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四肢距離心臟最遠,局部血流相對緩慢,加上活動減少,往往感到四肢,特別是手指腳趾的發冷。這時就應該警惕,很可能是某種血管疾病的先兆,應當盡早到大醫院的血管外科專科及時就診。
其實,很多動脈血管疾病,都可以引起寒冷環境下的手腳發冷,譬如動脈硬化閉塞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糖尿病等。這些疾病早期都可以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感,以及走路時小腿酸脹、乏力,隨后出現間歇性跛行、肢體溫度降低、甚至肢體夜間靜息疼痛,嚴重影響睡眠等。在這些疾病中,最為常見的是動脈硬化閉塞。
什么是動脈硬化閉塞?
醫學上把動脈硬化所導致的全身血管的阻塞性疾病統稱為動脈硬化閉塞(ASO),動脈硬化可以遍及全身各個部位。多數人都知道“中風”、“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也知道這些病的嚴重后果,但很少有人知道“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實際上,這些病的原因都相同,即動脈硬化,只不過表現的部位不同而已。下肢的動脈硬化只是其中的一種,腿上的動脈血管一旦發生粥樣硬化,引起相關癥狀,就稱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
動脈硬化是牽涉到全身各處血管的一種病,如果腦部動脈硬化較重,就可能產生“中風”;心臟冠狀動脈的病變重一些,就可能出現“心梗”;而下肢動脈病變重些,就可能表現為“下肢動脈閉塞”。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有哪些典型癥狀?
動脈硬化的后果就是可以造成動脈血管的阻塞,導致組織和器官供血不足,并表現出一系列不同臟器供血不足的特殊癥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早期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感,以及走路時小腿酸脹、乏力。如病人出現雙腿不靈便,走走歇歇的情況,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典型癥狀之一。
這是因為,當病人下肢動脈狹窄或阻塞時,會使腿部得不到足夠的氧和其他營養物質,進而出現酸脹、乏力甚至疼痛,使得病人只能站立不動,讓腿部暫時“停工”,等血流逐漸將養分補足以后,雙腿才好繼續行走。
需要指出的是,間歇性跛行僅僅是初期的臨床表現,繼續發展就會出現另一種典型癥狀,醫學上稱為“靜息痛”。顧名思義,開始是動的時候腿痛,現在是靜的時候也痛。這種疼痛由肢體缺血引起,非常劇烈。患者白天痛得茶飯不思,夜里更加嚴重,常常是輾轉反側,徹夜不眠,只好屈膝撫足。
時間一長,病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摧殘,甚至會產生一死了之的念頭。病變再向下發展可出現組織壞死,從足趾出現潰瘍,逐漸向上出現皮膚和組織發黑、皺縮、壞死甚至脫落,并可延伸到整條肢體,最終導致截肢的嚴重后果。
如何才能在早期就確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就因為早期缺血的癥狀不夠典型,病人一定不要自我診斷,自我治療,這樣一方面會延誤病情,另外濫用藥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病人應該到有血管外科專科的醫院通過科學的檢查手段確診。如無創的下肢血流分析儀、下肢動脈彩超、以及CT血管成像(CT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這些檢查有助于判斷是否存在肢體動脈狹窄與閉塞。
在有必要的情況下,醫生會建議病人進行動脈造影檢查,目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的“金標準”就是動脈造影。首先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取一穿刺針眼,然后送入特殊的導管、導絲,向血管內注入在放射線下顯影的造影劑,利用影像設備顯示血管及其分支,準確的顯示血管內病變的位置、程度和血流動態的變化,阻塞遠端流出道的狀態,這就是動脈造影,是常用的血管檢查方法。動脈造影的結果對進一步治療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為什么寒冷加重病情?
周身各個部位的血管均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甚至可以發展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但是最容易發病的血管是向下肢供血的大血管,常見于腹主動脈下端及下肢的大、中型動脈分叉處。
人體的動脈血管十分敏感,尤其是對溫度的反應。溫度升高時擴張,下降時收縮。動脈狹窄的病人,溫度的波動影響尤其明顯,溫度下降后血管收縮,本來就狹窄的血管腔更窄了,血液更加減少,并且血管經常的收縮、痙攣可以使血管壁的結構發生斷裂、血管表面破裂從而加重動脈血管本身的病變,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患有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病人在夏天或者比較舒適的季節進行手術,相比于在寒冷的冬季手術治療,成功率將大大增加,而手術風險也會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