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老年高血壓
特邀撰稿專家:浙江省人民醫院 徐少坤 謝建洪
謝建洪教授
你感覺到了嗎?我們國家不止人口多,老齡化程度也高。用數據來說話,截至2015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占總人口17.3%。什么概念,也就是說你碰到的每10個人里,就有2個是老年人。
我似乎秒懂了,廣場舞群體為何如此龐大
老爺爺老奶奶們不止走過的路多,吃過的鹽多,病也多!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也在逐漸升高[1]。
再來看一組數據,2012年我國≥60歲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上升至58.9%,≥60歲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53.7%、48.8%、16.1%,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2]。
這是什么概念?轉化一下說法:逾半數的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壓,但其中一半的患病老人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接受合理治療、血壓控制達標的老人更是少之又少。
數據來源:《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
現在你知道老年高血壓為何值得反復討論了吧!了解了重要性,下面我們繼續談談獨特性。
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長,其動脈內膜增厚,中層膠原纖維增加,加上鈣質沉著于血管內膜,造成管腔狹窄動脈硬化加重,血管彈性降低;由于粥樣硬化斑塊的存在,動脈管腔狹窄,心臟后負荷增加,左心室肥厚,舒張功能減退。
其次,老年人壓力感受反射敏感性和β腎上腺素能反應性降低,因而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3]。
隨年齡增長,腎臟重量減輕,間質纖維化增加,腎小球數量減少,有效濾過減少,維持離子平衡能力下降,內分泌機能也會隨之減退。
另外,高齡老年高血壓患者還常常伴有多種危險因素和相關疾病,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腎功能不全和腦血管病的比例分別達39.8%、51.6%、52.7%、19.9%和48.4%[4]。
上述生理機制的變化,使得老年高血壓具有以下臨床特點:
收縮壓增高、脈壓增大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占高齡高血壓的67.6%~90.0%[5],收縮壓與靶器官損害密切相關,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素;而脈壓與總死亡率和心腦血管事件呈正相關,脈壓增大也預示患癡呆風險增加。
血壓波動大
老年人群血壓易隨情緒、季節、溫度、體位的變化、進餐等而出現明顯波動,因而體位性低血壓(65歲及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達20%~50%)和餐后低血壓(居家護理的老年人中患病率為24%~36%)并不少見[6]。
晝夜節律異常
表現為夜間血壓下降<10%或>20%,甚至夜間血壓不降反較白天升高,靶器官損害的風險增加。
白大衣高血壓增多
假性高血壓增多
假性高血壓是指老年高血壓患者伴有嚴重動脈硬化時,可出現袖帶加壓時難以壓縮肱動脈,所測血壓值高于動脈內測壓值的現象。假性高血壓可導致過度降壓治療,而收縮壓過低在高齡患者中可能引起跌倒、衰弱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