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方面需要突出,比如上學的時候,學習成績需要突出,工作以后,工作能力需要突出,與人交往時,交際能力也需要突出。有些卻是不需要突出的,比如腰椎間盤,可不需要突出啊,但很多人就是有腰椎間盤突出,這不該突出的卻突出了,怎么辦?聽聽國醫名師裴正學有何高招!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或腰椎間盤髓核突出癥,是腰部最常見的疾病,腰部在退變、急性外傷及積累性損傷等原因下,椎間盤發生變性,并突出或破裂,突出物壓迫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疼痛,以及神經功能損害的癥狀與體征。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占95%。髓核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節失穩、松動等小范圍的病理改變;纖維環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堅韌程度的降低。長期反復的外力造成輕微損害,加重了退變的程度;椎間盤在成年之后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復能力差。常見的誘發因素有增加腹壓、腰姿不正、突然負重、妊娠、受寒等。非手術療法可以治愈相當一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者,尤其是初次發作,癥狀較輕者效果較好。裴老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最為突出,“不通則痛”,故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總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為原則,急則治療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
中醫學中無“腰椎間盤突出癥”之名,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可歸入“腰痛”“腰腿痛”“痹癥”等范疇。其發病有內因、外因。內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役負重,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房事不節,以致腎之精氣虧虛,腰部筋脈失于濡養;外因多為居處潮濕,或勞作汗出當風,或衣著單薄著涼,或冒雨著涼,或暑夏貪涼,致使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入,或者舉重抬物,跌撲閃挫,導致腰部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內外二因相互影響,發生腰痛。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腰臍病源流》說:“腰痛,精氣虛而邪客病也。”《素問·刺腰痛論》載:“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醫學心悟》載:“腰痛拘急,牽引腿足。”《諸病源候論·腰腳疼痛候》載:“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于風冷,風冷與正氣交爭,故腰腳痛。”
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與外傷、感受風寒濕邪、勞損等因素有關。中醫稱“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則筋骨不健。長期勞累,體質虛弱,很容易引發腰椎間盤突出。
癥見:腰背腿痛如刺,痛有定處,輕則俯仰不便,重則因痛劇而不能轉側,痛處拒按。若病久者,病勢稍緩,經久不愈,可時發時止,遇勞或閃挫,病勢增劇,或面見黧黑,唇甲青紫,舌質淡紫或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或沉弦。若新病者,為急性跌仆閃挫所致,病勢劇烈,痛處如錐刺刀割,或腰痛微熱,輕則彎腰跛行,重則行動不能,面部苦痛皺眉,舌淡紫或無變化,脈弦、緊或沉澀。
治則:活血化瘀。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味。
桃仁10g,紅花6g,生地黃12g,赤芍10g,川芎6g,當歸10g,秦艽10g,川牛膝15g,僵蠶10g,蜈蚣2條,側柏葉15g,木瓜10g,伸筋草15g,細辛5g(先煎1小時),馬錢子1個(油炸),雷公藤15g。該型患者若再輔以針刀松解和手法整骨,療效更佳。
按:身痛逐瘀湯為五逐瘀湯之一,為清代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中的方劑。由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組成。裴老認為:其功用為行氣活血,祛瘀通絡、通痹止痛,是為痹證而有瘀者而設的主要方劑。方中以川芎、當歸、桃仁、紅花、沒藥、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等活血化瘀之品為基礎用藥。當歸味甘、辛,性溫,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之功。《景岳全書·本草正》稱其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川芎味辛,性溫,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本草匯言》曰:當歸血中氣藥,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紅花味辛,性溫,功效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桃仁味苦、甘,性平,有小毒,功效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四藥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抗炎鎮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因此,能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血腫吸收和抑制神經根及其周圍水腫,從而改善神經根的缺血缺氧狀態,防止神經根粘連,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癥見:腰背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行動遲緩,遇寒濕則加重,得溫熱則緩解,雖靜臥休息則疼痛亦難緩解,甚則加重,其病史較長,且漸漸加重,舌苔白膩,脈沉遲。偏于寒者,痛處劇烈,筋脈拘急;偏于濕者,身重,肌膚不仁。寒濕郁久,可化濕熱,則見痛處覺熱,遇熱、遇濕則疼痛加重,活動后,或可減輕,小便赤短,舌紅苔膩,脈濡數,此為寒濕之證。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藥:復方川草烏合劑、四妙散加味。
川烏15g(先煎1小時),草烏15g(先煎1小時),細辛5g(先煎1小時),馬錢子1個(油炸),雷公藤15g,蒼術10g,黃柏10g,牛膝15g,薏苡仁30g,威靈仙15g,伸筋草15g,青風藤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白芍15g。該型患者若配合針刀、手法、拔罐等,效果同樣會更佳。
按:《傷寒論》論治風寒濕痹,太陽病最詳。太陽不解,遂成太陽少陰合病之勢。腰冷而痛,為寒濕侵,病不在腎之本臟,而在外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裴老自擬之復方川草烏合劑可謂是桂枝加附子湯的衍生,散風寒之力尤雄。加入四妙散不僅具有引經之作用,且可使一身之濕盡去。
癥見:腰背腿酸無力,疼痛綿綿,喜揉喜按,遇勞則重,休息減輕,反復發作。或有耳鳴耳聾,運動遲緩,足痿失用。若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紅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為腎陰不足;若伴畏寒肢冷,下肢尤甚,少腹拘急。面色白,舌淡而潤,脈沉弱,為偏腎陽虛。
治則:溫腎壯陽、養陰通絡。
方藥:桂附八味丸、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桂枝12g,附片6g,生地黃12g,山藥10g,山萸肉20g,丹皮10g,澤瀉10g,黃芪30g,當歸10g,秦艽10g,川牛膝15g,僵蠶10g,蜈蚣2條,側柏葉15g,木瓜10g,伸筋草15g。該型患者同樣可以配合針灸、手法、針刀等治療,對于縮短療程,提高療效也是大有裨益的。
按:“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善補陰者,陽中求陰。”裴老應用桂附八味丸陰陽雙補,黃芪桂枝五物湯又寓意氣血雙補之意。另外,裴老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反復強調患者臥硬板床,格外重視中醫針灸、手法、針刀等治療方法的應用,分經論治,辨證循經取穴。正如《素問·刺腰痛論》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出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便反映了分經論治、辨證循經取穴的治療特點。
裴老認為:中醫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眾多,辨證準確是取效的關鍵,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很多情況是幾種癥候夾雜,需要隨機應變的。如久病的患者可以加用蟲類藥物,以剔邪搜絡;年高者往往多兼有“腎虛”,臨床應當酌情加用補益肝腎的藥物。但均應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為原則,急則治療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對于椎間盤脫出、甚至游離于椎管者進行中醫藥或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應審時度勢,萬萬不可延誤病情。內科保守治療主要適用于初次發作,癥狀較輕者,即椎間盤膨出及一部分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可以達到治愈,而脫出或游離的患者手術能夠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