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菊花兒,我們便會想到陶淵明的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想到菊花兒那不畏秋風,傲霜怒放的特點和“花之隱逸者也”的精神境界。在《紅樓夢》中大觀園對詩就有憶菊、訪菊、種菊等十二首,可見菊花兒的意蘊之深。
菊花兒,早已經不是它本身那么簡單,它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精神象征。數千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為它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跨越千年的歷史時光去感受一下那花中隱士的獨特魅力吧。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菊花兒早在《詩經》之中就有過記載,但真正賦予它精神生命的還是屈原《離騷》中的這句話。把這句話翻譯過啦就是“早上飲用木蘭花上滴下的露水,晚上咀嚼菊花兒落下的花瓣” 。《離騷》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先河,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君子的志行,這句詩中的“秋菊”就是這樣,被屈原用來比喻自己的高尚品質。
但在《離騷》中的菊花兒在香草中只能算是一個小角色,《離騷》也并不是一首詠物詩。真正把菊花兒的精神挖掘并發揚光大的還是晉朝的陶淵明。
最初菊花兒是因為其食用作用而受到廣泛的關注,如在漢朝時菊花兒就被入藥、被釀酒、被入菜。但直到了晉朝陶淵明才真正賦予了它精神境界。
在《歸去來兮》中,陶淵明就這樣形容自己辭官后生活的環境: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與前人不同,陶淵明不僅看到了菊花兒的藥用價值,還看到了菊花兒的精神價值。菊花兒不懼秋風,在萬物凋零之時綻放,不與那些大紅大紫爭奇斗艷,這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陶淵明所追尋的。他當初放棄仕途,選擇做一個隱士,不為那五斗米而折腰,不就像那桀驁不馴的菊花兒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才是真正適合陶淵明的。在《飲酒.其七》中,他開篇寫到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這不就是效仿當初屈原之法嗎?把菊花兒的花瓣泡入酒中喝下,就可以讓自己忘卻了官場的勾心斗角、塵世的喧囂。
陶淵明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贊美菊花兒的人,稱他為“花中隱士”一點兒也不為過。
可以說從陶淵明開始,菊花兒的精神第一次被世人真正的欣賞。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愛菊愛到什么程度?菊花兒環繞他的房子,就如當初的陶淵明一樣,他流連忘返于籬邊,直到夕陽西下。
他為何如此喜愛菊花兒呢?只因“此花開盡更無花”。一旦菊花凋零,就再無花可欣賞,這其中蘊含了作者對菊花兒的贊美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希望有像菊花兒一樣的品質。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秋天,是一個肅殺的季節。那一年的長安城中,一位落榜的書生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他就是黃巢。
在他眼中,菊花兒在百花凋零之后盛開,極具反叛精神。菊花兒的香氣也不是清幽的香,而是濃烈的香。濃烈到什么程度?把整個長安城都穿透了。滿城的菊花兒就像為長安城披上了一件黃金鎧甲。作者的進取心就在這里展露無遺,他也要像菊花兒一樣震動整個長安。
后來,黃巢起義爆發,極大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
瑟瑟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如果說前人都是在贊美菊花兒不懼秋風,在秋日盛開的高尚品質,那黃巢則是反其
意而用之,為菊花兒在秋日盛開而鳴不平!
菊花兒在嚴寒中開放,蕊寒香冷,難以吸引蜂蝶前來。而桃花又憑什么可以招蜂引蝶,惹那么多人喜愛?為何同為花兒而有如此差別?這是不公平的。
因此詩人想要打破這個不公平,如果自己是掌管春天的青帝,就要讓它和桃花一起盛開。
聯想到當時社會的不公平,底層人民飽受壓迫,這也反映了作者對于不公平的不滿和想要改變這個世界的決心。所以黃巢起義是必然的!
到了宋代,菊花兒更受人們的青睞。它不僅僅有凌風傲霜的精神,還是民族氣節的化身。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平日里被周敦頤成為“花之君子”的荷花在秋風下也已經枯萎,而菊花兒依然挺直著枝干傲世著寒霜。
荷花與菊花兒對比,荷花本來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之君子,而在這里成為了一個陪襯。通過荷花來更進一步的襯托出了菊花兒的凌風傲霜的傲骨。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方中。
這首詩前兩句與前人之觀點大致相同,菊花不與百花一同開放,志趣高雅。
而后兩句則是全詩的中心所在。作者之所以喜愛菊花兒,正是因為它寧愿在枝頭枯萎也不愿被北風吹落。這種寧死不屈的高尚情操不就是作者的寫照嗎?
南宋滅亡之后,鄭思肖不向元朝屈服,不接受元朝的高官厚祿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思肖(宋朝皇帝趙姓的繁體字為趙),來緬懷故國。
這首詩結合了作者的經歷,就可以明白這是作者對自己節操的贊美和堅守。那句“寧可枝頭抱香死”,“香”,不僅僅是菊花兒的香,更是不屈的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