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chóng)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五十九章
此章還是應該關聯(lián)上兩章“無事取天下”的道理。
無為法則是老子不厭其煩時時提醒修道人的修道法則,道天地人為域中四大,“治人事天”就是以無為法則修道敬天的意思,人和天均是指實修者。
嗇是無為法則的抽象解讀,嗇,有而不用之意。嗇即吝嗇,愛而不舍,不舍而惜用。養(yǎng)生者愛惜己之精氣,即為嗇。
早服一詞很重要,“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這個“勤而行之”就含有早服之意。“早服”是《道德經》的專有詞,與“心服”的意義有分別。
心服是“有所為”的服,早服是不起心動念的服,還沒生出念頭就已經至誠而服,農人不違農時來比喻最為恰當,農業(yè)生產已成了他們的天性,時節(jié)未到,他們已經開始準備,因為那是他們生存的根本。
重積德是積陰陽二德,陽德是世人有以為的、施恩圖報的德。陰德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厚德全德大德。
修道人收斂心神,無欲無求,以無為而無以為的大德全德修心養(yǎng)性。試想一下,一個都已經“得道”的高人,為人做事還會不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嗎?他的能力無法估量、也沒有極限。所以,莫知其極。
孟子的思想是德不厚不可以有國,和老子的有國者必須先有德,而且是重積德有同工之妙。
但老子說有國的就一定有德,所以他又說:“有國之母,可以長久”。世間的君王“有國”,但不是“有國之母”。“有國”是取天下,“有國之母”是無事取天下。
“重積德”和“無事取天下”才是長治久安之道。“有國”和“有國之母”是性質上完全不同的兩種條路。漢景帝后的儒家是有國者必有德,老子的是有國之母者才能長久。
《道德經》以修心證道為本,以修養(yǎng)上德為宗旨,遵道貴德。老子宣說“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這是老子的“無身”思想。老子又說:“死而不亡者壽”,說明老子不是追求肉體長生不死的。
“長生久視之道”,不能當作后世追崇的肉體長生不死。而應該是“凝神抱一、精不外泄”,由“嗇”進入“早服”,再入“重積德”,由“重積德”進入有國之母的完美境界。“深根固柢”,正是由這樣一個漫長艱難的過程才形成。
一、嗇,二、早服,三、重積德,四、不知其極,五、無不克,六、有國之母。
六步真修之法是深根固柢之道,因此,才是長生久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