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有一群很特殊的人,他們時刻感慨清朝滅亡有多么可惜。不僅如此,他們還固執地認為,自己應該在語言和行動上,努力讓中國人再回到清朝皇帝的統治下。這群人統稱為“大清遺老”,勞乃宣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勞乃宣
1843年,勞乃宣出生于河北廣平府的一個士紳家庭。從小的家庭教育讓勞乃宣牢牢記住,考取功名才能走上人生巔峰,所以他讀書很用功。勞乃宣20歲出頭考中舉人,28歲考中進士,36歲正式開始在大清朝為官——從直隸臨榆縣知縣干起。
以“縣太爺”作為仕途的起點,還是很常見的,絕大多數人都要從基層干起嘛!不過,勞乃宣也許是關系不夠硬,也許是水平確實不行,他開始和縣太爺這個職位杠上了。接下來的約二十年時間,勞乃宣又調任完縣、南皮、蠡縣、吳橋、清苑知縣。也就是說,兜兜轉轉20年,從三十多歲熬到了五十多歲,勞乃宣一直都是縣太爺,發揮很穩定。
1900年,出大事了。這一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直隸興起,風風火火迅速發展壯大。當時,勞乃宣在吳橋當知縣,他仔細研究了自己轄區的義和團,得出一個結論:義和團雖然不反清,但卻是一群烏合之眾,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肯定會鬧出大麻煩。所以,勞乃宣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努力捕殺義和團成員。
但勞乃宣也明白,自己只是個小小的縣太爺,對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他認為自己有義務向朝廷諫言,所以多次上疏請求剿滅義和團。但慈禧太后喜歡義和團,想要通過這些人滅一滅洋人的威風,于是把義和團迎進了京城。
袁世凱稱帝
勞乃宣搬到山東曲阜暫住,那段時間真是備受打擊,心情無比低落,整天長吁短嘆。不久后得知義和團慘敗,八國聯軍進了京城,慈禧太后都跑了,勞乃宣痛心地感慨:“我中華將要覆滅,義和團功德無量。”勞乃宣堅持認為,大清搖搖欲墜,是因為義和團惹惱了洋人。
1908年,慈禧太后召勞乃宣進京,晉升其為四品京堂,任編查館參議。1910年,勞乃宣又任資政院碩學通儒議員,理藩部資議官。當時清廷還在做最后掙扎,弄了個《新刑律》準備施行。勞乃宣看了之后,大發雷霆,認為這部新的法律違背了以前的“父子之倫、長幼之序、男女之別”,不能用。
其他官員勸他,說時代變了,法律當然也要變化了,別太固執。勞乃宣堅持自己的意見,誓死維護封建禮教,為此專門改號“韌叟”。不管他怎么折騰吧,清朝滅亡是大勢所趨,辛亥革命很快爆發,勞乃宣沒了工作,只能帶著家人隱居在了直隸淶水縣。
大清雖然亡了,但勞乃宣的折騰才剛剛開始,對他來說,大清還有救。首先,他聽說革命黨人要實行“共和”,于是閉門謝客,查找古書,考據“共和”這個詞。你還別說,勞乃宣很快就弄出了自己的“共和”理論,寫了一篇《共和正解》。
我們來簡單解釋一下,勞乃宣想表達的是,革命黨人不懂“共和”的真正意思。按照他的考據,周成王年幼登基,無法理政,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這才算是真正的“共和”政治。直白地說,皇帝必須有,你們有能力可以輔佐皇帝,甚至當“攝政王”都行,但不能廢了皇帝。這文章要是早些年完成就好了,慈禧看了一定很高興……
之后,勞乃宣給袁世凱寫了信,托人把這篇《共和正解》一并送了過去。勞乃宣表示,溥儀現在年齡不大,袁世凱可以當攝政王,10年以后,再還政于溥儀。到時候皇上肯定封袁世凱一個王爵,世襲罔替,這才算是“共和”嘛!
