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舟是誰?
同鄉周鴻祎說:“湖北第一聰明的當屬陳一舟,雷軍第二,我第三”。
馮大輝在微博上評價陳一舟是:“著名域名囤積販子、應用商店刷榜專家、無冕硅谷同步助手、炒股達人”。
人人公司副總裁杜悅離職的時候,在一封內部郵件中炮轟他,稱其作為領導和為人都“非常負面”。
他可能不是一位稱職的產品經理,也不是做CEO的最佳人選,因為經他手管理過的公司無論創業還是收購的大部分都由盛轉衰。
作為股神巴菲特的“頭號粉絲”,他擅長炒股,買進的股票幾乎皆有漲賺。
對于投資他亦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直覺,互聯網的一個個風口全趕上了,似乎卻又每次都是擦肩而過。
他的人人網最新動態停留在4月1日上傳的埃及旅行照片,前一條發布的則是參加完2017年股東大會的感想。
然而,最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的卻是,多位持有人人公司股票的美股投資人不認可分紅方案,要向陳一舟提起訴訟的新聞,這就比較尷尬了。
在那條動態下面的評論里盡是老用戶的抱怨——“你再這樣浪下去,人人網也和埃及文明一樣,只能存在于遺跡和回憶里了”像一句法老的詛咒,將他定在了恥辱柱上。
陳一舟為什么而奮斗?這是個謎。
1、投機者、創業者、企業家
傳聞,坐國際長途的時候,陳一舟總喜歡最后一個登機,因為這個時候他往往能以經濟艙的價格坐到商務艙。
這個說法倒是有可信度的,陳一舟喜歡打德州撲克,崇尚“斯巴達精神”——10億美金要挑1億,以一當百,一塊錢干掉大家伙的一百塊錢。
以小搏大,以少賺多,也是投機主義者所信奉的法則。
4月30日,人人公司向SEC遞交了一份針對股東的分紅方案,但是這一方案遭到了多位中小投資人激烈反對,他們還打算聯合起來聘請律師向陳一舟提起訴訟。
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是以分紅的方式,將公司核心優質資產低價私有化,不僅侵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從本質上講簡直是一種“搶劫”行為。
其實,以陳一舟在業內的資歷和能力,他本可以躲過這些“屎盆子”的。
頭頂“湖北第一聰明”頭銜的他,于1987年考上了武漢大學物理系,大二轉到了計算機系,與雷軍做了半個學期的同學,之后移民美國,在特拉華大學讀了物理學本科,陸續又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碩士學位,以及斯坦福大學商學院MBA機電工程雙碩士學位。
這位海龜學霸回國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是ChinaRen,不過后來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搜狐,那一年是2000年,搜狐和網易都已經在美國上市。
一次他和張朝陽、丁磊去酒吧喝酒,推杯換盞之中,看著對面兩位已經敲過鐘的老板,自己卻仍是一個手里沒什么股份的高管,也許陳一舟的風云故事從那一刻就已經在心里做好了鋪墊。轉年離開搜狐的時候,他直言“一天到晚在那里守著,沒什么意思。”
他終于等來了“有意思”的事,創立了新公司千橡互動,又于2006年買下了王興創辦的校內網。
有人問陳一舟哪來的錢買校內網?答案是炒股。他斷斷續續賣了搜狐的股票,然后買了南非公司MIH的股票,MIH是騰訊的大股東,彼時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騰訊股票。所以陳一舟投人人的錢大部分是靠騰訊賺的,而后來騰訊的微信又取代人人網成為了最具人氣的社交平臺,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不過也是后話了。
2008年,陳一舟拿到了來自軟銀的3.84億美元投資,校內網正式更名為人人網,并將定位從校園擴散為全社會。人人網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青春時代難以忘卻的記憶,偷菜和搶車位的熱度也絲毫不亞于今日的《王者榮耀》和小程序游戲。
憑借著人們對于“中國版Facebook”的看好,2011年的青年節,人人網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當日其市值沖至71.2億美元,在中概股中僅次于百度,持股比例為22.8%的陳一舟身家高達16.2億美元。
2、追風口、踩泥坑、割韭菜
7年的時間過去了,人人網市值卻已經從最高的94億美元縮水到如今的不足十分之一的5.74億美元。
有人感嘆,“校內網改名為人人網是個錯誤,步子邁得太大了,就容易跑題。”
也有人為王興鳴不平,“設想假如王興繼續做校內,今日的社交格局也許會大有不同。”
不過,在人人網在后續的發展中,也似乎是背離了社交的大方向,追逐風口的投資性業務過多。
在卡通片《小豬佩奇》,主人公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在下雨天后跑出去踩泥坑,并發出哼哼哼的聲音。在現實生活中,陳一舟在坑了王興,坑了投資人的同時,自己又何嘗不是周旋于各種坑中。
做在線視頻業務56網賣給了搜狐,做團購業務賣給了糯米之后,又做了“人人分期”和“人人理財”,此外還先后投資了美國社交金融公司SoFi、匿名社交應用Yik Yak、投資者社區雪球財經、香港貨運用車平臺GoGoVan、二手車電商平臺車易拍、互聯網投資理財平臺金斧子等。
從社交、游戲、視頻、團購、在線教育、分期購、理財、交通、直播、區塊鏈但凡是你能叫得出來名字的風口,陳一舟大概全沒有落下,可惜每次創新,總給人一種要借助風口,趁機抬高股價,然后繼續割韭菜的感覺。
在與老同學雷軍數次見面深聊之后,陳一舟說自己從雷布斯身上獲得了經驗。雷軍之前做軟件,軟件行業競爭經歷盈利式微后,他做了幾年天使投資,而在做投資的過程中,雷軍發現智能手機的發展前景,小米才應運而生。
和老鄉們一樣,陳一舟也曾想過要做手機。見了很多手機設計公司。搞了一段時間,他意識到這個不如人人網轉型更重要,因此就放棄了。
雷軍是中關村里的勞模,拼的就是時間和精力,但陳一舟卻認為“別整天干活,每天拿出兩個小時來,琢磨琢磨正在干的事情是不是自己該干的。”雷軍離開了金山之后,另起爐灶成立了小米,但陳一舟卻始終不愿意離開自己那塊兒“上市根據地”。他也做不到偶像巴菲特那樣,只專注純粹的投資,不過問公司的管理和運營。
實際上,人人公司很早就有低價私有化的意圖,2015年6月,陳一舟和COO劉健向人人公司發出了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計劃以每股4.20美元的價格收購兩人尚未持有的公司股份,實現私有化。當時這筆私有化提議引發了投資者的反對,投資者當時就提出,這一私有化價格并不合理。
都說一個人的脾氣秉性和讀過的書,行過的路,接觸過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影響。綜上所述,陳一舟既不像武大校友雷軍的勤奮,也不像特拉華校友王興的堅持,更不像麻省理工校友張朝陽那樣灑脫,不過連續追風口、低價私有化的樣子倒是像極了他那位斯坦福大學著名校友“陳七塊”,哦,不,陳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