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三方勢力脫穎而出。
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稱帝,以洛陽為都建立魏國。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
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建立東吳,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至此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239年(曹魏景初三年),三十五歲的魏明帝曹睿去世,其親生兒子全部夭折,養子齊王曹芳(曹操曾孫,曹彰之孫)即位,由大將軍曹爽(曹操侄孫,曹真之子)和太傅司馬懿共同輔政。
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或嘉平元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對曹魏宗室舉起屠刀,族滅曹爽,前后誅殺七千余人。
251年(曹魏嘉平三年),太尉王凌試圖起兵反司馬懿,另立曹操之子曹彪為帝。不料事敗,王凌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不久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總攬朝政。
254年(曹魏嘉平六年),魏帝曹芳聯合太常夏侯玄、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密謀,計劃除掉司馬兄弟。不料事敗,司馬師廢曹芳為齊王,立曹鬃(曹操曾孫,曹丕之孫,曹霖之子)為帝。三位大臣遭腰斬,誅三族,包括張緝之女張皇后。
258年(曹魏甘露三年),司馬昭在其兄司馬師統治的基礎上,又平定淮南諸葛誕之亂,牢牢控制魏國軍政。司馬昭封為晉國公,領并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八郡,這些地方大部分是春秋時晉國地盤。
260年(曹魏甘露五年),十九歲的魏帝曹髦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曹髦率宮人三百余人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弒在南闕之下。司馬昭立曹奐(曹操之孫,曹宇之子)為帝,這是曹魏最后一個皇帝。
263年(曹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六年),司馬昭派鐘會、諸葛緒、鄧艾率大軍,兵分三路南下攻蜀,蜀漢大將軍姜維撤防劍閣,魏軍久攻不下。鄧艾率軍偷渡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繞過劍閣直插蜀漢腹地,一路勢如破竹,兵臨蜀漢都城成都,后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264年(曹魏景元五年),司馬昭封晉王,加九錫,不久病逝。
265年(曹魏咸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掉魏元帝曹奐,改國號為晉,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晉,建都洛陽,曹魏滅亡。
279年(西晉咸寧五年,東吳天紀三年),西晉發兵二十余萬,兵分六路沿長江全線攻吳。西路水師順流而下,所向披靡,直指建業。
280年(西晉咸寧六年或太康元年,東吳天紀四年),東吳末帝孫皓向晉軍投降,西晉滅東吳,三家歸晉。
司馬氏得位不正,始終害怕歷史重演。司馬炎認為曹魏滅亡,在于沒有分封王子為諸侯王,宗室力量太弱,因此即位后就大肆分封諸侯王,結果諸侯割據的形勢迅速形成,西漢七國之亂猶在眼前。
290年(西晉太熙元年),晉武帝去世,次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司馬衷的智商可能有些問題,西晉發生饑荒,餓殍遍地,他竟然吃驚的問:“何不食肉糜?”如此晉惠帝,諸侯王怎肯臣服,為爭奪朝政大權,西晉內戰不止,持續十六年,史稱“八王之亂”。
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開始,戰亂不止,很多中原人遷往江南避禍。好不容易等到西晉一統天下,中原百姓本以為能得到喘息,結果又是延續十數年的八王之亂,中原人加速南下。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趁中原戰亂和人口銳減,不斷內遷,在北方建立十六個割據勢力(實際超過此數),統稱為“五胡十六國”。
西晉八王之亂后,司馬氏的統治危如累卵。
304年(西晉永嘉二年),南匈奴人劉淵起兵,稱漢王。308年,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北)稱帝,次年遷都平陽,史稱漢趙(前趙),為十六國第一個政權。
311年(西晉永嘉五年,漢趙光興二年或嘉平元年),劉淵之子劉聰率軍攻破洛陽,俘獲晉懷帝(兩年后被弒),史稱“永嘉之亂”。
316年(西晉建興四年,漢趙建元二年或麟嘉元年), 劉淵養子劉曜攻破長安,俘獲晉愍帝(兩年后被弒),西晉滅亡。
西晉從266年至316年,立國五十年,建都洛陽四十五年,建都長安五年。西晉滅亡這么快,主要原因是得位不正、晉惠帝難堪大任、諸侯王內訌。
317年,南遷至建康(今南京)的瑯琊王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東晉控制江南半壁江山,北方則陷入五胡十六國相互攻伐的散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