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鄉村旅游該走向何方
北京城三面環山,山區面積占62%。京郊山清水秀,鄉村民風純樸。
每到節假日,北京連同周邊的天津、河北等地許多市民,會像開閘的渠水涌向北京郊區。
2008年,北京13個區縣50多個鄉鎮的344個村近2萬農戶開展鄉村旅游接待,一年接待游客27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19億元。
于是坊間流傳這樣一句話:京郊農民多富翁,富翁多在民俗村。
但經過20年的發展,從數量擴張、粗放經營,到如今進入規范發展、品質提升的關鍵時期,京郊鄉村旅游如何升級?農民利益怎么保障?可持續發展能否實現?則關乎這項利農利民的產業能否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從人均消費1元做起
京郊鄉村旅游始于何時?各個區縣各有說法。
延慶龍慶峽舉辦第一屆冰燈節時,景區的餐飲住宿接待能力跟不上,緊挨著景區的古城村一些農戶,應當地政府的要求騰出一部分民房接待游客。這一年是1987年。
1988年,大興舉辦第一屆西瓜節,村民中就開始出現了家庭食宿接待。這也被認為是北京鄉村旅游和觀光農業的開端。
懷柔區官地村婦女單淑芝是京郊較早從事民俗旅游的。1993年,她依托剛剛開放的神堂峪景區辦起了家庭接待。2003年北京市為市級民俗戶掛牌,懷柔區民俗戶第00001號頒給了單淑芝。
1998年7月,昌平區麻峪房子民俗度假村也舉行了開村儀式。
“開始條件挺簡陋,喝玉米糊,睡木板床,吃飯、住宿都是一塊錢?!逼焦鹊窀C村最早開始搞民俗接待的何金義回憶說。
盡管消費不高,但很快,一些先富起來的民俗戶和民俗村成了京郊農村的致富榜樣。
單淑芝開業半年后,進賬2000元;麻峪房子民俗村開村僅三個月,收入突破萬元的就有三四戶,收入最少的也在2000元以上,全村戶均達到5000元至8000元。
世世代代阻礙山區農民致富的“窮山惡水”,一下子成了能夠帶來財富的“青山綠水”。
麻峪房子村的奇跡,在京郊各區縣一再上演。而且越是窮村,似乎越受眷顧。
延慶縣岔道村,名聲在外的窮村,靠發展民俗旅游躍入京郊百富村。
平谷區數一數二的窮村玻璃臺村,2006年貸款1200萬元,蓋起了兩層樓的新民居,大力發展民俗接待。到今年3月份,不到三年時間,貸款還剩260萬元。
發展鄉村旅游給農民、給農村還帶來了什么?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采訪時記者發現,很多民俗村,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基本都能達標。
在榜樣的帶動下,京郊民俗戶、民俗村紛紛上馬,鄉村旅游的規模繼續擴大。
鄉村游不能丟了農民味兒
截至2004年底,統計在冊的市級民俗村已經發展到133個。
數量急劇擴張的同時,問題也隨之出現。2000年前后,鄉村旅游早期階段積累的問題集中暴露出來。
有院子有鋪炕就能辦民俗接待,門檻太低。接待設施簡陋,沒有服務標準,經營隨意性大。
“一塊抹布擦完桌子擦盤子;吃剩下的飯菜舍不得倒,下頓接著上;餐桌上的餐巾紙和茅廁里的衛生紙是一樣的。”個別民俗戶的服務招致游客投訴,曾經的農民特色,都成了落后的代名詞。
一些頭腦靈活的民俗戶,在迎合城里人的需要上動起了腦筋。結果土不土洋不洋,又陷入另一個誤區:傳統的木制門窗換成了鋁合金;漫地青磚都改為地板磚;紙糊的頂棚吊上石膏板;紅磚外墻貼滿锃亮的瓷磚。到了晚上,DVD機加激光燈組成的簡陋迪廳更成了民俗村的一景。
一個大學生村官告訴記者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次我們請城里的設計公司為村里做了一幅壁畫,覺得挺前衛的,便請一個外國朋友來參觀。誰知他看過卻愣住了,半天才說,像這種涂鴉作品,在我們國家只有臟亂差的地方才有。”
民俗戶越來越多,服務內容卻千篇一律。端上桌的都是攤雞蛋、貼餅子、小雞燉蘑菇。因為缺乏特色, 一些匆忙開業的民俗村只好“關門”。2003年,延慶縣推出的10個民俗村,如今仍在經營的屈指可數。
鄉村旅游發展之處,“農民當老板”的口號異常響亮??墒请S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很多經營者丟了“農民”,只當“老板”了。
