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更年期女性健康
更年期的一些生理變化,健康的身體常可自身逐漸適應,大多不會或時有出現一些不適,如偶有輕微腰膝酸軟、易出汗、潮熱、咽干口苦、夜尿多、情緒易波動、易忘。
倡導養生是太平之需,養生之道是盛世產物,豐衣足食,文化升平,眾望延年益壽。中醫文化積淀的養生內容十分豐富,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首即論養生,時至今日這些記載仍被遵為防病,益壽的秘訣。
治未病,就是采取相應措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涵蓋未病先防,既病防病、愈后防復三個層面,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機體抗邪能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后防止進一步發展,以及疾病痊愈以后防治復發的目的。女性身體嬌弱,而更年期身體更會發生種種的變化,在這個特殊時期,如何在才能做到知未病,進而治未病呢,針對這個話題,《養生雜志》主編、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烈光教授與著名中醫婦科專家、首位女國醫大師劉敏如教授,進行了探討交流,為讀者答疑解惑。
馬烈光:劉教授好,您是著名的婦科專家,今天想跟您探討的話題就是女性更年期的一些癥狀和對治方法。更年期是女性生殖能力開始減退至完全消失、進入老年的漸進的生理過渡,包括了月經完全停止前數年至絕經后約若干年的一段時期,可長達20年之久。在這個特殊是生理時期,女性身體上會出現哪些“未病”狀態呢,
劉敏如:一般女性更年期約在40―60歲,此年齡階段即稱更年期。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統一稱圍絕經期,中醫稱絕經前后時期。中醫學早在兩千多年前便記載有女性一生不同時期的生理年齡分期及表象,如《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女子??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需,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同,故形壞而無子”。指出女性四十二歲開始出現生殖功能減退,月經不調,顏面漸憔悴,出現白發。四十九歲絕經,生殖器官萎縮,生育能力消失等,至今符合更年期的生理常態。
女性在更年期,生理上腎氣漸虛,天癸(月經)將竭,陰陽易失平衡,所以腎虛是女性更年期的生理特點,也是更年期的體質體現和相關病證的基本病機。健康的身體常可自身逐漸適應,大多不會或時有出現一些不適,如偶有輕微腰膝酸軟、易出汗、潮熱、咽干口苦、夜尿多、情緒易波動、易忘等。一般不影響日常作息,這便可以視為更年期特殊生理變化的“未病”狀態。其中約15%―25%的婦女,不注意調護,易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便可出現一系列與更年期生理變化、體質變化相關的病證。
“認識健康和健康表現是自我調養的前提。健康宜居不僅僅是傳統的“無病、無殘、無傷”,而更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這是一種積極的、正能量的健康觀。”
馬烈光:更年期年齡階段,由于生理的特殊變化和不同體質的反應,容易從“未病”狀態發展為與更年期生理病理相關的“既病”狀態。而且,現今女性,隨著社會地位的提升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女性更年期病態有明顯上升趨勢。如何防止其從未病到既病的轉變呢,
劉敏如:結合女性更年期個體素質和生理變化,運用“治未病”理念進行防治,對保障更年期婦女身心健康,順利度過圍絕經期進入老年,提高婦女的社會競爭力,具有防治疾病,保護健康的醫學意義及社會意義。
更年期可說是對人生態度的考驗時期,是檢驗自己是強者還是弱者的時期,也可以說是生命歷程的反思階段和靈性轉化階段。所以,維護甲亢不能被動依靠醫學,要主動自我呵護,并要了解一定的相關基本知識,才能做到更年期“治未病”的自我體質養生。
認識健康和健康表現是自我調養的前提。健康宜居不僅僅是傳統的“無病、無殘、無傷”,而更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這是一種積極的、正能量的健康觀。我概括為“神與形俱而為”(形,指體魄;神,指精神;俱,是形與神相搏;為,是人際行為)。形、神、為有機地表現出正常的生命活動,便是健康。
“形”:指體魄,體重體質在標準范圍、身材挺拔、肌膚紅潤、牙齒亮潔、頭發光澤、肌肉結實、關節靈活、行走步健,第二性征發育良好。
“神”:指精神,目光明亮、說話流暢、良好的個性、表情宜人、心情舒暢。
“為”,指人際行為:飽滿的生活工作情趣、良好的處事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醫患關系、重視健康咨詢。
更年期的女性特別要注意以下不健康的信號――
*心慌氣短,胸悶,心煩易怒,無悲想哭,不寐多夢,耳鳴;
*自汗、盜汗、出虛汗、怕冷、稍不注意就感冒;
*舌尖紅、舌苔厚膩、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頻或黃;
*乳房脹痛或有硬結;
*面色無華、憔悴、雙目周圍發黑,眼皮腫脹、下垂;
*晨起或勞累后足踝及小腿脹,月經提前或經期延長,小腹下墜感;
*指甲粗糙有脊??
