葉12~15克,叮咚藤、鳳尾草各30克,或燈心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5、治血淋、小便疼痛:淡竹葉、生藕節各30克,生地15克,水煎服,每日2次。
6、治膀胱炎:淡竹葉15克,燈心草10克,叮咚藤6克,水煎服。
7、治腎炎:淡竹根及塊根、淡竹葉、杜枝杜(芯)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8、治口舌糜爛:鮮淡竹葉30克,車茶草15克,甘草3克,水煎服。
9、治火熱牙痛、牙齦潰爛:淡竹葉50克,生姜5克,食鹽2克,生石膏30克,水煎,藥液頻頻含咽。
10、治熱病口渴、心煩不安、口糜舌瘡:淡竹葉、茅根、金銀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11、治肺炎高熱咳嗽:淡竹葉30克,麥冬15克,水煎,沖蜜服,日2~3次。
12、治小兒發熱、驚風:淡竹葉、燈心、麥冬各6克,烏豆15克,竹心20條,柿餅1塊,水煎服。
13、治小兒水痘:淡竹葉、蒲公英、金素英各9克,金銀花15克,水煎服。
14、預防麻疹:淡竹葉12克,夏枯草30克,錢蔥(馬蹄)40-60克,水煎當茶飲。
15、竹葉石膏湯(《傷寒論》)治傷寒、溫病、暑病之后,余熱未清,氣精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細數。竹葉6g,石膏50g,半夏9g,麥門冬20g,人參6g,甘草(炙)6g,粳米1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渣,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方中竹葉清熱除煩,兼以生津,為君藥。
16、竹葉湯(《外臺秘要》)治眼赤。淡竹葉10g,黃連4枚,青錢20文,大棗(去皮核)20枚,梔子7枚。
17、單味煎湯,代茶飲,預防咽喉痛。
18、治熱淋:淡竹葉四錢,燈芯草三錢,海金沙二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臨床應用:
⑴竹葉石膏湯(《傷寒論》)治傷寒、溫病、暑病之后,余熱未清,氣精兩傷證 。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細數。竹葉6g,石膏50g,半夏9g,麥門冬20g,人參6g,甘草(炙)6g,粳米1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渣,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方中竹葉清熱除煩,兼以生津,為君藥。
⑵竹葉湯(《外臺秘要》)治眼赤。淡竹葉10g,黃連4枚,青錢20文,大棗(去皮核)20枚,梔子7枚,車前草10g。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以洗眼,每日6~7遍。忌豬肉。方中淡竹葉配伍諸藥有清熱除煩,利尿之功。
⑶單味煎湯,代茶飲,預防喉痛。
臨床配伍
1、治熱病煩渴。本品甘寒,主歸心經能清心火以除煩,入胃經而泄胃火以止渴。用治熱病傷津,心煩口渴,常配石膏、蘆根等藥用;或配黃芩、知母、麥門冬等藥用,如淡竹葉湯(《醫學心悟》)。
2、治口瘡尿赤、熱淋澀痛。本品性寒能清瀉心胃實火,甘淡能滲濕利尿。用治心、胃火盛,口舌生瘡及移熱小腸熱淋澀痛,可配滑石、白茅根、燈心草等藥用。
3、用淡竹葉配生地黃、木通、甘草等制成導赤散,隨證加減,治病毒性心肌炎64例,痊愈55例,好轉9例(浙江中醫雜志,1987,1:43);用導赤散加味治療白塞綜合征8例,7天左右基本治愈(山東中醫雜志,1983,5:43);用竹葉石膏湯治療頑固性嘔吐、呃逆各1例,療效較好(新中醫,1987,10:16)。
食療藥膳:
1、 竹葉茅根茶取淡竹葉、白茅根各10克,先將淡竹葉、白茅根洗凈切碎,放入瓷杯或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溫浸半小時。代茶頻飲。本品具清熱、利尿、止血之功效。適宜于急性腎炎、急性腎盂腎炎尿血患者服用。
2、竹葉茶取淡竹葉適量,將竹葉曬干,制成粗末。每次取10克,用開水沖泡,并可以反復加水。代茶頻飲,每日1劑。本品具清涼解暑,利尿除煩之功效。適宜于夏季解暑熱之用,作為口腔潰瘍、癤癰瘡腫的輔助治療。還可用于內熱重、口苦口渴、小便短少者。
3、淡竹湯:淡竹葉15克,水煎30分鐘,取汁,一目內分2~3 次溫服。主治發熱引起的煩渴、失眠等癥。
4、淡竹時飲:淡竹葉12克,燈心草9克,海金沙6克,將三味放入鍋中,水煎30分鐘左右,取汁即可。每目1劑,分2次溫服。主治熱淋。
