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姓名:石某 男 1968-08-23?
就診時間:2005-11-01
主訴:咽中異物感一年余。
現病史:患者自述去年9月初感覺咽喉有異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有胸悶氣短,夜間口干,每食辛辣、飲酒及心情不舒時加重,經鄭州市第五人民醫院五官科檢查確診為慢性咽炎。經交替服用頭孢拉啶、乙琥紅霉素、羅紅霉素、黃連上清丸等,病情稍輕。自購西瓜霜含片、金嗓子喉寶等,不適感嚴重時就自行應用。舌質:舌體偏瘦,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象:數脈,弦脈
輔助檢查:2005年9月21日鄭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喉鏡檢查見咽腔黏膜呈暗紅色充血,咽后壁有大小不等的顆粒狀突起,提示慢性咽炎。
辨證分析:本例因業務開展不順遂致肝郁經絡之氣不舒,隨經脈上逆結于咽喉,則咽有異物感而無其形;因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故其癥每隨情志不舒而加重;肝郁導致脾虛,致津液不能輸布,凝聚成痰,痰氣循經互結于咽喉,則咽中如物梗阻且益加嚴重,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痰氣郁久化火,蘊結于咽,故咽干,食辛辣刺激食品加重。舌質偏紅、苔薄白,脈弦數為脾虛肝郁、痰火內蘊之象。治當健脾疏肝,清化痰熱,養陰利咽。
方名:理氣消梅湯。
組成: 白術10g,云苓15g,陳皮12g,半夏10g,香附10g,砂仁6g,西茴10g,烏藥10g,川樸10g,桔梗10g,牛蒡子10g,山豆根10g,射干10g,麥冬15g,甘草3g。
用法:20劑,口服,水煎
醫囑: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忌煙酒,自我調節情緒。
按語:
方中白術、云苓、砂仁健脾和胃以絕生痰之源;陳皮、半夏、香附、西茴、烏藥、川樸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桔梗、麥冬宣肺祛痰,養陰生津;牛蒡子、山豆根、射干清熱解毒,祛痰利咽;甘草清熱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