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
追本溯源
中醫理論中的氣來源于中國哲學中的精氣學說,精氣學說中對氣的定義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
氣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 of Qi
中醫學關于氣的理論,是研究人體之氣的概念、生成、運動、變化與生理功能的學說,是把宇宙中的氣具體到人身上的氣,體現出中醫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醫認為: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由先天(出生前)之氣和后天(出生后)之氣生成。
(上圖為中醫學中氣的組成)
先天之氣源于先天之精,又稱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
宗氣,是由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脾胃的運化功能產生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又轉化為水谷之氣和從自然界中吸入到肺中的有益氣體(中醫稱之為清氣)二者結合形成的。
何為營氣?何為衛氣?
營氣和衛氣都來自于水谷精微。
營氣是在脈中運行又具有營養作用的氣。
衛氣是在脈外運行又具有保護作用的氣。
氣的生理功能
#
推動與調控作用
氣能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及各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也能維持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協調平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
溫煦與涼潤作用
氣不僅可以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消除寒涼(發揮溫煦作用的氣稱人體之陽氣),也有寒涼、柔潤、制熱的特性(發揮涼潤作用的氣稱人體之陰氣)。
#
防御作用
氣具有護衛肌體,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同時可以驅除侵入人體的病邪。
#
固攝作用
氣具有對體內血、津液、精等液態物質的固護、統攝和控制作用,從而防止這些物質無故流失,保證它們在體內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
中介作用
氣能感應傳導信息以維系機體的整體聯系,是感應傳遞信息的載體。
氣的病理表現
推動與調控功能異常
機體的生長發育遲緩或早衰,臟腑經絡組織的生理功能減退,血液、津液的生成運行和排泄障礙。
溫煦與涼潤功能異常
溫煦功能異常導致陽氣不足,見虛寒性病變——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體溫低下、臟腑生理活動減弱、精血津液代謝減弱、運行遲緩等。
涼潤功能異常導致陰氣作用漸退,見虛熱性病變——低熱、盜汗(晚上睡覺無故出汗)、五心煩熱(雙腳心、雙手心和心口的煩熱表現)、脈細數等臟腑機能亢奮、精血津液代謝加快。
防御功能異常
《素問·評熱病論》有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防御異常則會易染疾病,病后難愈。
固攝功能異常
固攝失常會導致三種情況:
①氣不固攝血液的運行,出現出血的癥狀;
②氣不固攝津液的輸布,出現自汗(不因勞動、厚衣或發熱而汗自出)、多尿、流涎(流口水)、嘔吐的癥狀;
③氣不固攝精的貯藏,出現遺精、滑精、早泄的癥狀。
拓展閱讀
[1]劉秀靈,趙凰宏,秦中朋,孫寧寧.中醫“氣”的概念和現代研究芻議[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14):23-25.
[2]李小青,沈曉東,趙丹,許峰.關于中醫“氣”理念的幾點思考[J].中醫藥文化,2016,11(0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