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唐朝因為安史之亂,這才漸漸走向了末路。今天我們這里要說的是安史之亂中并不太引人矚目的史思明,早些年唐肅宗就識破了他的野心,想秘密將其斬殺,結果被對方識破后竟連忙推卸責任,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史思明是突厥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因戰功卓著這才被唐玄宗賜名“史思明”。他與安祿山是同鄉好友,雖然長的不咋地,但十分聰明,懂六種少數民族的語言,并通曉多族的習慣秉性。這為他后來能夠順利地控制蕃將、鎮撫邊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史思明不但生性殘暴,驍勇善戰,而且為人反復無常,十分狡詐。他第一次展露頭角并成為唐朝的將軍,靠的就是他出色的騙術。
公元763年,史思明因為欠官府錢無力償還,只得逃往北邊的奚族地區,結果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捉住,打算殺了他。此時的史思明故作鎮定,一本正經的說到:“我是大唐王朝派來與你們和親的使者,你們如果殺了我,必將闖下滔天大禍。”奚王看他一副氣度非凡的派頭,還真以為是大唐派來的使者,于是以貴賓的禮節接待了他。
既然是大唐皇帝要來和親,自然不敢怠慢,于是決定派100個人跟隨史思明前去朝拜大唐皇帝。可誰知史思明又對奚王說:“你派去的人雖說不少,但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聽說你手下有一位才華超群的瑣高(將領稱號),為何不派他前往呢?”奚王不敢違抗,便讓瑣高和他手下的300人跟隨史思明前去朝拜大唐皇帝。
結果當他們一行人走到平盧(今遼寧朝陽)時,史思明派人告訴平盧守將裴休子說,奚族人派瑣高和精銳將士打著朝拜大唐皇帝的口號,打算來偷襲平盧。結果裴休子信以為真,在奚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進行了突襲,將鎖高俘虜,押送到了幽州節度使那里。節度使自然十分高興,立即上奏稱贊史思明,就這樣,史思明從此一路官運亨通,最后升到了將軍。
后來他與唐玄宗談及此事,越發得到賞識,便賜給了他一個漢名,史思明。
此人反復無常是出了名的。后來一開始,他是跟隨安祿山一起反叛的,結果安祿山死后,他又和安慶緒產生了矛盾,直接投靠了朝廷。當時的唐肅宗大喜,直接封其為歸義王。可史思明并非真心歸降,他“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地招兵買馬,很快就引起了唐肅宗的警覺。
公元758年,經李光弼的推薦,肅宗派烏承恩為副使,到史思明的軍中去做策反工作,打算伺機殺掉他。因為烏承恩是史思明老上司的兒子,還曾投降過史思明,兩人頗有些交情,他還是力勸史思明歸降朝廷的人之一,自己的兒子也在史思明麾下任職。
烏承恩倒也還真是敬業,多次夜晚裝扮成婦人潛入諸將家中進行策反,不過可惜的是這些人對史思明都很衷心,直接就向史思明告發了他。不過苦于沒有實證,史思明也沒法下手。
一天晚上,史思明先是在烏承恩下榻的地方預先埋伏了兩人,接著很有人情味的讓烏承恩的兒子前去看望一下父親。父子二人暢談多時,直至后半夜。此時烏承恩見四下無人,便低聲告訴兒子:“吾承上命除此逆胡!事成之后我就是節度使了!”這邊還沒等他兒子有所反應,預先埋伏在床底的二人就殺了出來,將房門打開,伏兵一擁而入。
隨后他們搜出了李光弼讓烏承恩邀同大將阿史那承慶一起刺殺史思明的信,還有一本應該誅殺的叛將名單。史思明等人大怒:“我們都投降了,怎么還這般對我們?”烏承恩見勢不妙,一下就跪倒了地上,將所有責任都推給了李光弼。史思明氣不過,直接就殺了烏承恩和他兒子以及從屬兩百多人,重新再次反叛。
當時跟隨了史思明三十多年的的參謀耿仁智,勸他不要這么反復無常,結果卻被他親手用棒子敲碎了腦袋。事后他還上表質問朝廷為何要這么做,結果嚇得唐肅宗趕忙推卸責任,說:“此非朝廷與光弼之意,皆烏承恩所為。殺之,甚善!”
公元759年,史思明自稱應天皇帝,國號大燕。
史思明雖說狡詐無比,但同時也是最殘暴的,安史之亂中他所率領的軍隊每次攻陷城池,但凡是老弱男丁統統殺死,精壯的男丁則征為挑夫,至于女人下場則更是慘不忍睹。公元761年,他因為兒子史朝義筑城稍微慢了些,便憤怒之極,揚言要殺死他和他的部將。結果史朝義先下手為強,結果了自己的父親。
就這樣,只過了兩年皇帝癮的史思明死于非命,終年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