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苓桂術甘湯辨證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50例和對照組30例,分別采用苓桂術甘湯和西藥治療兩種治療方法。結果在降低血壓方面,兩組無顯著性差異。但在癥狀改善及尿蛋白改善方面均有較顯著差異。結論益腎降壓方于陽中求陰,使人體陰平陽秘,起到平穩控制血壓作用,并且有效的防止與減輕腎損害,是高血壓病腎虛患者較為理想的康復良方。
關鍵詞:高血壓病 苓桂術甘湯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1-0092-02
我們從2008年12月~2011年05月之間,運用苓桂術甘湯治療高血壓病腎虛患者50例,取得明顯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46歲,平均62.1歲,病程2~32年;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最大77歲,最小42歲,平均60.7歲,病程3~30年。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血壓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高血壓病參照1999年WHO/ISH高血壓標準。中醫辨證屬肝腎陰虛、肝陽偏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健忘,腰酸或痛,雙下肢乏力或有水腫,夜尿1~3次等癥狀。尿常規檢查:尿蛋白 微量~+ +,或尿中有少量紅白細胞。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用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g,桂枝15g,白術15g,甘草6g,制附片10g,益母草15g,澤蘭10g,懷牛膝20g,珍珠母20g,葛根30g,丹參20g,生姜3片,水煎服,日1劑,水煎分2次服,每4周為1個療程。
2.2 對照組西藥治療,降壓0號1片,1次/d。
治療組中,凡未用西藥治療者,完全用中藥治療,原服西藥者加服中藥,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兩組飲食生活習慣均未發生較大變化。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3.1.1 觀察血壓血壓達到正常范圍,為顯效;高低壓均較治療前降低10mmHg以上,為有效;血壓同前或升高,為無效。
3.1.2 觀察癥狀腰酸痛、夜尿頻繁,水腫等癥狀消失,為顯效;腰酸痛,夜尿頻繁等癥狀減輕,其中減輕的標準,腰酸痛以患者自我感覺的時間長度與程度為主,夜尿以每日減少1次以上為準,水腫主要觀察雙側下肢每日臨睡前水腫的深度與踝上高度,為有效;癥狀同前或加重,為無效。
3.1.3 觀察尿常規尿常規陰性為有效;尿蛋白及紅白細胞較前減少為顯效;尿常規治療前后無變化或尿蛋白及紅白血球增多,為無效。
3.2 治療效果
3.2.1 血壓治療組顯效23例,有效18例,總有效41例,無效9例。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9例,總有效23例,無效7例。
3.2.2 癥狀治療組顯效10例,有效30例,總有效40例,無效10例。對照組顯效2例,有效14例,總有效16例,無效14例。
3.2.3 尿常規治療組顯效7例,有效22例,總有效29例,無效21例。對照組顯效1例,有效7例,總有效8例,無效22例。經χ2檢測兩組在降低血壓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P>0.05) ,在癥狀及尿蛋白改善方面有顯著差異(P
4 討論
關于眩暈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家論述頗多,其中《丹溪心法》偏于痰,提出“無痰則不作眩”,《景岳全書》則強調“無虛不能作眩”,可見痰虛是眩暈發病的病理基礎,臨床實踐證明,虛與痰并存而致眩暈者多見,其中虛主要是中陽虛,中陽虛則中焦運化失司,而痰濕內生,故痰濕中阻是眩暈發病之重要因素之一[2]。
脾陽不足則土不制水,可致腎水上泛,終致腎陽虛,故臨床上脾腎陽虛多并見,故而陽虛水氣上逆是此類高血壓病的病機關鍵,這與現代醫學高血壓病久造 成腎損害是一致的,實驗室檢查可有尿微量白蛋白升高[3]。
據脾腎陽虛所致高血壓病的病機,臨床見癥多見頭眩心悸,惡寒,肢冷,或有腸鳴,腹瀉,或見下肢浮腫,舌多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等,這也是本證的辨證要點[4]。
臨證時宜靈活加減,苓桂術甘湯乃溫脾陽化痰飲水濕之代表方,脾腎陽虛并見時應酌加溫腎陽利水之品如附子、肉桂、生姜等或合用真武湯而達溫補脾腎陽氣之目的,因痰濕中阻必礙血行而致血瘀,故宜加用活血兼有利水之澤蘭、益母草、丹參、牛膝、葛根等藥[5]。
本方亦是溫降高血壓的具體體現,是針對陽虛水泛病機而設的,至于是否須加用平肝重鎮之品,筆者以為應視個體差異而定,因重鎮類藥多為寒涼之品,有重寒敗胃之弊,對血壓特別高,素體較強者可酌加靈磁石、石決明、珍珠母等,但藥味不宜過多,對素體較差,陽虛甚者則不宜用[6]。
高血壓病乃臨床重病之一,如不能及時控制血壓升高,則極易造成腦血管意外甚則迅速死亡,根據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之原則,筆者主張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是對達到高血壓病3級的患者,宜配合服用降壓之西藥,以迅速控制血壓,而后用中藥治其根本,以改善癥狀,遠期控制血壓。關于本方藥物的用量,筆者體會到茯苓用量宜大,常可用到20~30g,既健脾又利水降壓,這與現代醫學利尿劑降壓的機理應該是一致的,對陽虛畏寒明顯者,桂枝等溫藥用量亦可偏大。
關于本病證控制血壓后應善后調理,針對本病中陽不足,痰濕內生病機,筆者以為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化濕而助中焦運化,以杜生痰之源是較適宜的,宜服用3~6個月,尚須臨床進一步驗證。,亦提示我們益腎之重要。苓桂術甘湯加味在治療高血壓病的過程中,較降壓0號在改善癥狀和減少尿蛋白上有優勢,既有效控制了血壓,又能有效的防止與減輕腎損害,可謂一舉兩得,是高血壓腎虛患者康復的較為理想之方。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2] 北京中醫學院.內經選讀·海論[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2:134
[3] 單書鍵,陳子華.古今名醫臨癥金鑒·頭痛眩暈[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5.
[4] 張介賓.景岳全書·雜證類·眩暈[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320.
[5] 上海醫科大學.實用內科學[M].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86.
[6] 北京中醫學院.內經選讀·上古天真論[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