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王耀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不同于及時起義、棄暗投明的傅作義、程潛,也不同于戰死沙場、馬革裹尸的張靈甫、黃百韜,王耀武是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被俘虜的。
然而,在改造期間王耀武卻十分配合,也因此被納入了1959年第一批特赦名單。
當時,毛主席稱他在抗日戰爭中是有功的,而與王耀武爭斗一生的粟裕也毫不遲疑地夸贊道,“王耀武是國民黨將領中比較有指揮能力的一個”。
但令粟裕也沒有想到的是,出獄后的王耀武竟然第一時間要求見他。
那么,王耀武到底為何要見粟裕?兩人之間到底有何淵源?王耀武在抗日戰爭中又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不幸失利。
為了打破僵局,方志敏帶領紅十軍團和紅20師的指揮員制定計劃,要在譚家橋一帶設伏,給國民黨以致命一擊,為大部隊贏得更多的后撤時間。
方志敏在譚家橋做出了十分周密的部署,包括在路邊伏擊的分隊,以及切斷敵軍撤逃路線的精銳營,不久后,王耀武率領的國軍補充第一旅果然如期而至。
然而,戰局的進展卻與方志敏的設想大相徑庭,由于國軍武器裝備占據絕對優勢,雖然我軍已經嚴格按照計劃行事,但幾番激戰下來,仍舊落入下風。
隨后,王耀武立即采取行動,將士兵四散分開,組成了一個堅不可破的鐵桶陣——也就是說,不僅這場伏擊戰被敵人破解,我軍還被反包圍了。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紅軍隊伍中有一人帶著800名士兵,沖破王耀武堅固的防線,隨后一路向東挺進,很快便脫離了危險地帶。
這一突圍,幫助紅軍保留了珍貴的有生力量,也瓦解了王耀武想要打出圍殲戰的企圖。
戰斗結束后,王耀武接過下屬遞來的資料,這才發現,原來這個帶兵突圍的年輕人名叫粟裕。
從此以后,粟裕這個名字便給王耀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明白,在不久的將來,粟裕肯定能成大器,一定要嚴加提防。
與此同時,譚家橋一戰也對粟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至于在臨終前,他特意留下遺囑,拒絕葬在八寶山公墓,而是將骨灰分為兩半。
一半灑在孟良崮,一半灑在譚家橋,以陪伴當年不幸犧牲的戰友們。
經此一役,粟裕自然也開始研究起王耀武來,令他們都沒有想到的是,歷史竟如此巧合,1948年,王耀武真的敗在了粟裕的手上,并淪為我軍的階下囚。
正因如此,1959年,粟裕聽到王耀武出獄后第一個點名要見他時,心里不免有些五味雜陳。
一來,他想起了兩人在戰場上的拼殺,有些唏噓,二來,他也對王耀武的軍事才能十分欣賞。
隨后,粟裕便答應了這一請求,但他們見面的過程,仍舊一波三折,耐人尋味。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好奇,粟裕和王耀武到底聊了些什么?他們在解放戰爭中,到底有哪些交鋒?