5、竹葉湯:淡竹葉12克,葛根、生姜各9克,附子6克,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3克,大棗4克,將上述藥物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水煎煮30分鐘,取汁即成。每日1劑,分2~3次溫服。主治惡寒發熱、頭痛面赤等癥。
6、淡竹葉粥:淡竹葉汁15克,粳米50克,加水熬煮成粥。每日早晚食用。
7、淡竹葉炒茄子:淡竹葉15克,茄子250克,醬油、料酒各5 毫升,食鹽、味精各2克,蔥花、姜末各6克,炒制。佐餐食用。
8、淡竹葉炒萵筍:淡竹葉15克,萵筍250克,食鹽、味精各2 克,蔥花、姜末各6克,料酒6毫升,炒制。佐餐食用。
9、淡竹葉蜂蜜茶:淡竹葉10克,蜂蜜20克,將兩味一同放入杯中,以適量沸水沖泡,加蓋悶20分鐘即可飲用。
10、淡竹葉白茅酒:淡竹葉、白茅根各1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將兩味藥物放入玻璃瓶中,密封浸泡15日左右即可。每日早晚各飲用一小杯(約10毫升)。
藥理作用
⑴淡竹葉解熱作用:該品水浸膏給注射酵母混懸液引起發熱的大鼠灌胃,有解熱作用,解熱的有效成分溶于水及稀鹽酸,但不易溶于醇及醚。對大腸桿菌所致發熱的貓和兔,2g/kg淡竹葉的解熱效價約為33mg/kg非那西汀的0.83倍。
⑵利尿作用:正常人試以該品10g煎服,利尿作用弱,但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其利尿作用較木通、豬苓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則比豬苓強。促進尿酸鹽從尿液中排出。
⑶其它作用:該品水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該品粗提物100g(生藥)/kg對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43.1~45.6%,但對子宮頸癌-14和淋巴肉瘤-1腹水型無抑制作用。該品還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⑷毒副作用:對小白鼠的半數致死量為0.645g/10g。該品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 64.5g/kg。
相關論述
1、《綱目》:去煩熱,利小便,除煩止渴,小兒痘毒,外癥惡毒。
2、《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散痔瘡毒。
3、《握靈本草》:去胃熱。
4、《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煩止渴,小兒痘毒,外癥惡毒。
5、《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煩熱,咳喘,吐血,嘔噦,小兒驚癇。
6、《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氣喘,眼痛。
7、《現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利尿。治熱病口渴,小便澀痛,煩熱不寐,牙齦腫痛,口腔炎。
8、《廣西中藥志》:治鼻衄。
9.《本草綱目》:“去煩熱,利小便,清心。”
化學成分
莖、葉含三萜化合物:蘆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蒲公英賽醇 (Taraxerol)和無羈萜(Friedelin)。另謂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糖類。葉和莖含蘆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蒲公英甾醇、無羈萜、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根莖含蘆竹素及白茅素。另謂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竹葉中含有大量的黃酮類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多糖及其它有效成分,如酚酸類化合物、蒽醌類化合物、萜類內酯、特種氨基酸和活性膚、錳、鋅、硒等微量元素。竹葉中所含的功能因子主要是黃酮糖苷和香豆素類內酯。其有效成的含量和生物活性均與銀杏葉具有可比性。竹葉提取物具有優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和血膽固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