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在其代表作《滕王閣序》發(fā)出千年一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八字名句后,“李廣難封”已經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議題,后人大多認為李廣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否則封侯對于“飛將軍”李廣來說,根本不算難事。但事實上,把一個人的成敗與否,都歸結在運氣二字,未免有些太過牽強附會了,否則人的主觀奮斗又有何用。筆者仔細研究認為,導致李廣終其一生沒有被封侯的悲劇,其中最致命的原因其實是李廣軍功不夠,戰(zhàn)術落后。溯源而上,且看真相!
很多人可能不解,為什么分析李廣難封,先要研究清楚漢武帝時期的封侯標準,其實答案很簡單。西漢王朝正是從漢武帝時期,對外軍事戰(zhàn)略開始從被動防御轉型為主動進攻,尤其是在西漢針對強敵匈奴的主動作戰(zhàn)中表現尤為明顯。漢武帝對外軍事戰(zhàn)略的轉型直接結果就是擴大了對外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才使得西漢武將有了更多建功立業(yè),直至封侯的機會。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李廣的主要軍事活動時期便是漢武帝時期。因此搞清楚漢武帝時期的封侯標準對研究李廣難封尤為重要。
西漢的侯有三種,分別是:王子侯、外戚恩澤侯、功臣侯。前兩種侯一看字眼就能了解,根本無需軍功,世襲便可,而只有功臣侯,是需要實打實的軍功才能取得的。
漢武帝時期,功臣侯一共封了79人,其中敵國來的投降將酋就占了44人,抓捕造反者有功被封侯9人,因父親戰(zhàn)死立功而封侯2人,可以說,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除了這55人以外的24人才是因為真正的軍功被漢武帝封侯的。而這24人中除去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利這三個外戚外,就只剩下21人。這21人中,捕殺敵國王以上而封侯的有12人,斬殺敵國將軍被封侯的有1人,抓捕匈奴閼氏(匈奴王妻)被封侯的1人,斬殺敵軍千顆首級以上被封侯的有2人,為擊敗敵軍做出重大貢獻的有3人。
綜上分析,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出漢武帝時期的封侯標準主要有以下這么四條。
1、捕殺敵國王、相、將軍、閼氏等。
2、斬敵千級以上。
3、在戰(zhàn)爭中為本國奪取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4、父親在戰(zhàn)爭中做出巨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代為封侯。
從上面的綜合分析,我們先搞清楚了漢武帝時期封侯的標準,接下來我們再來對號入座,分析李廣將軍的軍功是否達到了封侯的標準。
要想搞清楚李廣一生到底立下多少了軍功,每次所立下的軍功大小如何,就需要對李廣從軍后的作戰(zhàn)指揮生涯有一個清晰而具體的了解。因此筆者根據《漢書》、《史記》等史料記載,綜合對比整理出來了李廣將軍生平主要軍功年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公元前166年(漢文帝14年)李廣18歲開始從軍,做了郎官12年。
2、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前元三年)李廣參與平定七國之亂,因功封為上谷太守,此后先后成為北地、云中、雁門太守共計20年,防御性抗擊匈奴小規(guī)模侵擾。此時李廣的年齡在30—50歲。
3、公元前134年—前129年,李廣以隴西太守身份進入京師成為漢武帝身邊衛(wèi)尉,李廣的年齡在50—55歲。在此期間,先發(fā)生了馬邑之圍,李廣作為驃騎將軍,無功而返,其后李廣親率萬騎出兵雁門關遭遇匈奴單于,全軍覆沒,兵敗被俘后僥幸逃回,按律當斬,念及舊功,被漢武帝貶為庶人。此后兩年,李廣以庶人身份在老家隴西閑居。
