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的心肌局限或彌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癥,是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病,是導致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繼冠心病之后常見的心臟病病種之一。進入21世紀其發病有進一步升高的趨勢,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尤其是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的防治變的尤為重要。由于本病為病毒性疾病,西醫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而中醫藥對本病的治療顯示出較大的優勢。河南省中醫院心血管內科王振濤
1.病毒性心肌炎的病變特點
(1)起病(初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稟賦不足,調攝失宜等導致正氣虧損于內,適逢邪氣侵襲于外,衛外失固,而發本病。風溫之邪常從口鼻及衛表而入,侵襲肺衛,出現發熱惡風,咽痛鼻干,咳嗽等癥狀;此階段病機以邪氣實為主,病邪位置表淺,尚未傳人心經,故無心悸,心前區刺痛等表現,因而常被忽視而延誤治療。
(2)傳經(中期):疾病初期若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正氣未能驅邪外出,則會出現“逆傳心包”。當正氣虧虛不能抵御熱毒邪氣,熱毒邪氣邪氣則循經傳而入心。邪毒先傷“心用”,后傷“心體”, 心氣不足,鼓動血行無力,血流不暢而形成瘀血,熱毒之邪最易傷陰,而現心陰不足之象,心陰不足,脈道滯澀亦可形成瘀血。常見心悸、咽痛(干)、胸痛(悶)、煩熱、氣促、乏力,舌質暗紅等癥。此階段病機以正邪相持,虛實夾雜為主。
(3)轉歸(后期)疾病日久,正氣益虧,邪氣深伏,病機以正氣虛損為主,正虛邪戀,出現動則心慌氣促,或疾病稍愈,每逢外感,則邪氣來復,“內舍于心”,病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2.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機變化
病毒性心肌炎屬中醫學“心悸”、“胸痹”范疇。根據《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及葉天士《溫熱論》:“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理論,本病的產生系人體正氣虧虛或外邪熱毒侵襲傷正,內舍于心或經衛氣營血之傳變逆傳心包,耗氣傷陰,久則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目前為止,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的病機關鍵是“虛”、“毒”、“瘀”,三者貫穿本病始終,“虛”即心之氣血陰陽不足,驗之臨床,以氣陰兩虛最為常見,其次為陽虛,“毒”即邪毒,“瘀”兩方面因素或含義,即血瘀及痰凝。
2.1邪毒侵心
病毒性心肌炎之所以發生,關鍵在于邪毒內侵。其急性期多風熱毒邪外襲,侵襲肺衛,不得宣散,由表入里,致肺經郁熱。由于心肺同居上焦,肺朝百脈,與心脈相通,故肺經郁熱,浸淫及心,邪熱毒邪消灼心陰,耗傷心氣。證見肺衛外感證并心悸,胸悶,氣短,動則加劇,全身乏力,汗出等。此即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之論。病理過程中,心氣不足,血行瘀滯,阻于脈絡,水津失布,則痰飲內生;痰飲停滯,久則化瘀,瘀血痰飲互相影響,二者既是病理產物,又是病情轉化的重要因素。
2.2正氣虛弱
除了外邪,不少醫家認為正氣虛弱是本病發生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面。正氣虛弱或由稟賦不足,或因素體正氣不足所致。氣虛使脈動無力,血虛使心失所養,陰陽氣血虧虛,外感之邪乘虛而人,內舍于心,客于血脈,使心脈不暢而引起心悸、怔忡、驚恐不安、不能自主等癥。
2.3 邪犯胃腸[1]
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濕熱之邪內犯胃腸,引起脾胃運化失司、陽明傳導失職。濕熱溫毒之邪亦可沿脾經之支脈,從胃人膈注人心中,使心臟體用俱損而發為心癉 [2]。
2.4手術創傷[3]
溫毒之邪從破損處直人血絡,循經逆傳于心,損心膜、傷心肌,耗竭心氣,致心主不明,心動失常,或氣虛血瘀,心絡不暢,心肌與心膜失于榮養,而發為心癉。
3.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證論治
根據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表現、病機特點、疾病進程等分為四型:①邪毒侵心型②痰瘀阻絡型③氣陰兩虛,瘀熱互結型④心陽虛衰型。并制定清熱解毒、化痰活血、益氣養陰法是本病基本的治療法則,應貫穿于本病治療之始終。但臨證雖難,病機不變,“虛、毒、瘀”孰輕孰重,心中要明,不必拘泥分期分型。或清解為主,或化瘀為主,或扶正為主,或諸法合用以圖見功。遣方用藥,須靈活多變,應知常達變,靈活運用。