更年期還要注重自我調養,以保持健康平和體質。根據中醫醫學健康要求,基本做到形養、神養、為養三點。
“形養”: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廣步于亭,寬衣緩行,避免“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形傷筋”、“久立傷骨”、“久視傷血”。
“神養”:精神內守、笑顏常在。
“為養”:修生養性,恬淡虛無,無誘于勢利。
馬烈光:更年期婦女更為敏感,噪音、高樓、空調、逆時而作、練體無章等都可能影響健康,若調護不當,也很容易影響健康,出現相關疾病。在身體調護上,您覺得應該采取哪些方式,
劉敏如:我認為主要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
心理調護: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維持心理平衡,協調社會與家庭的負擔,保持自信心,留意自己的情緒,培養新的興趣,積極走入社會,參與各項活動以紓解壓力來忘卻癥狀,享受和諧家庭生活,每天給自己一個滿意的微笑。 飲食調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餐食規律,飲食均衡清淡,營養豐富。維持維生素攝入,增加鈣質的攝取。多選食植物食品,如五谷、硬果、菜豆、蘋果、黃豆、苜蓿、茄子、大蒜等。少吃含膽固醇、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煮食方法科學,不要道聽途說,不隨意用藥物煲湯等。
起居調養:“慎起居、重節氣、適寒溫”,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多曬日光。睡前熱水浴或熱水腳。穿著棉質吸汗衣服。
動靜結合:保持午休,有規律的適時適量運動。平日應多喝水,少憋尿,有規則地引導肌肉收縮運動,可間接強化骨盆肌肉,預防子宮、膀胱、陰道下墜。
當然,也需要掌握一些健康的標準和常見病的早期癥狀,提高自我檢測能力,定期進行自我檢測和記錄,能及時發現自己身心健康的偏異,及早發現疾病,及早進行矯治,維護健康,也是非常關鍵的。
“更年期要注意心理調護,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維持心理平衡,協調社會與家庭的負擔,保持自信心,留意自己的情緒,培養新的興趣,積極走入社會,參與各項活動以紓解壓力來忘卻癥狀,享受和諧家庭生活,每天給自己一個滿意的微笑。”
馬烈光:營養、飲食、運動、生活、心理等的調護對女性健康和防治更年期相關疾病雖
有積極意義,但是有效的藥物防治也起到“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積極作用。女性身體調理有哪些藥養方法,
劉敏如:西醫的雌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簡稱HRT)曾經風行一時,幾乎世界半數以上的更年期婦女接受了這一防治性治療。但是在2002年7月19日《美國醫學會雜志》編輯部社論,以“Failure of Estrogen Plus Progestin Therapy for
Prevention (雌激素加孕激素療法用作預防的敗退)”為標題,認為“雌激素加孕激素的作用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以及增加單用雌激素時的其它副作用”。2003年《美國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在此發表多篇文字,提示HRT并不能防治更年期癡呆、尿失禁,也不能提高婦女生活質量,相反,可能會增加癡呆、尿失禁、中風的危險。這些評論的發表,使“HRT”的臨床使用再度受到限制。所以使用中醫藥進行調治具有廣闊前景。
“補腎氣療法”是中藥里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中醫藥認為更年期生理處于腎氣漸虛,天癸將竭狀態,當以補腎氣,資天癸、養精血、營臟腑、調沖任為大法,改善體質,提高患者腎氣的活力,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中醫非激素調節,能取得激素調節的某些相似作用,避免雌激素替代治療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中醫藥的優勢。
