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喜歡酸性體質!癌癥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導致體質酸化引起的!”
“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也都是由于吃多了酸性食物導致體質酸化引起的。”
“身體呈弱堿性才是健康的,趕快多吃菜,少吃肉,把體質改造成堿性吧!”……
網上有很多“教你如何改變酸性體質”的法子,還有很多藥店也會向大家推薦一些改善酸性體質的保健品,雖然聽不懂但是感覺老厲害了。我們的身體真的有酸堿之分嗎?酸性體質真是萬病之源嗎?今天就來一一為大家揭開真相!以免大家再被忽悠!
一、酸堿體質真的存在嗎?
真相:我們的身體確實存在酸堿性,根本沒酸性體質這回事兒!
我們身體的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PH值,可以說有“酸堿性”,但是「酸性體質」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體液的pH值精確保持在7.35~7.45之間,為弱堿性。雖然新陳代謝會不斷攝入、產生pH不在這個范圍的產物,但我們的身體也不會閑著!它有一套神奇的平衡系統,來保障酸堿平衡的狀態。
比如肺和腎,本身就可以通過呼吸和尿液排出一大部分酸,根本不給一些有害酸興風作浪的機會,身體神奇的平衡系統就會對付剩下的那一小部分酸,直接KO掉(中和掉)。即使過程中偶爾有些小小波動,但始終會徘徊在7.35~7.45之間。
二、PH<7.35就是酸性體質?
真相:“酸性體質”表示躺著也中槍,PH值<7.35你應該去醫院!
當ph低于7.35的時候就已經是酸中毒的表現。酸中毒早期常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進一步發展可表現為嗜睡、煩躁不安、精神不振,以致昏迷死亡。
普通的疾病并不會改變酸堿度,只有在酸堿平衡系統遭到破壞以后,酸堿失衡才會出現,比如肺和腎出現了問題,大量的酸性物質無法正常排出,那就會出現酸中毒。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吃了太多酸性藥物或是堿性藥物,就有可能造成酸、堿中毒,因為這些對于身體來說已經不是正常的酸堿攝入,身體的平衡系統應付不來了。
所以說,只有這些嚴重疾病才會造成身體“變酸“,根本不是什么酸性體質、”亞健康“狀態!
三、弱堿性的身體就是好身體?
真相:不要神化“弱堿性”,并非偏堿性都好!
人體有很多種體液,如血液、胃液、唾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它們各有各的酸堿度。像胃液很明顯就是強酸性的,所以說“弱堿性的身體就是好的”這種理論,根本就是錯的。
體液
PH值
酸堿性
胃液
2.0~3.0
酸性
尿液
4.5~8.0
酸性
皮膚
4.0~7.0
酸性
血液
7.35~7.45
弱堿性
胰液
8.0~8.4
堿性
唾液
6.6~7.1
中性
四、食物也有酸堿之分嗎?
真相:酸還是堿,得看食物燒成的灰
食物的確可以被分為“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不過營養學用來中決定食物酸堿性的并不是食物的口味,也不是食物的PH值,而是食物的灰分,也就是說一個食物是酸性還是堿性,我們得看它燒成灰后留下的物質。
“酸性食物”指的是食物經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成分中主要含有磷、硫、氯等元素,這些元素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而“堿性食物”是食物經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成分中主要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這些元素溶于水后生成堿性溶液。
所以說,食物就是食物,不是“毒物”。只要它能吃,就絕對不是強酸、強堿,也絕對不是人體自帶的緩沖調節系統的對手。
常見酸性、堿性、中性食物
酸性食物
禽肉類、魚蝦類、蛋類、谷類以及堅果中的花生、核桃、榛子等。
堿性食物
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奶類以及堅果中的杏仁、栗子等。
中性食物
烹調油、黃油、淀粉和食糖等。
五、多吃堿性食物就能對抗一切疾病?
真相:不靠譜!
●靠吃來調節人體的酸堿性,靠不靠譜?
不同的食物有著自己的酸堿度,有的偏酸性,有的偏堿性。例如新鮮檸檬汁的pH值約為2.5,香蕉的pH值約在8.0左右。但是這種區分并沒啥用,因為所有吃進胃里的食物,只要和胃酸一混合,都會變成“酸性”。接著和膽汁、胰液等堿性消化液接觸,又會變成“堿性”。但是這只是這團食糜的酸堿性,對身體的pH沒有什么影響。您想要是食物能影響身體的酸堿度,那我們喝點檸檬汁豈不是就要進醫院了?靠盯著酸堿食物去改變身體酸堿性,是極不靠譜的!
●堿性食物真的能抗癌防癌嗎?堿性水有效嗎?
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份醫學研究報告可以證明身體的酸堿度和癌癥有關。如果癌癥真這么簡單就能預防和治愈,早就震驚世界了。
不要說堿性食物和水了,即使你天天吃堿,例如小蘇打(碳酸氫鈉),也不會改變身體的酸堿度,只會中和胃酸,還會增加腎臟的排堿功能的負擔。
小提醒
當ph低于7.35的時候就已經是酸中毒的表現。酸中毒早期常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進一步發展可表現為嗜睡、煩躁不安、精神不振,以致昏迷死亡。
孫文廣大夫是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東院臨床營養科執行主任,醫學博士、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孫大夫尤其擅長糖尿病、肥胖、慢性腎功不全、營養缺乏等疾病的飲食治療與預防,有相關問題的朋友可以咨詢孫大夫哦(
看看其他患者的問答)
點擊這里問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