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了天京。天京的陷落,標志著這場長達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以失敗告終。
此時進駐天京的曾國藩可謂是風光無限,負責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軍務,凡巡撫、提鎮以下文武官員皆歸其節制;算上其直接統轄的軍隊和各地由湘軍系將領指揮的軍隊,曾國藩坐擁30萬大軍,儼然是大清王朝權勢最大的封疆大吏。
“查三年以前,江南欽差大臣一人,兩江總督一人,督辦徽防一人,督辦寧防一人,欽差大臣一人。臣今一身所處,兼此五人之職吁懇皇上天恩,簡派大臣,與臣會辦諸務····”
上文出自曾國藩在接到朝廷加封時的上書,奏折中提到要求朝廷再指派一位大臣來同他一起處理南方諸務。權利無人監督,軍事調動,人事安排都由自己說了算不好嗎?曾國藩這是在鬧哪一出,莫非人老了糊涂了。
那倒不至于,雖說曾國藩科舉多年不中,但年羹堯的故事他還是知道的。彼時他身兼數職,節制多省軍務,自大清開國以來,這份殊榮鮮有人能享受。他一個漢族地主,若不是清廷原有軍事體系中的八旗和綠營不堪大用,又怎會擔此大任。面對著如此巨大的權利,他感到了害怕,曾國藩在用示弱的方式向朝廷表忠心,這個問題后面還會談到。
自宋以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就已經轉移到了南方地區,南方的賦稅是清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前后長達十四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摧毀掉清政府在江南地區組織架構的同時,也把南方諸省攪得天翻地覆;全國人口由19世紀60年代的4.2億銳減到了3.2億,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后期,清政府每年光軍費開支就要花費3600萬兩白銀,14年的戰爭共計花費的白銀高達4.5億兩。
興舉國之力才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1865年的清政府已不堪重負且危機四伏。一方面雖然剛剛同英法列強簽訂了條約,但侵略者對中華大地的垂涎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八旗和綠營這兩大中央政府依靠的軍事力量被太平軍打得丟盔卸甲,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湘軍、淮軍等地方漢族武裝實力不斷壯大。
自1860年開始,湘軍將領就開始大規模出任地方巡撫、總督職務,譬如劉長佑擔任廣西巡撫,嚴樹森擔任河南巡撫、駱秉章擔任四川總督、楊載福擔任陜甘總督等等。在湘軍控制的核心區域,三江兩湖地區(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中下級官員幾乎都有湘軍背景。
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曾國荃和一大干湘軍將領不斷勸進曾國藩反清稱帝,被俘的李秀成甚至承諾愿聚攏殘部充當先鋒。局勢看似是曾國藩的贏面很大,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湘軍雖號稱有30萬人之巨,但這些人又不都是由曾氏兄弟直接統轄,大部分分散在地方,號令不一。湘軍不是鐵板一塊,從中還分化有淮軍和楚軍,李鴻章和左宗棠一個是曾的門生,一個是同事,三者的關系算不上親密,各自有各自的盤算。
曾國藩要是反了,淮軍和楚軍只會坐上觀壁,待時機成熟予以其致命打擊。想要他們為自己效力,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世人稱“曾左”,雖然說曾國藩排在前面,但同為重臣的左宗棠豈會甘于人下;李鴻章也是,仕途平步青云,又怎會賭上這一把。
攻陷天京后,湘軍在全城大肆劫掠,珍寶堆積如山的太平天國國庫也未能幸免。慈禧太后原本還打算用這筆錢來填大清國庫的虧空,事到如此也無可奈何。
一個個兜里揣得盆滿缽滿的湘軍士兵,現在想得最多的是什么?當然是返鄉回家了,衣錦還鄉是無數士兵日日夜夜期盼的事。湘軍屢敗屢戰,越打人數越多除了鄉土觀念之外,戰爭結束,帶著一大筆財物衣錦還鄉的夢想也是一大因素,這是在出征前,曾國藩同他們每一個人許下的承諾。
現在戰爭結束了,錢也分到了,不但不能回家,還要再打另一場遙遙無期的戰爭,勢必人心渙散。
湘軍在前線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清政府也在有條不紊地調整的部署。清政府以防太平軍北上、從東部調兵為由,調僧格林沁部屯兵皖鄂交界之處;馮子材、富明阿把守鎮江、揚州,在長江中下游三大軍事重鎮上陳兵屯糧。其目的很明顯,就是在提防湘軍在攻陷天京后趁機北上。
天京陷落以后,清政府利用湘軍內部固有的矛盾,迅速提拔和封賞曾國藩手下的將領,他們的地位迅速提升,以致于一些人甚至與曾國藩地位不相上下。當曾國藩同左宗棠、沈葆楨不和時,清政府則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沈與曾國藩分庭抗禮,試圖從內部瓦解湘軍的勢力。
倘若真要揮師北上,直接面對的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和馮子材、富明阿麾下的勁旅,其實力不容小覷。東面,英法列強虎視眈眈,要想順利北伐就要面臨著是否出賣國家主權的選擇,這個選擇天平天國也面對過;要么出賣主權換的支持,要么遭到聯合絞殺。
不過飽讀圣賢書的曾國藩,尤其重視自己的名聲,又豈會做這個罪人。
淮軍和楚軍等地方漢族武裝是否在第一時間勤王尚不可知,但只要曾國藩部頹勢一現,必然腹背受敵,遭到聯合絞殺。
對讀書人而言什么事最重要,功名!功名對于讀書人的重要程度,以至于左宗棠在作戰途中還要上表請假要求參加科舉,最后朝廷只好賜了個同進士出身。千百年來,只聽過讀書人爭破頭皮想做官,沒聽過要做皇帝的。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后,朝廷在曾國藩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的基礎上又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世襲侯爵,雙眼頂戴花翎,這幾乎已經是讀書人能做官達到的最高程度了。
更何況最開始曾國藩一直在追求的也不過是一個進士出身,如今位極人臣的成就對他而言或許已經很滿足了。幾十年來讀的都是圣賢之書,在某種意義上講,被譽為“半個圣人”的曾國藩,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沒有不臣兩個字。也正是如此,在接到節制四省的任命時,他誠惶誠恐,夜不能寐,因為權利實在是太大了。
攻陷天京后僅一個月,曾國藩就著手裁撤了25000名湘軍士兵,這幾乎是歸他統轄的一半兵力。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恐怕也就不會被毛澤東主席評價為“晚清第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