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7 月 21 日英國媒體 Sky News 報道稱,騰訊、阿里巴巴和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CMC) 有意買下 WPP 中國業務的 20% 股份,估值在 20 億到 25 億美元之間。此次談判還處于初級階段,這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結束。有知情人士表示,此宗交易的復雜性意味著它仍存在失敗的可能性。
騰訊、阿里同時收購一家公司實屬罕見,雙方最近的一筆共同投資是領投 CMC 的 100 億元A 輪融資。值得注意的是,CMC 也是此次收購方之一,Sky News 稱,黎瑞剛曾參與 WPP 出售股份一事的討論,或為騰訊、阿里的收購事件牽線搭橋。
華人文化董事長黎瑞剛
WPP 總部位于倫敦,是全球最大的廣告傳播集團,旗下擁有 60 多家知名廣告傳媒公司,包括奧美、智威湯遜、揚羅比凱、凱度、群邑等,并在 112 個國家擁有超過 3000 家辦公室。擁有全球大部分的線下營銷渠道資源。
有評論認為,這起收購與阿里入股分眾傳媒的原因類似,無非也是為了拓展其營銷渠道,為其新零售戰略導入更多流量。具體而言,阿里擁有海量大數據,旗下的阿里媽媽和授權寶在數字營銷領域占絕對優勢,而分眾、WPP 擅長線下營銷。雙方合作將推進全渠道的精準化營銷,讓廣告更直接迅速的觸達消費者,為電商平臺導入流量并轉化為銷量。
對于騰訊而言,收購 WPP 的股份則是為了豐富其廣告生態。為了降低游戲的收入占比,騰訊正在積極擴展廣告業務,比如微信朋友圈廣告,小程序和信息流廣告等。同時,騰訊正以微信生態為基礎布局電商,要刺激消費發展電商業務也少不了廣告的導流。如果交易完成,這表明傳統營銷服務和數字科技行業將進一步融合,同時,數據分析這類領域的快速發展也在推動兩個行業的轉型。
傳統廣告業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
在去年一年,WPP 丟了百威英博、獅門影業、化妝品公司Coty、肯德基、美泰和美國運通等大客戶,股價下跌超過三分之一。今年 4 月 CEO 蘇銘天的突然離職也為內部增添了混亂,至今,WPP 還在尋找新任 CEO 人選。財報顯示,2017年 WPP 集團收入下滑0.9%至152億英鎊,創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
于外,隨著數字營銷的崛起,廣告業正處于急劇變化的過程中。在全球范圍內,WPP 等傳統廣告公司正面臨來自谷歌、Facebook甚至亞馬遜等電商的沖擊,這些互聯網巨頭正在顛覆傳統廣告代理模式。WPP 不得不發展數字營銷業務,并進軍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目前鞭長莫及的中國市場。
騰訊、阿里分別依靠微信、支付寶等應用瓜分了中國數字廣告市場,幾乎滲透到零售業和在線音樂流媒體等每一個細分領域。WPP 與二者合作也可以在數字營銷浪潮中占據更多主動權。
據報道,如果WPP與騰訊、阿里達成交易,WPP 會將其中國業務代理全權交由一家新控股公司負責。在公司內直接引進中國股東,這將是WPP發展本地化業務的其中一步。而讓中國本土伙伴直接成為股東,或許是WPP在華業務本地化邁出的又一大步。麥當勞、肯德基,都能獨立分拆中國業務,廣告巨頭的本地化,也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