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復古風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設中悄然興起。一些地方以重新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為名,不惜投入巨資,改造舊有的小街小巷,修復古跡、古建筑,甚至為了追求真實再現,大搞所謂的“現代古跡”。而同時,與這些古跡相對應的文化環境卻得不到相應的保護,使得真正的古跡變成了仿古市場,文化
歷史文化名城一般都是保存文物古跡特別豐富,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它以特有的建筑和文化,展示著一個城市的魅力。同時,它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旅游資源,也因此得到了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在這個“東風”之下,一些古城鎮的管理者便寄希望于通過發掘歷史來重塑城市形象,從而帶動經濟發展。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味仿古修復,不注重文化特色的保護與保持,則真正的文化精神特質不復存在矣。
相比于建筑的可模仿性,精神文化更具有獨特的品質。也正是因為如此,“龍的傳人”和“鷹的傳人”的本質區別是流淌于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而不是膚色的差別;同樣,物質文化容易產生審美的疲勞,精神文化則更容易產生吸引力和認同感。實際上,建筑是作為精神文化的載體而存在的,沒有了精神文化這個內核,再華麗的建筑其價值也都要大打折扣。歷史文化名城真正的精華,就在于當地的文化特色和居住民千百年形成的文化素養。所以,重塑歷史文化名城形象,除了要修復古街巷之外,更主要的是“修復”、保存和發揚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發揚文化特色!
在城市建設中,有些歷史文化名城過于強調對于文化古跡的保護與重塑,脫離當代生活實際,結果是不僅低效率地占用許多優質資源,而且也不易被投資者和公眾理解和接受;有的過分強調對傳統歷史文化的封存,剝奪了其適應現代環境的能力,這也同樣加速了傳統文化的衰退。歷史文化名城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不能為了重塑而重塑,而應該在保護中發展,在重塑中發展。我們也看到,在發展中,有些地方把名城的歷史文化資源僅僅當作名城發展的外生變量,盲目地從中賺取額外利潤,而不是當作城市的內在素質加以合理利用。與市場走得太近,過度地市場化,同樣也會使歷史文化名城喪失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文化才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特殊資源優勢。所以,我們必須在發展中促進歷史文化的可持續性保護,使歷史文化成為名城發展的永恒動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文化名城在新時期煥發新的活力,創造更燦爛的地域文化,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