要想了解這些,我們不妨從頭開始說起。
由于父兄早逝,王耀武自小是在母親的拉扯下逐漸長大的。
因為家境貧困,在青少年時期,王耀武讀過私塾,也做過小生意,但望著山河破碎的景象,年紀輕輕的王耀武,也不禁萌發出參軍報國的念頭。
于是,1924年20歲的王耀武前往廣州報考黃埔軍校第三期,他雖然年齡偏大,但成績卻十分優異,因此順利進入黃埔就讀。
畢業后,他又先后參加了東征以及第二次北伐戰爭,由此積累了大量作戰經驗。
1930年,他在中原戰爭中厚積薄發,立下了大功,因此得到上級重用,被升為團長。
在當時以腐朽、軟弱著稱的國民黨將領中,王耀武是少有的鐵血軍人。
1932年的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中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但王耀武卻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戰役期間,王耀武所在的32旅被紅軍圍困在宜黃縣城,當時,紅軍高歌猛進,所以32旅旅長柏天民產生了棄城而逃的想法。
可就在他準備下達軍令前,王耀武卻果斷站了出來,竭力反對撤退一事,他認為紅軍擅長打游擊戰,但攻堅戰卻打得不好,所以一再堅持死守宜黃。
所以,在柏天民采納王耀武的建議后,32旅固守宜黃24天,我軍最后只能選擇放棄。
當然,這一戰國軍同樣損失慘重,柏天民自己也身負重傷,蔣介石見32旅是少有的沒有棄城逃跑的軍隊,便前去慰問。
期間,柏天民向蔣介石提議,要求王耀武接替他的旅長職位,在得知王耀武的所作所為后,蔣介石當場就將王耀武提拔為補充一旅旅長,并從此將他視作親信,百般器重。
就這樣,王耀武在國軍內部站穩了腳跟,到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已是51師師長。
縱觀抗戰過程,王耀武擔得起“民族英雄”的稱號。
從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到蘭封會戰、萬家嶺戰役,再到第一次長沙會戰,王耀武一直率軍與日寇血戰,殲滅了不少敵軍,為全國抗日戰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而他在軍中的職位,也由師長升任為七十四軍軍長。
不過真正讓王耀武一戰成名的,當屬1941年的上高會戰。
當年3月中旬,日軍將江西上高縣團團圍住,妄圖圍殲國民黨大部隊,期間,王耀武靈活指揮。
先后拿下了雞公嶺戰斗和白茅山戰斗的勝利,共殲敵3000余人。
見國軍勢如破竹,日軍氣急敗壞之下,竟然動用了國際上公然禁止的毒氣彈,想要以此延緩七十四軍的攻勢。
不過,面對毒氣威脅,王耀武卻沒有停軍的意思,在他的帶頭沖鋒下,七十四軍繼續向前挺進,很多士兵即便被毒氣所傷也毫無退縮之意。
就這樣,眾志成城之下,日軍最終不敵,3月底上高戰役以國軍勝利告終。
這一持續25天的鏖戰,七十四軍累計殲敵1.5萬余人,這一戰也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何應欽也稱這是“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可見,在抗日戰場上,王耀武已經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因此1945年蔣介石便派他主政山東,然而,解放戰爭開始后,王耀武卻不復當年的英勇。
原來,王耀武心里一直都對蔣介石發動的全面內戰相當不屑,他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
所以徹底失去了往日里不畏犧牲也要拿下勝利的決心,恰恰相反,他多次跟手下強調,打仗歸打仗,千萬不要玩命。
抱著這樣的心態,王耀武自然在解放戰爭中沒什么成就。
當然,他屢戰屢敗的原因,與粟裕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此時,粟裕已經由率軍突圍的年輕人,成長為解放軍中的名將。
在和王耀武較量的幾年中,粟裕多次運用變幻莫測的戰術,將王耀武打得丟盔卸甲。
1947年初的萊蕪戰役中,粟裕假意放棄臨沂,吸引國軍深入,果然,王耀武手下的李先洲貪功冒進,進入了粟裕設下的包圍圈。