3.1清熱解毒,宣肺解表法
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多因風熱毒邪外襲,侵犯衛表,內犯于肺,使肌膚失司,宣肅失用,臨床表現為胸悶氣短、咳嗽、咽喉紅腫疼痛、惡寒發熱等。因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氣,心主血,生理上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故溫熱毒邪又必浸淫心脈則心失所主,耗傷心之氣陰,臨床表現為心悸、心慌、氣短等,治以清熱解毒,宣肺解表為主,少佐益氣養陰之品,正如葉天士謂:“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方用銀翹散加減。方中金銀花、連翹用量宜大,清熱解毒;荊芥、薄荷發散表邪;牛蒡子、甘草、桔梗宣肺祛痰利咽;蘆根熱清熱生津;黃芪、麥冬益氣生津。加用蓮子心、酸棗仁以清熱寧心安神;咽痛或紅腫較甚者,加山豆根、玄參、板藍根清熱解毒利咽;伴腹痛腹瀉者,加葛根、黃連、黃芩以清熱利濕;胸悶者,加瓜蔞、郁金以行氣寬胸。本期治療以祛邪為主,解毒祛邪一定要徹底,不應因肺衛表證的消除而過早棄用解毒之劑,務求徹底清除隱患,以免溫熱毒邪留戀心肺,使病情反復。
3.2通陽祛痰,行氣活血法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期由于素體痰盛、瘀滯或熱毒、濕熱之邪耗傷正氣,損及脾胃,脾失健運,助濕生痰,或熱毒侵心,阻弊心脈,灼津為痰,且傷及氣陰,氣不行血,營陰澀滯而成瘀血。臨床表現主要有胸悶而痛,心悸不寧,喘息咳嗽,痰黏色白,惡心嘔吐,舌苔濁膩,脈濡。瓜蔞薤白半夏湯和血府逐瘀湯加減。方中瓜蔞、薤白、半夏化痰行氣寬胸;丹參、赤芍、川芎、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牛膝兼引痰瘀下行;若咳痰色黃,舌苔黃膩者,加竹茹、膽南星、苦參以清熱化痰;惡心嘔吐者,加藿香、蘇梗、佩蘭以化濕和胃。應強調的是,在痰瘀癥狀不明顯時亦不能忽視化痰活血的運用。臨床上發現,在本病中期較早地使用活血化瘀常能增加治療效果。對血瘀明顯的患者亦是如此。總之,化痰活血法的正確運用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癥狀的改善、病程之縮短及預后大有裨益。
3.3 益氣養陰,兼清熱毒法
本法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后期。本證的發生是由于邪毒之勢較重,氣陰重耗,或失治、誤治,耗氣傷陰,氣陰虛損而成。其臨床表現為氣短、乏力、心悸、胸悶、自汗或盜汗、少寐、咽干、口渴,舌淡紅、苔少,脈細數等。心之氣陰兩傷,心失所養,故致氣短、乏力、心悸、自汗或盜汗等。苔少、脈細數均示氣陰已傷。本證的治法當以益氣養陰為主酌加清熱解毒藥。養陰即是護心,多守一份營陰即是疾病向愈的保證。古人云:“爐煙已熄,灰中有火。”加用清熱解毒藥可防止舊病復發。選用生脈飲加減。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板藍根清熱毒;心悸不安者,加茯神、酸棗仁寧心安神;自汗盜汗加黃芪、浮小麥、麻黃根以益氣斂陰止汗;便秘加瓜蔞仁、柏子仁、桑椹子以滋陰潤腸;口渴加蘆根、天花粉以養陰生津。
3.4溫補心陽,鎮心安神法
病毒性心肌炎恢復期常見癥為心陽虧虛證。因中期熱毒熾盛,耗傷氣陰,久則氣虛及陽,終至心陽虧虛。其臨床表現為面色白,心悸氣短,汗出肢冷,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或結代。宜溫補心陽,安定心神。方選羚桂龍牡湯加減。方中桂枝甘溫人心經,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白芍味甘性溫人肝脾經,益陰斂營;二者相伍調氣血、振奮心陽,祛伏邪,共為君藥。黃芪味甘性微溫,人脾肺經,補氣升陽;當歸味甘性溫人心經,活血調經,根據久病人絡的理論,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西洋參甘寒人心經,補氣養陰;三者補氣和血、養陰共為臣藥。龍骨甘平歸心經,鎮靜安神;牡蠣咸澀微寒,歸肝腎經,平肝潛陽;兩藥相伍重鎮收澀,潛斂心神;羚羊角味成性寒,人心肝經,平肝熄風共為佐藥。甘草益氣,補中復脈,調和諸藥,助桂枝益心陽為使藥。諸藥合用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陰陽相得,氣血相濟。共奏通心陽、益心氣、養陰血、止動悸之效。
參考文獻
[1、3]鄭銳鋒,李春生,王小沙.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機的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04.09.13(9).599.
[2]凌錫森,王行寬,陳大舜.中西醫結合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1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