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師講股權設計時,都拿阿里18羅漢、騰訊五虎將等來說事,可你知道騰訊創業初期的股權是怎么分配的嗎?
其實騰訊2004年在香港上市時,他們的招股書里有披露哦。
可是收智商稅的高手大師們,他們會花這么多力氣去研究幾百頁的招股書么?編故事幾分鐘就搞定了,別人也不知道真假。
而我們經常要花3-5天收集資料寫一篇文章,自己沒有收益,倒是被大師們拿去收智商稅了,所以現在把部分內容放在收費里了。
1998年11月,27歲的馬化騰和張志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4人一起創辦騰訊公司。
1999年2月,騰訊的OICQ上線;而在一個月之后的1999年3月,阿里平臺上線。
1999年11月,QQ注冊用戶數達到100萬;而在一個月前的1999年10月,阿里巴巴剛獲得高盛等500萬美元的融資。
現在回看,騰訊和阿里巴巴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并非偶然,他們創始人的意識還是很超前的。
馬云創業沒多久到處去宣傳拿融資了,而馬化騰1999年11月就在英屬處女群島注冊公司了,這是為了去境外上市準備的吧?離創辦騰訊只有一年而已哦。
2000年1月,阿里巴巴獲得軟銀的融資。
幾乎在同樣時間,騰訊獲得IDG和電訊盈科的融資,當時騰訊的估值是550萬美元。
為什么是550萬美元的估值?馬化騰說:
未來一年購買服務器+發工資預計需要1000萬元,現在缺220萬美元,而我們不愿意失去公司控制權,所以只能出讓40%的股權,就是這樣倒算出來的估值…
這樣的算法,和現在的各種套路相比是不是很可愛?當時的投資人竟然也接受了,是不是很純樸呢:)
而馬化騰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有很強的意識,不能失去公司的控制權哦。
這次融資之后,2000年3月共有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林建煌、劉曉松7位成為了股東,他們7人間的股權比例大約是:3.8:2.7:1:0.8:0.8:0.5:0.4。
林建煌、劉曉松兩位是因為幫騰訊獲得第一輪融資而成為股東,兩位融資中介拿到的股份加起來比五虎將中的許晨曄或陳一丹還多一些。
蔡崇信拿到的股份也僅次于馬云而已,超過其他的創始人,不過蔡崇信加盟了阿里巴巴,而騰訊的兩位融資中介并沒有加盟,這么高的比例,是因為當年的融資很不容易么?
2000年8月,張志東向5位合伙人轉讓了部分股份,馬化騰、張志東、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五位創始人之間的持股比例是:4.7:2.1:1.2:1:1,這就是他們5人之間真正的持股比例。
另外那 5個合伙人的持股加起來比曾李青少一點。
阿里巴巴早期的18羅漢持股比例是多少?不知道,我們也研究過阿里的招股書,但沒有發現相關信息。
你的公司可以學習這樣的股權分配嗎?
其實股權分配并沒有什么絕對的標準。
因為有的公司是按創始人為公司投入多少錢來計算的,而他們各人投了多少錢我們并不知道。
有的公司是按為公司作出的貢獻來計算的(很多外人就只從這方面來判斷)。
還有公司合伙人從公司拿了高額的報酬,而有合伙人沒從公司拿報酬相當于把錢都投入公司了,哪些人拿了報酬哪些人沒拿,我們外人也是不知道的。
相關的影響因素很多,并不是我們外人看到的只有簡單的股權比例。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2001年阿里巴巴收縮海外業務。
2001年2月,騰飛QQ的用戶數達到5000萬了。
2001年6月,騰訊獲得南非MIH的融資,相隔一年騰訊的投前估值就漲到6300萬美元了,還是在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時候哦。
當時南非MIH希望成為第一大股東,但是馬化騰他們表示絕不能放棄公司控制權,談判的結果是:
電訊盈科把20%的持股全都賣給MIH,投資110萬美元一年賺了11倍,這收益夠高的吧?
另一家投資人IDG也是持股20%,賣掉12.8%,保留7.2%的股份。
融資的同時有部分創始人套現,套現的總量超過張志東個人持股的總數量。
這次融資完成后,南非MIH的持股和馬化騰等創始團隊的持股比例接近,都是約46%多,而且南非MIH的持股略多?另有IDG持股7.2%。
2003年8月,騰訊回購IDG所持的全部股份和MIH的少量股份,創始團隊和MIH的持股比例變成真正的5:5,就是很多大師說的最差股權結構哦。
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上市, 上市時的股權結構如下圖:
公眾股25%,創始人+管理團隊和MIH都是持股37.5%。
其中馬化騰持股14.43%,張志東6.43%。
馬化騰擔任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CEO。
張志東擔任執行董事、首席技術官。
曾李青任首席營運官,許晨曄任首席信息官,陳一丹任首席行政官。
騰訊從成立到上市一共只進行了2輪融資,涉及3家投資人。
從2001年獲得MIH的融資之后,在多年里創始團隊和MIH持股比例都是5:5,多年都采用了大師們說的最差股權結構,騰訊不僅沒把公司做死,還做成了3萬多億公司。
不只是騰訊了,采用5:5股權結構的還有很多知名公司,比如:
2019年11月7日,豐田與比亞迪宣布成立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
2019年10月31日,克萊斯勒和雪鐵龍宣布合并,雙方各持股50%。
2019年3月28日,吉利汽車和“戴姆勒”宣布成立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
2018年7月10日,長城汽車與寶馬汽車簽約組建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
2017年5月,順豐宣布與UPS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
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們的成功已經眾所周知,可是他們都用了大師們說的最差股權結構,難道他們都是傻子嗎? 還是誰是傻子呢?
股權設計如果只是做1到9這種幼兒園級的數字題,5歲小朋友就可以做了,還用什么大師呢?
股權分配并不是小孩子過家家,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
比如A想要51%,B也想要51%,誰是那個持股49%的人呢?
兩個都想要51%,難道總股權比例變成102%么?
再說了,就算讓你持股51%吧,股權道之前介紹過持股51%的股東中圈套的案例哦。
真正的股權結構都是權衡各種利弊之后的選擇,并不是理想化的畫餅畫出來的。
而且靠股權解決控制權問題只是很初級的做法,你可以不用初級做法哦,股權道也介紹過持股1%也能控制公司的設計。
騰訊長期采用5:5的股權結構,怎么沒像大師們說的變成僵局呢?
因為騰訊的創始團隊和MIH有協議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