常用于更年期方藥有很多: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類、左歸丸(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川牛漆、菟絲子、龜甲膠、鹿角膠)、右歸丸(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制附子、肉桂、菟絲子、鹿焦、當歸、杜仲)、歸腎丸(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茯苓、菟絲子、當歸、杜仲)等。
馬烈光:更年期婦女除了藥養、食養也很重要,作為婦科方面的專家,你能給一些更年期婦女提一點食養意見嗎,
劉敏如:可以,我下面說到的這些食養方,從更年期的各種癥狀出發,提出的對應之策。
多汗潮熱:乳鴿一只或墨魚一個、沙參30克、麥冬20克、五味子10克
睡眠差,多夢:鯽魚兩條、柏子仁30克、百合30克
身痛腿軟:蘄蛇20克、黃芪30克
頭昏眩暈:乳鴿一只、天麻10克、枸杞10克
水腫:鯉魚半斤、蔥20克、薏苡仁30克、生姜三片
體虛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萎黃、四肢不溫、怕冷:羊肉1斤、黨參20克、黃芪20克、大棗15克、枸杞10克
健忘:大頭魚一個、核桃仁、枸杞、黑大豆各15克
食欲不振:瘦肉50克、砂仁6克、白豆蔻3克、懷山藥15克、山楂6克
以上藥方,一人一日量,消化不良、感冒忌服,必要時可以請教注冊中藥師。
“更年期綜合征常見臨床癥狀有:腰膝酸軟、夜尿多或小便黃少、口苦咽干、眼干、耳鳴、腹脹、月經失調、白帶異常、潮熱、出汗、感覺異常、失眠、情緒波動、抑郁、多疑、眩暈、疲乏、關節痛、心悸、皮膚蟻走感、性欲下降等。這些癥狀或輕或重,或久或暫,三三兩兩不等出現。”
馬烈光:由于更年期特殊生理狀態,體質偏陰虛,陰陽易偏頗,易受多種因素干擾,如果更年期未病未予合理調護,便可能發展為更年期綜合征,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處理,又有哪些要點和論治原則,
劉敏如:更年期綜合征常見臨床癥狀有:腰膝酸軟、夜尿多或小便黃少、口苦咽干、眼干、耳鳴、腹脹、月經失調、白帶異常、潮熱、出汗、感覺異常、失眠、情緒波動、抑郁、多疑、眩暈、疲乏、關節痛、心悸、皮膚蟻走感、性欲下降等。這些癥狀或輕或重,或久或暫,三三兩兩不等出現。要注意與發生在更年期的內科相同癥狀鑒別。更具臨床癥狀,一般無其它器質性疾病,本病診斷可以成立。但具體證候還要因人而異,臨床也要隨證而變,始
終結合體質情況和關注有無腎虛癥狀及相關變證。
由于更年期階段身體處于腎氣漸衰,天癸將竭、精血漸虧的變化,因此對女性更年期防治,大法重在腎氣以資天癸,養精血以營臟腑、調沖任,從而提高患者腎氣的活力,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更具素體偏陰偏陽,若偏于腎陰虛者,滋陰補腎;偏腎陽虛者,溫陽補腎;腎陰腎陽俱虛者,陰陽兩補。要注意癥情變化,既病防變,腎虛涉及他臟同病者,當或以調肝、健脾、益肺、強心、壯骨、健髓營腦、調理氣血。
馬烈光:更年期是一個較長的年齡階段,相關病證容易反復,所以應用“治未病”理念,堅持調養才能順利過渡到,讓老年健康長壽,治未病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啊。
劉敏如:對,女性更年期是個明顯的生理時期,有明顯的體質影響和“未病”狀態、發展為“已病”的傾向,運用“治未病”理念,以女性更年期為例,探索體質、養生與健康、疾病的關系,以能針對具體病種進行“治未病”三個層面程序化,有利于觀察病證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起到對疾病能較規范的程序調治,讓她們的晚年更加幸福。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充分的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