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病人來門診看胃腸問題,說肚子脹、不消化、沒有食欲;醫生說得了憂郁癥,病人看起來也是愁容滿面,沒有一絲笑容;病人只好定期到醫院拿憂郁癥的藥和安眠藥,也會拿胃腸藥。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些人是肝郁脾虛證,只需要服用“柴胡”方劑,如小柴胡湯、逍遙散,就可迎刃而解,同時解決精神與胃腸問題。
柴胡進入肝、膽、三焦、心包四經。肝與膽是表里關系,就像手足,無分彼此;肝與膽位置彼此相望,經絡相互連通;病邪進入肝,也會進入膽,病邪進入膽,也會進入肝;肝旺,膽也旺,肝衰,膽也衰;柴胡治肝臟之病,同時也會治膽腑之病,肝膽是一體的,肝膽是同治的。(《外經微言》)
柴胡是舒肝解郁之妙藥,為什么說是“妙藥”呢?因為柴胡作用于肝膽,而膽是樞機,是身體的關鍵、樞紐;就好像進入房子要從門進入,膽就是門鎖,而柴胡是鑰匙;柴胡掌控樞機,作用就像鑰匙開啟門鎖一樣,有四兩撥千金的效果,所以稱之為妙藥。
為什么憂郁癥的病人會有胃腸問題呢?這牽涉中醫“五行”相克的問題,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肝膽五行屬“木”,脾胃五行屬“土”,木克土,所以肝木會克脾土,肝臟有問題,會影響脾臟。憂郁癥的病人,心情郁悶,導致肝氣郁結,甚至引發肝火,肝木就會來克脾土,所以脾(臟)氣衰弱,會有肚子脹、不消化、沒有食欲的胃腸問題。柴胡治肝膽之病,能舒肝解郁,舒解肝氣的郁結,肝木不克脾土,就能預防胃腸問題的發生。
柴胡名方首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治療少陽病,出自東漢大醫家張仲景的《傷寒論》:“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少陽病是病邪侵犯少陽經所產生的病癥,少陽病有發熱、胸悶、心煩、心情不佳、食欲不好、嘔吐等癥狀;少陽經位在半表半里,治療用和解的方法,小柴胡湯是治方。
小柴胡湯的組方包括: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甘草、大棗。柴胡是君藥(主要的藥),疏解少陽經的病邪,因為病邪在半表半里,柴胡也能舒肝解郁,調暢氣機;黃芩清少陽經與膽腑之熱,因膽腑容易氣郁而化熱;半夏與生姜化痰、消水飲,解決嘔吐的問題,因為少陽與三焦氣機不順暢,容易生痰與水飲;人參、甘草、大棗共同補益脾臟之氣,解決不欲飲食的問題。
小柴胡湯和解表里、舒肝解郁、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作用很全面,歷代醫家推崇備至。宋代醫家許叔微說:“小柴治咳值千金”(《傷寒百癥歌》),小柴胡湯治療咳嗽效果非常好,價值千金。清代醫家陳修園稱贊小柴胡湯有奇能,治病左右逢源(《醫學三字經》),他運用小柴胡湯治療咳嗽、瘧疾、腹痛、胸脅痛、嘔吐、少陽病、產后病等諸多疾病。小柴胡湯也能治療情志疾病,包括憂郁癥。
柴胡第二名方是逍遙散,逍遙散出自南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肝血虧虛、肝郁脾虛證;從語意來看,逍遙散就是使人快樂、逍遙,廣泛使用于婦女疾病。逍遙散的組方包括:柴胡、當歸、芍藥、白術、茯苓、甘草,加生姜、薄荷少許。
為什么逍遙散會使人快樂、逍遙呢?因為柴胡舒肝解郁,舒通身體氣機的郁滯,緩解心胸的郁悶,使人不胸悶;當歸養血和血,心血得養,則可解心中郁結,心不煩,好睡覺;芍藥養血平肝,肝血得養,則使肝木條達,肝氣舒暢,心情好,不生悶氣;白術、茯苓、甘草補益脾氣,使胃氣開、食欲大增;所以人有精神,身心舒暢,快樂逍遙,憂郁癥自然就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