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肺化痰法:適用于外感風寒,咳嗽痰多。外感咳嗽,其病邪在表,病位在肺,治以祛除外邪為主。邪屬風寒,用辛溫宣肺解表以治咳,結合化痰就形成了宣肺化痰法。常用藥荊芥穗、 防風 、薄荷葉、 紫蘇葉、 苦杏仁 、象貝母 、苦桔梗。若風寒重,見惡心,痰白多沫加生姜,若咳嗽上氣重加前胡以降逆,若胸膈滿悶、惡心氣逆去象貝母,而加紫菀,紫菀與桔梗一升一降更為協調,若咽喉癢可加胖大海、蟬蛻;若頭脹或痛加菊花。
2.清熱化痰法:適用于肺有痰熱,口渴咽干。痰熱大多由風溫所致,所以初期治法,應以清宣為主,日久熱重可用清肺瀉肺,或者配合清涼化痰,便形成了清熱化痰法。常用藥 霜桑葉、 苦杏仁 、川貝母 、瓜蔞皮 、枇杷葉 、桑白皮 、地骨皮。若見頭目癥狀加菊花;若咳嗽重者加前胡,外感已解者可用白前;咳嗽咽痛,痰咯不利者加荸薺。
3.肅氣化痰法:適用于肺寒痰凝,痰喘上氣。肺主肅降,肺寒痰凝,必致上氣,急予肅氣宣散,寒痰上逆應予溫化,務必抓住肅氣溫化兩端為要。常用藥 旋覆花、 仙半夏、 紫蘇子 、化橘紅、 白芥子、 萊菔子、 六神曲。 如痰凝者加海浮石、海蛤殼;若肺寒重則加紫菀、款冬花;若濕重宜利,可加薏苡仁、冬瓜仁。
4.燥濕化痰法:適用于濕聚痰凝,咳嗽泛惡。肺寒痰凝,病因肺寒,治以溫肺;濕痰凝聚,病在脾胃,治以燥濕。一般化痰藥均偏重于肺,而濕痰的病位在脾胃,除咳嗽外,主要表現為惡心、呃逆、胸悶、納呆等,故治濕痰者要兼顧燥濕、理氣、化痰三個方面。常用藥制蒼術、 姜半夏、 制川樸 、化橘紅 、炒苡米、 淡干姜、 炒枳殼。 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腎,加肉桂。
5.溫化痰飲法: 適用于脾腎寒而痰飲上泛,氣急咳喘。痰飲是痰證中的一個特殊證候。其病位主要在中焦,是中陽虛弱所致,其邪又為陰邪,所以治療時應以健脾扶陽之法。仲景之“痰飲當以溫藥和之”即指此。常用藥云茯苓、 川桂枝 、炒白術、 炙甘草、 淡干姜 、五味子 、仙半夏。外寒重加麻黃,內飲重者加細辛,若需理氣化痰加陳皮,若喉間有水雞聲加鵝管石。
6.清降痰熱法:適用于熱痰上沖,神迷氣窒。以上1~5法,主在肺、脾,故主要表現為咳嗽、氣喘、痰飲等癥,本法系痰熱上沖,頭目神明之府受擾,應予清降痰熱為治。常用藥炙桑皮、 膽南星、 天竺黃、 淡竹瀝、 石菖蒲、 瓜蔞仁 、江枳實。若氣郁加郁金,痰聲轆轆加川貝母,經絡不通加絲瓜絡。
7. 攻逐痰積法:適用于痰飲停聚,懸飲、支飲。對于頑痰停聚,化之不去,消之不散,用攻逐之法。輕癥用礞石滾痰丸之類,重癥用控涎丹之屬。對于痰飲輕者用葶藶瀉肺湯,重者用十棗湯。方劑雖有輕重,均為攻逐峻劑,不宜多用久用,對于體質虛弱者更應慎用。常用藥葶藶子 、竹瀝、 冬瓜子、 芫花 、甘遂 、建澤瀉 、控涎丹
8. 消磨痰核法: 適用于痰氣凝結,癭瘤瘰疬。瘰疬都由痰濁郁結與肝膽氣結而致,治療主用軟堅消磨,更應疏肝理氣,即痰核是標,肝膽氣火為本,是應標本兼顧。常用藥、 大貝母 、白僵蠶、 山慈菇、 海藻、 昆布、 仙半夏、 化橘紅。若肝郁者加柴胡,肝火者加夏枯草,血虛者加當歸、白芍。
【《秦伯未臨證經驗集粹》,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王鳳岐、吳大真、王雷。】
-----------------
中醫的精華在經驗
中醫的經驗要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