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理解中經常會看到“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這類的題,很多孩子一看到這樣的題就頭疼不已。這實際上是在考查孩子對文章中關鍵句子的理解。解答這樣的題有三個思路:
思路1: 看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如果在文首,它的作用可能是:
1.點明主旨,總領下文
《臺階》這篇文章中,第一段就獨立成段:“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也就是直接點明文章的中心,文章就是描寫了父親覺得家里的臺階低而做的一系列事情,對全文起著引領作用。
2.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背影》的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突出背影使讀者產生懸念,讓人不禁產生疑問:為什么最不能忘記的是背影?父親的背影到底是什么樣的?
3.渲染烘托氣氛
《男兒有淚》開頭——一登上山崗,望見村莊,我的心漸漸地緊張起來...... 文章一開頭就描寫了作者緊張的心情,為下文奠定感情基調,突出了作者的緊張。
4. 埋下伏筆或作鋪墊
《蠟燭》——1944年9月19日,貝爾格萊德實際上已經拿下來了。只有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和那個小小的橋頭堡還在德國人手里。在文章的開頭將下文要表現的內容或發生的故事做一個暗示性的鋪墊,為后文故事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如果位于文中,它的作用可能是:
1. 承上啟下
如《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一文,“砍伐和焚燒熱帶雨林遠不止毀滅無數的動植物物種。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毀滅意味著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這句話在文中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上文所敘內容(動植物被毀滅)進行了概括,同時又引出下文將要寫的內容(大氣被破壞)。
2. 總結照應上文或總領下文
《鶴群》一文,“一場鶴與鷹的激戰在長空中展開了。”就是起到了領導下文的作用,后文一定是描寫這場“激戰”。還有的句子是對前文寫過的內容加以補充或呼應,使文章結構更加嚴密,這就是總結或照應上文。
如果句子在文末,它可能會:
1. 首尾呼應
《背影》——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結尾再現了父親的背影,再一次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呼應了開頭。
2.總結全文
《憶讀書》一文,結尾用“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就總結了作者讀書的體會。
3. 點明主旨,升華情感。
《兩彈元勛鄧稼先》一文的結尾:“這就是鄧稼先!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人!”點明了鄧稼先的精神品質,將情感進一步升華。
思路2: 結合文章的內容和作者情感
從內容和情感上來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是點明主旨或表達作者的某種感受。
可能分為:
1. 表現人物或事物的**品質
2. 揭示某種**道理(記事的文章)
3. 抒發某種感情(寫人或記事的文章)
4. 反映某種社會現象,表現某種主題(記事的文章)
案例:《小巷深處》一文,“媽媽,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這一句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愛和思念之情,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感情,是作者對母親感情的體現。
思路3: 看修辭手法,強調效果
這樣的題目我們要三步走:
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一般很容易判斷;
第二步:分析這種修辭手法的常見好處,比如說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動啊;
第三步:結合文章的意思來分析這個修辭放在文章當中的具體作用。
答題模版
1.比喻,擬人
把**比作**或把**擬人化,賦予其生命力,更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的**特點。
2.排比
加強語氣,層層遞進強調了**的**特點。
3.反問
有問無答,答在問中。比陳述句語氣更強烈,更能引起讀者對于**的共鳴和思考
4. 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案例:《小巷深處》一文,“在風中,她的臉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兒卻是那么挺拔,那么堅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待。”這句話就是將母親的外貌和神情進行對比,表現出母親的堅強、剛毅。
【睿媽微信號】ziyoutuertong (長按復制),分享自己多年的教育經,與你說說小學生爸媽關心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