“以前他們家只有一個小院兒,來了都是主人上菜,一聊聊半天,挺有人情味兒。現在他們家的規模擴大了,主人見不著了,雇的那些外地服務員,當地的事兒一問三不知,人情味淡了?!庇慰捅г埂?/p>
鄉村旅游過度開發,喧鬧的商業氛圍吞噬了寧靜的鄉野氣息。
“一進村農家院一個挨一個,太吵了。想找個地方清靜清靜都不容易。有的農家院吃飯就像趕集似的,一撥兒接一撥兒!”一向喜歡到鄉村旅游的王先生,如今已經不愿去那些成熟“過度”的民俗村了。
1998年,北京市第一次召開觀光農業工作會議,將鄉村旅游納入觀光農業范疇。
觀光農業意味著農業將不僅僅具有生產功能,還要具有服務功能。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鄉村旅游的發展引起政府的重視。
2003年,北京市頒布民俗戶、民俗村的市級標準,各區縣陸續成立民俗科等管理部門,鄉村旅游進入了政府規范階段。
條條大路通京郊
2006年,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于郊區的比例,達到52%,頭一次超過城區。一系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使鄉村旅游的硬件條件大為改觀。
要想富,先修路。近4年,市政府用于公路提級的總投資達107億元,綜合改造里程7700公里,占全市總里程的一半。改造后,從北京市區到各郊區縣中心行車不超過1小時。條條大路通京郊!
2008年6月21日,京平高速路正式開通運營,至此,北京所有郊區縣都有了高速公路?!斑^去辦桃花節,一說到交通就底氣不足?,F在我們不怕了,有了京平高速,從北京城區40分鐘就能到平谷。”平谷的同志頗多感慨。這一年,全市鄉村還實現了村村通公交。
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差的問題,北京市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工期由原計劃的四年縮短到兩年。到明年年底,全市3300個行政村的街坊路將得到硬化、綠化;安全飲水、生活污水將得到妥善處理;改廁、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也將完成。一批生態建設工程,同樣令京郊旅游環境得到改善。
以“防沙、保水、增綠、保障”為重點,北京市實施了一批生態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山區關停廢棄礦山生態治理、地表水源區生態綜合治理等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583平方公里,營造林443畝。建成郊野公園15處。目前,全市的林木綠化率已達到51.6%,山區林木綠化率達70.49%。
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大大豐富了鄉村旅游的產品結構。如今,京郊已建成設施農業4萬畝,特色種植園、農業觀光園1332個?;瘕埞?、枇杷、荔枝、番石榴、木瓜……從前只有到南方甚至去臺灣島旅游才能采摘的水果, 如今在京郊也能采摘了。市農委的同志告訴記者,從今年開始,每個郊區縣都將發展一個“南果北種”觀光園。大投入,大發展;大力度,大變化。
“現在去郊區,路上的景色越來越好,能停車下來玩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有的地方不是景區勝似景區?!毕矚g鄉村旅游的游客都有這種感受。
京郊的變化, 更令平谷區玻璃臺這樣的民俗村喜上眉梢:2006年,玻璃臺新村建成,開始發展民俗接待?!耙郧安皇遣晦k,是沒法兒辦。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誰來?。 比缃?京平高速路開通,村里別墅式的新民居建成,一年四季太陽能供應熱水、客房都是二層標準間。便捷的交通,拉近了北京城區與山區秀美風光的距離。沒出一年, 玻璃臺躍入京郊民俗旅游名村行列。
然而,硬件設施升級,只是奠定了鄉村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要想持續健康地發展,仍有亟待破解的課題。
產業升級路在何方?
面對搭好的大舞臺,鄉村旅游如何完成產業自身的升級換代?
