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這樣的評分內幕,讓人絕望......》(點擊文章查看)引起挺大反響,留言區(qū)紛紛訴苦,公眾號后臺、濕兄微信也收到了很多反饋。
很多小伙伴私信問濕兄是哪個院校,因為只是從大家反饋得知,并未獲得證實,濕兄也不敢妄自評論。
但從大家整體反饋的情況,以及往年的情況來看,部分專業(yè)確實存在一定壓低分的可能。
自己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到頭來收到這樣的一個結果,不免氣餒,濕兄也能理解。
但大家也可以站在學校的立場想下,以昨天文章那位小伙伴考的專業(yè)為例,120多個人考,只招4個,可想而知競爭有多大。
要想在這么激烈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首先不說自己能力要過硬,導師要從中挑選自己滿意的學生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學校還有推免、保送的情況。
濕兄又想了下,其實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壓低分,可能也有如下的原因:
-1-
讓一部分二戰(zhàn)、三戰(zhàn)甚至四戰(zhàn)的同學更多些機會,因為每年都有不少這樣的情況,你說自己付出了很多,這些同學比你付出的不會少。這從每年二戰(zhàn)錄取率相對較高,或許就可以說明。
相反,一戰(zhàn)不成功,如果你目標堅定,不氣餒,接著再考,也足以向導師表明你的決心,二戰(zhàn)的時候,導師對你更加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有些導師除了將專業(yè)能力作為一個評選標準,也會將這個因素納入標準之中,所謂“留下來的都是真愛”,這個不也常是我們說的嗎?
-2-
除此之外,每年查到分數后,都會有一部分預估良好但實際相差較大的同學,心里會出現一定的落差,如果平時自己各方面都表現不錯,自己對自己也比較自信,那這個落差就會比較大。
濕兄根據這幾年的觀察來看,首先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如果專業(yè)特別牛逼,那么在本科的時候就已經很牛逼,已經能賺錢,就業(yè)不是問題,就很少會考慮考研。要么畢業(yè)就已經有比較好的工作,要么就出國留學了。
留下的考研人群中,包括濕兄自己在內,其實整體而言專業(yè)都一般,學校背景也一般,是希望借助考研進一步來提升下自己的學歷和專業(yè),專業(yè)底子并不硬。
雖說可能在受過一些培訓班的輔導之后,專業(yè)獲得了一定提升,但在短時間內,也僅局限在一些應試的方法和形式層面,對專業(yè)的理解并不深入,考試就容易流于表面,如果需要一些變通的地方,就不知道怎么作答。
倘若過程中還存在套題重復、答題模式化明顯,導師們多年經驗,一經發(fā)現,盡管自己畫的中規(guī)中矩,也有可能打低分。
-3-
每年也并不排除自己審題有誤、或者對題目理解不夠,而導致偏題的情況。當局者迷,自己可能答得挺順利,但其實已經中了命題老師的“圈套”而不知。
當然,每年那么多人考,低分的原因可能還有很多濕兄也不知道,但濕兄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自己有決心,要考上自己心儀的院校,不至于是一件讓人“絕望”的事情。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這個社會總會有方方面面讓人不滿的地方,但若總盯著那些不滿的地方,自己只會越活越沒信心。
退一步來說,就算有所謂的“潛規(guī)則”和“黑幕”,導師品行也不正,那這樣的研,不讀或許還是你的幸運!
濕兄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考研這件事,看成一個“終點”,而失去了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