一時間,解放軍從四面八方一涌而出,李先洲孤軍深入,沒有任何支援,自然落得個一敗涂地,5.6萬人的大軍竟然在三天內慘遭全殲。
這一戰后,王耀武氣憤地說道,“別說是5.6萬人,就是5.6萬頭豬,三天三夜也抓不完”。
當然,經此一役王耀武對粟裕更加忌憚,他放棄了大片土地,一直撤到了濟南城內,想要避開粟裕的鋒芒。
然而,粟裕還是棋高一著。
1947年5月,粟裕再次后撤誘敵,張靈甫率領的國軍王牌部隊整編74師隨即展開追擊,并抵達孟良崮一帶。
見狀,粟裕下達命令,要全殲74師,將王耀武的部隊徹底打散。
聽聞此事,王耀武心急如焚,他立即派兵,從各個方向向孟良崮增援。
但是,解放軍素來以圍點打援著稱,在孟良崮周邊,粟裕早已安排了大量精銳部隊,他們以逸待勞,只等國軍援軍的到來。
因此,雖然國民黨中有黃百韜這樣奮力支援的將領,但還是無濟于事,孟良崮外水泄不通,沒有一支國軍隊伍順利進入。
在包圍下,整編74師最終全部覆滅,師長張靈甫也被擊斃。
接到張靈甫的死訊后,王耀武終于無力支撐,他火速飛往南京,想要請求蔣介石放棄濟南。
然而,等待著他的卻是宋美齡親手下廚完成的一桌盛宴,席間,蔣介石還一再夸贊王耀武的守城之功。
見狀,王耀武明白后撤已經沒有可能了,吃完這頓“鴻門宴”后,他急忙將家人送往海外,并且囑咐道,“千萬不要去臺灣”。
戰爭的走勢果然如王耀武所料,濟南城外雙方血戰八天八夜,但解放軍再也不是那支打不了攻堅戰的軍隊。
不久后濟南失守,王耀武令手下將領四散逃生,而他自己也換上粗布衣服,喬裝打扮成農民打算出城。
不過,王耀武還是棋差一招,他在農村借用廁所時,使用了潔白的廁紙,與農民的生活習慣格格不入。
因此引發了警惕,經過群眾舉報,他最終落到了解放軍的手上。
王耀武被俘后,我軍曾搜查了他的住所,沒想到,大名鼎鼎的國民黨高層,家中竟一貧如洗,只有一臺小型拖拉機。
原來,自解放戰爭開始后,王耀武便無心戀戰,只想著等戰爭結束盡快回鄉務農。
這也解釋了為何王耀武在抗日戰爭中勇猛無匹,在解放戰爭中卻畏畏縮縮。
事實上,他根本就不想摻和進這一戰,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返鄉的一天還未到來,自己便成了解放軍的階下囚。
好在,王耀武見到解放區人民的生活狀態后,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蔣介石發動內戰,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獨裁的一己私欲,是置國家與民族于不顧的瘋狂行徑。
所以,他很快便棄暗投明,還曾向國軍將領發去勸降書,使得蔣介石氣急敗壞,甚至摔毀了身旁的收音機。
新中國成立后,王耀武又被轉移到功德林監獄改造,期間,他見到了杜聿明、廖耀湘等曾經的同僚,并且一起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之后,毛主席也托人轉告王耀武“你功是功,過是過。你的抗日功勞我們共產黨人是會永遠記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你很快就會回到人民中間的。”
在毛主席的鼓勵下,王耀武表現良好,終于在1959年順利獲得了第一批特赦資格。
出獄當天,功德林管理所的工作人員詢問起王耀武最想見誰,王耀武沒有說出親人的名字,反倒第一時間提起了粟裕。
于是便出現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一幕,粟裕也很快便接見了出獄不久的王耀武。
兩人把酒言歡,談到了當年針尖對麥芒的戰斗生涯,當然,三杯兩盞下肚,兩人相視一笑、握手言和,當年的種種恩怨也一筆勾銷。
后來,王耀武在黨中央的安排下,進入政協擔任文史專員一職,1965年又被提拔為政協委員,從此以后,王耀武便一直堅守崗位,為人民服務。
當然,在業余時間,王耀武也愛回憶當年的戎馬生涯,每當提及與解放軍的對抗,他都忍不住夸贊粟裕的指揮之才。
與此同時,粟裕對王耀武也是推崇備至,他坦言,國軍內兩個人最能打,一個是杜聿明,另一個便是王耀武。
粟裕和王耀武,兩個曾經你死我活、針鋒相對的名將,晚年間竟惺惺相惜,也難怪他們的故事至今仍是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