規劃優先還是落實重要?推動民俗戶升級換代還是引進外來資本打造高端產品?靠增加經營面積擴大規模還是整合現有資源做精做強?民俗戶、主管部門、專家都在思考。
●規劃與落實之爭
為了解決民俗旅游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問題,旅游部門會同各主管部門,對京郊的旅游資源進行了全方位規劃。
截至2008年,在旅游部門的主導下,共完成13個區縣“一區(縣)一色”旅游功能特色定位, 完成26個鄉村旅游溝(帶)、30個鄉村民俗旅游村、5個鄉村旅游示范溝域、3個鄉村旅游新業態混合聚集區、8種鄉村旅游新型業態的規劃。
面對旅游部門一本本厚厚的規劃匯編,一些地方負責人卻面露難色。
“從2007年開始做了這么多規劃,哪怕做一個兩個出來,也讓我們看看什么樣,可是沒有,一個都沒有。”一位地方負責人甚至認為,“與其給一個村做一個規劃花10萬元,還不如給村里用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更實在。”
對“一村一品”的規劃也有爭議。
“給一個村做的規劃實施起來少則三五百萬,多則上億元,一個村哪來這么多錢去實施?不能實施,規劃等于是一紙空文?!?/p>
“一村一品”規劃主要針對那些有一定產業基礎的民俗村,但這些民俗村往往已經具備并保持著一定的特色。
“特色是有的,關鍵是怎么保持和發揚?!钡窀C村的何金義不擔心沒有特色,他擔心的是雕窩的烤羊手藝能不能傳承下去。
而一些準備發展民俗旅游的村莊,卻沒被納入“一村一品”規劃。
“我們村現在以種果樹為主,還想發展發展。您看我們這兒的自然條件多好,三面環山,山腳都是果樹,發展旅游肯定行?!逼焦却笕A山鎮民族村東辛撞村村支書對記者說??墒蔷烤乖趺窗l展?村里沒主意。他們希望得到指導。
●高端與民俗戶之爭
在各種有關升級的討論中,民俗戶、民俗村的分散經營被一些人認為阻礙了鄉村旅游的升級提質。
“民俗村作為鄉村旅游產品的重要微觀基礎,長久以來處于單獨生產和經營的狀態,大量的經驗和事實表明,這種局面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蹦彻芾聿块T的一份匯報材料這樣認為。
有人主張:“通過鼓勵引進外來投資、村民集資等多種方式,以承包、租賃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旅游經營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彼麄儗⑧l村旅游的升級換代寄希望于引進投資,進行規模經營。
這樣做,結果會是怎樣?
在京郊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引進外來投資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在世界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存在一種“飛地”效應。即外來經營者憑借資金實力和經營理念,最終成為鄉村旅游經營的大戶,他們的到來無疑會使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規模擴大,效益增加。但當地經營者因受知識結構、經營管理能力、資金等限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會受到擠壓。而外來的經營者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卻把旅游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留給了當地。
一位多年從事鄉村旅游管理的地方官員堅持自己的觀點:“發展鄉村旅游的最終目的是建設新農村,讓農民增收致富。如果未來的發展反而導致犧牲農民利益,這就背離了政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初衷?!?/p>
這樣的觀點可以找到現實依據和佐證:
世界經濟合作組織曾經強調,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保持鄉村性的關鍵是:小規模經營、本地人所有、社區參與、文化與環境可持續。
在鄉村旅游發展較早的歐洲,意大利就規定: 鄉村旅游是在農業基礎上開發其旅游功能,旅游業的收入不得超過農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否則將提高稅收比例。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延慶縣柳溝民俗村人滿為患。柳溝周邊既沒有旅游景點,也沒有特色山水,更沒有內容豐富的娛樂、休閑設施,可是就憑著一桌火盆鍋豆腐宴,慕名而來的游客還是擠滿了閆和花家的5號院。
“一般一天都有百八十人,多的時候能到一千人左右?!遍Z和花開心地說。
不單柳溝,很多民俗村的成功經驗可以證明:有特色的民俗村、民俗戶,仍然有它發展的市場空間,而且非常廣闊。
●土地之困
鄉村旅游升級,土地成了最稀缺的資源。“要是能給我批塊地,蓋個四合院,吃住都解決了,還能增加一些娛樂項目?,F在地方太小,發展受限制。”
眼看著游客來了,吃完飯卻住不下, 閆和花心里著急。在京郊民俗戶當中,生意做大后幾乎都希望擴大規模。與此同時,整個鄉村旅游產業,也將發展的機會瞄向土地。
“觀光農業園區由于沒有建設用地指標,停車場、接待服務、住宿、餐飲、娛樂等用房的建設受到很大制約。”市觀光休閑農業行業協會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同樣,民俗村建停車場、接待站等公共服務設施也需要建設用地指標,但是審批困難。
土地問題,在當前的實踐中,有哪些解決途徑?
