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4年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劉少奇首次提出了使用“解放軍”這一稱謂的建議,認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名稱已經不適用于當時的情況。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的認可,但由于彼時抗日戰爭尚未完全勝利,中央決定暫時不統一更名。起初許多人雖然對此感到不解,但之后也很快便理解了黨中央的決策。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后,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名稱曾經多次調整和變更,例如工農革命軍、工農紅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1927年的南昌起義,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的誕生。此后,在不同時期,這支革命力量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秋收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人、農民等勞苦大眾奮起反抗,開展土地革命,建立了工農蘇維埃政權,因此“工農革命軍”成為那個時期軍隊的稱號。
廣州起義中,工農兵掛出了“工農紅軍”的旗幟,激勵了人民的革命熱情。盡管廣州起義失敗,剩余的部隊也沒有繼續使用“紅軍”這一名稱,但全國范圍內的其他武裝革命力量陸續開始使用“紅軍”的稱號。加微信lily20210826,看更多內幕好文!1928年初,根據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以及受到蘇聯紅軍的影響,中共中央在多個革命根據地逐漸建立了紅軍部隊。4月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統一命名各根據地的革命武裝為“中國工農紅軍”。
西安事變后,共產黨向國民黨表示愿意接受統一領導,共同抵御外敵。日軍全面侵華后,上海面臨威脅,國民黨為了讓共產黨趕緊出兵抗日。于是,工農紅軍整體編入國民革命軍,得到了“第八路軍”的稱號,后來改為“第十八集團軍”。顯然“第十八集團軍”是戰斗序列編制,具有一定的臨時性質,如果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那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隊可以隨時隨地解散這支隊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八路軍”的稱呼已經深入民心。抗日戰爭中,另一支重要部隊是“新四軍”,由南方紅軍和游擊隊組成。這也是抗戰階段我軍兩支主力部隊的番號。
1944年,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討論了抗戰結束后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是否要與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正式脫鉤。與會者達成統一認識,即便日本侵略者被打跑后,國共兩黨共同的敵人不存在,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仍要保持獨立自主性。劉少奇提出了一個建議:為了統一指揮、對外宣傳,并在日本投降時有一個統一稱號,是否將“八路軍”、“新四軍”及各地游擊隊改名為“解放軍”。剛一提出時,便得到眾人贊同。
但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認為這還不是時機,可能太早了。考慮到長遠發展,不能給別有用心者留下話柄。加微信lily20210826,看更多內幕好文!雖然我們對日作戰已勝利在望,但具體勝利時間還無法確定。目前仍以抗擊日本為重,與國民黨關系可提前考慮,但還不是重點。
如果我們先改名為“解放軍”,可能引發重慶當局的不滿,認為我們不再聽從他們的領導一致對外。他們的猜忌就可能導致莫須有的罪名,像“皖南事變”一樣。全國四萬萬軍民齊心抗戰的勝利可能會被推遲,又將付出更大的犧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共兩黨都迅速接受日軍投降,解放占領區。蔣介石故意傳出和談消息,邀請毛主席赴重慶相商,實為內戰爭取準備時間。為了在和談中占據優勢地位,“解放軍”的更名當然被暫停了,各處的軍事活動也暫時取消,爭取在和談中更有利的條件。
然而,蔣介石本就缺乏誠意,無法就部隊歸屬達成一致。即使勉強達成“雙十協定”,內戰爆發時間也只被延緩。1946年6月,自覺萬事俱備的蔣介石撕毀協定,大規模進攻解放區,國共關系再次破裂。
到1947年底,我們正式統一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合法進行反擊作戰。盡管更名行動在解放戰爭開始前被暫停,但山東、山西等地的解放區已經有“人民解放軍”的宣傳和記錄。這個稱謂在民間和部隊戰士之間成為共同的秘密,只是等待適當的時機公布于眾。
從后來者的角度看,1944年劉少奇的提議確實過早。直到蔣介石發動內戰,我們才有理由脫離國民革命軍序列,占據法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