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設計遍布全球
法國、美國、日本、中國
都有他藝術的痕跡
他用光與影,征服了全世界
美國總統卡特稱他
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師”
1983年,他獲得建筑界的最高獎項
——普利茲克獎
貝聿銘讓世界見識了
華人的才華可以有多高
1989年 法國巴黎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讓貝聿銘贏得世界性聲譽的,正是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藝術寶庫盧浮宮。當得知被選中的是貝聿銘的金字塔方案時,整個法國都在瘋狂嘲諷。
按照貝聿銘的設計方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只是普通的幾何形態。采用玻璃材料,表面積小,既有藝術感還可以為地下設施提供良好的采光。
?改造巴黎盧浮宮設計圖紙
?貝聿銘為盧浮宮擴建設計的圖紙
他最終說服了法國人,1989年建成的玻璃金字塔,也以上佳的方式將盧浮宮帶入20世紀。
后來,時間證明它們的經典性,也映照了貝聿銘前瞻性的設計眼光。這座玻璃金字塔被譽為“盧浮宮院內飛來的寶石”。
1982年 中國香港
中銀大廈
在尖沙咀沿岸眺望對岸中環景色時,你一定會看到一幢外形像竹子,由幾組三角形組成,寓意“節節高升”的摩天大樓,它就是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由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設計,大廈揉合了中國傳統的建筑理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所建成。
它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
整個大廈的三角柱身在陽光下呈現不同的空間感,體現著貝聿銘“讓光線來作設計”的設計理念,大廈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最美的銀行之一。
1996年 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美秀美術館
貝聿銘在90年代以后,走向不同國度和文明,以博物館設計來尋求新的突破。美秀美術館就是其中之一。
美秀美術館位于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由貝聿銘聯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整個美術館都體現著,貝聿銘打破傳統的創新風格。
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云霧中的建筑,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
貝聿銘雖不通日語,但是和業主小山美秀可以用漢字交流,一次兩人提及古文名篇《桃花源記》,講到文字中描述的空間歷時體驗,一拍即合,遂有了后來長長的隧道吊橋和出人意料的入口。
2006年 中國蘇州
蘇州博物館新館
貝聿銘晚年“最大的挑戰”——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
古城蘇州,貝氏家族已經在此綿亙生息600多年。盡管,貝聿銘在蘇州生活的時間加起來也不過3個月,但他認定自己是蘇州人。他說:“我一直知道我從哪里來,設計蘇州博物館給我一次機會去了解我的老家”。
灰色的花崗巖取代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把該建筑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讓這座江南風格的博物館,融合在現代城市建筑之中。
最終,他為世人打造出一座恬淡的蘇州博物館,灰白色、帶有姑蘇輕軟氣質,它樸素卻很美,有世外桃源的空靈,又有人間煙火的溫度。
偌大一個博物館,東鄰太平天國忠王府,北依名勝極品拙政園,西南面對千年古城的小橋流水人家、粉墻黛瓦院落。其風韻,其神采,其姿色渾然一體。
現代流派的蘇州博物館,不僅是建筑設計的奇跡,也是一種人性關懷和民族親情的彰顯。
2008年 卡塔爾多哈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生前的最后一個作品,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于卡塔爾首都多哈海岸線之外的人工島上﹐占地4.5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蘭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
貝聿銘將博物館置于濱海大道延伸出來的人工島上,整個建筑富有濃郁的伊斯蘭韻味,卻仍舊忠實于幾何圖形所能帶來的無限可能性。
再看建筑的細部,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又為這座龐然大物增添幾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氣。
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墻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
貝聿銘游走在中美之間,東方和西方之間,成為尋根者,也成了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化跨越者。貝聿銘堅信建筑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化招取寵,建筑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
設計風格
身為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建筑物四十余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筑的傳統,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
01
光線特點
光是建筑的色彩,“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
02
玻璃鋼材
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符合貝氏對陽光的追求,并且能使設計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現,加上光線和人的運動,整個空間被賦予了活力。
03
巧用混凝
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挖掘它的受力特征與視覺表現力,在建筑設計中將結構與裝飾融為一體,忠實于材料的質感表現力,從而將對混凝土的應用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04
幾何構造
貝聿銘在繼承現代主義建筑師的基礎上豐富了幾何構成,從而為流于僵化的現代主義建筑開拓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