2006年底,懷柔區官地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全村40多戶民俗戶,按照自愿的原則,有26戶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統一進貨、統一價格、統一接待標準,成立后不但節約了采購成本,提高了食品的新鮮度和質量,也打消了民俗戶盲目擴大規模的念頭,遏制住分散經營時相互殺價的惡性競爭。
平谷區通過新民居建設,釋放部分建設用地,將其用于旅游服務公共設施建設。“原來的老宅基地,一戶至少占地七八分;現在蓋成兩層的新民居,居住條件改善了,但每戶的占地只有三分左右。節約的土地全用來發展旅游?!碧角f村主任說。
慕田峪村“小園”的經營者是個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人, 名叫薩洋。他見富裕起來的農民都搬到城里去住了,留在村里的房子可以帶來商機,于是便向當地的農戶租賃下閑置的房屋,辦起了洋人的中國式鄉村旅游, 收入可觀。
延慶縣八達嶺鎮岔道村,則通過整村租賃的形式進行規模化經營。岔道村原是戍守長城的明清將士居住的兵營,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演變為民居,改革開放后成為農民發展民俗旅游的農家院。八達嶺長城景區將岔道村整村租賃后,投巨資恢復其原始風貌,用來從事旅游接待。
“試想,如果農村都建得像一個個小城市一樣,建筑擁擠,商業設施遍地,那樣的農村,你還愿意去嗎?”
采訪時,一些專家認為,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是無止境的,發展鄉村旅游不能一味追求土地的擴張。相反,如何保持鄉村性和自然環境的原生態,才是應當更多考慮的事情。
鄉村旅游要可持續發展
當業內人士將焦點放在升級換代上時,亟待解決的鄉村旅游問題還有很多。
●統一管理何時實現?
采訪鄉村旅游問題,記者最大的困惑是找不到一個掌握全面情況的主管部門。
“這就挺尷尬了。比如說民俗村建一個停車場,要是旅游部門負責的話,就會建一個生態停車場,讓停車場里也能長草。可這項工作實際上是由其他部門在負責,道路硬化就是鋪上水泥, 你有什么辦法?”主管旅游的地方領導想以這樣的例子說明問題。
其實還有尷尬。比如民俗戶衛生不過關,旅游局檢查后卻沒有執法權,等于走個過場, 缺乏查處力度。
據記者了解, 以目前的現狀,對民俗村和民俗戶負有管理職能的部門約有十幾個,涉及旅游、農業、園林、國土、衛生、工商、稅務、公安、民政、環保、婦聯等,由于管理分散,政出多門,導致政府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資源難以有效整合,不能形成合力?!?983年前后,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的時候,各級政府都成立了專門的鄉鎮企業局。可是民俗旅游發展了這么多年了,卻沒有一個相應統一的主管部門。”一些一線管理人員很無奈。
●環境成本誰買單?
據統計,今年“五一”期間,鄉村旅游自駕游的比例增大,房山區達到85%以上、懷柔區達到80%以上。人們蜂擁出京,導致節日期間,各高速公路出京方向嚴重堵塞。京承、八達嶺、京石高速路收費站前排起了幾公里長的汽車長龍,京石高速甚至由杜家坎收費站直堵四環。
在私家車大量涌入京郊的同時,噪音、尾氣污染、交通擁堵、白色垃圾等環境問題也被帶入農村。“有的自駕車游客喜歡在林地里支箱燒烤,這極容易引發火災?!睉讶崧糜尉指本珠L于詠慧很是擔憂。近幾年,懷柔區組織當地村民組成巡邏隊伍,監督自駕車游客私自在林區燒烤的行為。
燒烤更是很多民俗村、民俗戶餐飲接待中常備的項目。當夜幕降臨,鄉村里冒起燒烤的濃煙時,誰會為被污染的空氣買單?
很多依水而建的農家院,稍不注意也會污染水源。在京郊的一個虹鱒魚養殖村,記者看到洗盤子的服務員把盤子里的剩菜剩飯直接倒入魚池。養魚池是截流山泉水形成的,水的流向直接奔向下游一個著名的湖泊。
長此以往,京郊還會有從前那純凈的鄉村嗎?
●子承父業可能嗎?
本地人所有,是鄉村旅游保持鄉村性的重要原則之一。然而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流失,“本地人”卻稀缺起來。
“兩個孩子都在城里上班,目前還沒有人愿意回來接手干這個。以后?我還真沒想那么遠,先干著再說。”
像雕窩村民俗戶何金義一樣抱著走一步看一步心態的人其實很多。懷柔、昌平、房山、門頭溝……近一個月來,記者奔走于鄉間, 發現眼下民俗戶的經營主體,很少有本地的年輕人,絕大多數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
民俗旅游發展之初,其主力就不是年輕人,而是農村的就業困難群體:一些“4050”人員和農村家庭婦女。富起來后,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在城里買房子,把子女送到城里去,徹底摘掉農村人的帽子??勺优坏┻M城,很少有人愿意再回農村。
保持鄉村旅游的鄉村性, 離不開后人的繼承?;蛟S這問題來得還不迫切,但如何才能后繼有人?會后繼有人嗎?卻是遲早要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