我們不知道袁世凱看到這樣的文章時,到底是什么心情,但袁世凱顯然對這位“大清遺老”很感興趣,專門派人帶著600塊大洋,到青島尋找勞乃宣,要聘他當參政院參政。勞乃宣打聽了一下,這個“參政”啥權力也沒有,袁世凱是在羞辱自己吧?勞乃宣覺得丟不起這個人,拒絕了袁世凱的邀請。
1913年隆裕太后哀悼大會
勞乃宣堅持心中夢想,他要和那些留戀大清的人多交流交流,1913年底,機會來了。勞乃宣專門從青島趕到北京,參加光緒和隆裕的入土儀式。這么重要的事情,那些大清遺老也紛紛趕到西陵附近的梁格莊行宮。
憋屈了這么長時間,終于有了發泄的機會。前清布政使、負責督修崇陵工程的梁鼎芬,對清廷忠心耿耿,雖然大清已經亡了,但他依然廢寢忘食地工作。更夸張的是,當陵墓修建完成后,梁鼎芬一屁股坐在了地宮里,涕淚橫流,哭得死去回來。別人過來勸他,他大喊著不走了,要給光緒皇帝殉葬。不過,最后他還是被眾人抬了出來。
12月13日,安葬儀式按照大清禮儀舉行。當天,袁世凱政府外交總長、前清山東巡撫孫寶琦也來了。不知是大意還是有意為之,孫寶琦穿著一身西裝,和一群穿著清朝袍褂的人站在了一起。
就在孫寶琦三跪九叩的時候,勞乃宣忽然從人群中沖了出來,一下子撲到孫寶琦的面前死盯著他,大聲問:“你是誰,你是哪國人?”孫寶琦一下子被問懵了,愣在原地不知該怎么回答。
此時,梁鼎芬也撲了過來,氣得渾身發抖,瘋狂叫喊:“你是做過大清官員的人,你今天穿這身衣服,行這樣的禮,來見先帝,你有廉恥嗎?你是個什么東西?”
勞乃宣一看,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斗啊!于是他大喊一聲,撲倒在地,邊哭邊罵孫寶琦。梁鼎芬也是不斷喊叫,鬧得整個現場亂作一團。其他人手足無措,尷尬不已。孫寶琦無奈,只能一邊擦汗一邊說:“不錯,不錯,我不是東西,我不是東西!”
其他“大清遺老”實在覺得尷尬,于是上來勸說,勞乃宣和梁鼎芬也鬧夠了,這場鬧劇才算收場。
勞乃宣始終覺得,當年慈禧太后要是聽他的話,大清就不會亡了。他還專門給前清軍機大臣徐世昌寫信,說如果當年朝廷能聽他的建議,剿滅義和團,和洋人搞好關系,現在肯定還是大清朝的天下。
張勛的辮子軍
辛亥革命之后,有一名德國人在青島建立了“尊孔文社”,勞乃宣受邀主持日常事務。這個文社聚集了一群大清遺老,閑著沒事就聚在一起,商量著怎么“復辟”,再恢復大清朝的榮光。
到了1917年春,已經74歲高齡的勞乃宣,忽然趕往北京拜見溥儀。勞乃宣十分興奮,他帶來了德國人的一封信,勸說溥儀和德國皇室聯姻,到時候勞乃宣會代表德國皇室支持溥儀復辟。有了德國人的支持,一定能成功。
然而,溥儀沒理他。因為溥儀也不傻,當時一戰的形勢迎來重大改變,美國宣布對德宣戰,連北洋政府也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德國明顯撐不下去了。如果溥儀現在和德國皇室聯姻,真要搞復辟,說不定小命不保。
勞乃宣很失望,不過他并沒有灰心喪氣,因為這一年夏天,張勛的辮子軍進京了。溥儀復辟成功,自然想到了忠心耿耿的勞乃宣,立刻招他進京,封為法部尚書。
勞乃宣感恩戴德,雖然他年齡很大了,但還是欣然赴任。所謂的法部尚書,就是管刑律的,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勞乃宣不太懂法律,于是白天黑夜抱著書研究,態度十分認真,周圍人見了都十分敬佩。
張勛復辟畢竟是鬧劇,討逆軍打過來了,那些官員見勢不妙,早早就扔掉官服逃跑了。勞乃宣不愿意跑,他對眾人說,自己誓死不逃跑,“現在承蒙皇恩高厚,讓我執掌全國司法機關……如果擅離職守,越發對不住皇帝了。為今之計,我生是法部的官,死是法部的鬼!”
被俘虜的辮子軍
他不僅這么說了,而且還在大堂上系了一根繩子,一旦討逆軍打進來,就要懸梁自盡。但是,討逆軍真的打過來后,勞乃宣害怕了。一枚炮彈落在法部衙門院子里時,勞乃宣徹底坐不住了,脫了官服倉皇逃跑,留下大堂上的那根繩子隨風搖晃。
后來,討伐大軍打進了京城,四處搜捕張勛的同黨,在官員名冊中看到了勞乃宣的名字,直接發布了通緝令。這下糟糕了,勞乃宣嚇得繼續逃跑,在青島隱藏了起來。
民國戰亂頻發,過了一段時間,也就沒人再想著勞乃宣的事情了。于是,勞乃宣在青島找了份工作,擔任一所學校的監督。他的心中依然苦悶,總是長吁短嘆,只能靠寫詩發泄一下情緒。
民國十年,勞乃宣在青島去世,此時已經沒有人再提“復辟”,更沒有人記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