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誤導性,司馬懿誅的是曹爽三族及其黨羽數千人,而不是曹氏家族被殺了幾千人。這次屠殺有沒有人反對呢?當然有,但是多數人還是采取沉默的態度。這是為什么呢?
對于曹爽的垮臺,其實多數大臣是樂見其成。因為曹爽及其爪牙著實不得人心。
首先是曹爽擅權,在魏明帝死后不到兩個月,就把同為顧命大臣的司馬懿給整下臺了,在之后十年里,司馬懿基本上都靠邊站。曹爽當權,能力不足,在伐蜀之戰中大敗,聲望直線下降。
曹爽把自己一批親信提拔到要害部門,這些人狐假虎威,操縱朝廷,廣結黨羽,獨斷專行,甚至屢屢變更國家法令制度。朝廷三公的實權倒不及何晏、鄧飏、丁謐這些曹爽集團骨干。
因此,曹爽樹敵甚廣。太尉蔣濟就曾上書攻擊曹爽集團隨意變更法制,并指責他們不能恪守其職,清廉公正。并州刺史孫禮對曹爽極為不滿,希望司馬懿能像伊尹、呂尚那樣匡輔魏室。
后來司馬懿能政變成功,離不開朝臣們的支持,光靠他一人怎么行?包括司徒高柔、太仆王觀、太尉蔣濟等,都是站在司馬懿一方的。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后,大司農桓范就不愿跟隨他,逃出京城,向曹爽提出應對方案。可是曹爽優柔寡斷,最后沒聽從桓范的建議。后來曹爽失敗后,桓范也被殺。
還有些大臣反對曹爽,但不主張以大屠殺的方式。司馬懿血洗曹爽集團后,太尉蔣濟對這種血腥的手段極力反對,但是他無力阻止。
由于高平陵政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取得成功,因此對于魏國的地方將領來說,是根本來不及反應的。并非大家都擁護司馬懿,實是政變來得太突然。特別是與曹爽關系密切的人,不可能支持司馬懿。但由于曹爽極速被殺,反對者失去領導核心,難有作為。有些人選擇逃跑,比如夏侯霸,投降蜀國去了;有些人選擇屈服,比如夏侯玄。還有人選擇武裝反抗,此人便是司空王凌。
由于司馬懿已經控制朝廷,司空王凌打算另立朝廷,推曹操的兒子曹彪為皇帝,在許昌另立政權。王凌的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也加入這場兵變陰謀,不過不久后令狐愚病逝,致使計劃不得不流產。
王凌企圖把新上任的兗州刺史黃華拉下水,卻遭到黃華的舉報。司馬懿當即親征大軍南下,根本來不及準備的王凌束手就擒,最后自殺身亡。
司馬懿的政變,為司馬氏奪權奠定了基礎。不過,司馬氏奪權是個漫長的過程,歷經三代,其間也遭遇到強烈的反對。最重要的兩次,就是毋丘儉、文欽的兵變與諸葛誕的兵變。這兩次兵變都爆發于壽春,特別是諸葛誕的兵變,叛兵達十五萬人之眾,又有東吳為外援,可以說是關系歷史命運的一戰。司馬氏的勝利,最終為晉代魏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