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現自己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錢時,很多家長會感到很驚訝很憤怒,一時難以冷靜下來。家長對這種現象采取的態度也不一樣,有的采取體罰打罵訓斥的方式,但也有一些家庭,家長對此現象不是很上心,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認為樹大自然直。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偷拿錢的原因。
買零食吃,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想看的書,還有一種情況是受人指使或脅迫。作為家長,我們要弄明白孩子用錢要做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壓制孩子的欲望。當孩子覺得他的這些需要不能以正當方式從家長那里要到錢時,只好“私拿”。當家長發現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時,應控制過激反應情緒,冷靜分析一下孩子為什么要偷錢,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于解決因其他壞習慣和不良行為而產生的偷錢后果。
一般的孩子偷錢只是偶爾行為,帶有父母不會發現的僥幸心理。其實,很多孩子都曾有過偷拿家長錢的行為,有的家長小時候也有過偷拿父母錢的經歷,與“學壞”、“犯罪”無必然聯系。三毛在她的《傾城》專輯里收錄的《膽小鬼》一文,就是記敘她小時候偷錢的一段往事。“說著說著,發覺姐姐弟弟們在笑,原來都偷過錢,也都感覺不好過,這一段往事,就過去了。”
有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和偷錢成惡性循環,形成壞習慣后,就需要家長耐心地說教,采取適當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錢,但是還是喜歡去偷,不偷就覺得不舒服,成了一種“癖”,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羅學榮教授稱,偷竊成癮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礙。這時家長一定不要諱疾忌醫,應帶孩子到正規的心理診室進行治療。
建議:尊重孩子,正確引導
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發展咨詢指導中心和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心理問題研究中心的有關專家建議,對孩子拿家里錢的行為,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首先,家長發現問題后,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盡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么樣想的,花錢買了什么東西,怎么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系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么辦。告訴孩子,想買什么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感覺家庭中的民主氛圍,讓孩子在與家長的交流引導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鉆了空子。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而且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
最后,改變孩子拿家里錢的行為,出發點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而且切忌不要當著外人的面來處理這件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經偷錢的事情掛在嘴邊,時不時“揭孩子的短”,隨意懲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