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問我一個IPO的周期到底會有多長,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你,只能說什么愛情馬拉松長跑、什么十月懷胎都是超級弱爆了。
有的IPO財務總監從孩子上初中一直做到大學畢業,有的IPO簽字律師從大學畢業一直做到兩個孩子出生,你們自己算算這得多久的時間。
小兵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IPO真是一個磨人的小妖精》,IPO真的是熬死人不償命。
寫招股書很磨人吧,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和定稿。
開合法合規證明很磨人吧,要一個部門一個部門的去跑,還要求爺爺告奶奶。
開立項會和內核會很磨人吧,那些不了解項目情況的委員們,真不知道我要說多少遍他們才能懂我的心。
可是,如果上述這些事情要跟盡職調查比,那簡直就是不值得一提的毛毛雨。
在小兵看來,一個IPO的項目周期有9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進行盡職調查。
調查法律關系,也不能放過風土人情。核查財務數據,更不能忽略函證走訪。我們不止是私家偵探,我們更是以上帝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不能有任何死角,不能有任何疏漏,不能有任何隱瞞,更不能有任何欺騙。
關于盡職調查,小兵在這里跟大家分享幾個基本的觀點:
盡職調查是IPO一切工作的基礎,沒有盡職調查就沒有IPO業務一說。
IPO申報提交以及對外公開的任何資料,以及資料中任何一個結論和觀點,都必須有明確的證據支撐,不然就可能會造成信息披露的重大問題,那就是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
盡職調查需要面面俱到、不留死角,也要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前面我們提到,盡職調查一定要全面,一定要覆蓋需要核查的問題的全部,同時也需要根據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以及不同的經營模式,確定出盡職調查的重點和難點,這樣調查才會有針對性,也更加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盡職調查工作一定要留痕,留痕的結果是工作底稿。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盡職調查是我們做IPO以后如果出了問題能夠免責的唯一依據,而這個依據的切實的證據就是工作底稿。如果你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工作底稿里沒有體現,那么對不起,只能說明你沒做,你再覺得自己冤枉都沒用。(前段時間也寫過關于工作底稿的十個內容,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工作底稿不是比誰的整齊誰的漂亮,而是誰對問題理解的清楚。
工作底稿形式很重要,這是體現你工作態度的基礎,比如打孔打齊、不能存在錯頁或者遺漏的情況、目錄要編寫完整等等。但是除了形式之外,工作底稿更關注實質內容,工作底稿最終要體現的是你對企業的了解、你對問題的了解及解決的思路和措施,這一點顯得更加重要。
在目前IPO申請材料受理即披露的情況下,工作底稿已經沒有了后補的機會。
以前我們總是有一個習慣或者毛病,那就是重申報材料輕底稿,總是想著先趕時間把材料報上去,工作底稿等有時間了再慢慢補充完畢。
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工作底稿不完備就可能導致調查不完善,實踐中就存在申報材料提交之后發現關聯方核查不到位的情況,而這時候材料已經掛網披露了,對IPO造成很大的風險甚至要終止。
此外,現在IPO審核過程中監管機構可能會隨時啟動現場核查程序,這種情況下也根本就沒有了后補工作底稿的機會。
盡職調查的目標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是我們盡職調查的最終目標。
每個行業以及每個企業不同,那么盡職調查的側重點自然也不同。
同樣,沒有調查就不能發現問題,發現不了問題也就沒法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自然也就沒法消除任何的項目的風險隱患。
工作底稿務必要注意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體系性,更要注意的是要保證工作底稿之間要互相印證、不存在相互沖突的情形。
盡職調查工作是一個需要提前籌劃好、制定好明確的工作計劃的工作,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盡職調查切不可走一步算一步,更不能差到哪里算哪里,最低級的錯誤就是拉抽屜式的盡職調查。
對某一個問題的盡職調查總是反復,總是出現新的問題覆蓋以前的結果的結論,這是最愚蠢的錯誤。
盡職調查目前主要是關注財務核查的廣度和深度,關注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合理性。但是,更不要忽略法律問題。
因為法律問題一旦出現問題那就不是合規性那么簡單,而很可能是是否合法的問題,甚至是是否直接導致IPO根本無法進行的問題,甚至還會涉及到是否要承擔責任、以及承擔什么責任的問題。
盡職調查既是腦力勞動也是體力勞動。
雖然我們前面說了盡職調查需要有縝密的思維和邏輯,但是盡職調查是個體力活也是不爭的事實,不然我們也不自稱金融民工了。
可能每一個投行的新人都是從蘸著唾沫端著打孔器開始投行生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