4、公元前128年(漢武帝元朔元年),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接替韓安國作為右北平太守,任職5年,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匈奴聽說李廣來了,幾年都沒敢騷擾右北平,導致李廣任右北平太守時期幾乎沒有任何軍功。時年李廣年齡在56—61歲。
5、公元前123年,李廣由右北平太守升遷為郎中令,并兩次跟隨大將軍衛(wèi)青攻打匈奴,都沒有遭遇匈奴,李廣無功而返,時年61歲。
6、公元前121年,河西戰(zhàn)役中,李廣率領4千漢軍與匈奴左賢王4萬軍隊相遇,李廣親自射殺匈奴裨將數人,李廣統(tǒng)帥的4千漢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匈奴軍隊也死傷相當,因此算作功過相抵,李廣沒有被封賞,也沒有被懲罰。
7、公元前119年,龍城會戰(zhàn),李廣被漢武帝任命為前將軍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圍剿匈奴單于,結果迷路失期,匈奴單于逃走,李廣自殺身亡,年僅65歲。
從以上李廣的軍功年表不難看出,李廣三十歲以前為郎官,五十歲以前一直在漢朝邊郡為太守,五十歲以后進京師任九卿,六十歲左右在右北平獲得“飛將軍”的美稱,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大規(guī)模作戰(zhàn)過程中,李廣共率兵五次攻打匈奴,三次無功,兩次全軍覆沒,可以說,李廣雖有漢朝名將的美稱,卻沒有像同時期衛(wèi)青、霍去病等漢朝名將漂亮的戰(zhàn)績。這是連同時代的記錄者,史學大家司馬遷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而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次戰(zhàn)役便是河西戰(zhàn)役,只可惜漢朝的博望侯張騫率領的援軍來晚了,導致李廣所部消耗殆盡,最后博望侯張騫按律當死被漢武帝貶為庶人,而李廣被判定為功過相抵。否則以李廣河西戰(zhàn)役擊殺匈奴幾千名其中包括左賢王的裨將多名的戰(zhàn)績,完全是可以達到斬殺敵軍一千而封侯的標準,也可以了其一生封侯夙愿。
遺憾的是西漢封侯的軍功標準是按照單次的戰(zhàn)役所獲得的成績計算,否則李廣將軍生平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累計起來的殺敵數也足夠封侯了。
但歷史沒有假設,其結果便是李廣的軍功達不到漢武帝時期封侯的軍功標準,最后因軍功不夠,成為造成李廣難封悲劇的一個主要原因。
1、李廣善于騎射,卻往往自負其能,陷于孤軍被圍的局面
導致李廣難封悲劇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便是李廣落后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其實這和李廣軍功不夠二者是互為表里的因果關系。
李廣精于騎射這是公認不爭的事實,這從李廣從軍后的第一戰(zhàn)“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便可窺見一斑。
可以說善于騎射是李廣的獨特天賦,而李廣也依仗著自己這個特長,做上谷太守時,經常和來犯的小股匈奴部隊英勇作戰(zhàn),以至于當時李廣的同僚公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匯報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zhàn),恐亡之。”于是漢景帝聽從了公孫昆邪的建議,趕緊將李廣改派到了上郡當太守。結果無論李廣到了哪個邊郡,都是依然如故,以騎射力戰(zhàn)匈奴聞名于世。
而作為同朝為官的公孫昆邪當時對李廣的評價也可以說是有一語雙關之妙,既說出了李廣天下無雙的騎射技能,又說出了李廣自負其能,往往容易產生陷于危機的隱憂。
而事實上李廣確實也喜歡自負其能,個人英雄主義逞強好勝,樂于孤軍深入。有一次為了追殺三個匈奴射雕者,李廣直接率領一百多個騎兵就出發(fā)了,結果三個匈奴射雕者剛被李廣的神射術親自給解決了,就遇到了幾千名匈奴騎兵。李廣一看形勢不妙,趕緊告訴一百多個漢軍弟兄下馬解鞍,佯裝鎮(zhèn)定,最終匈奴大軍認為李廣這支小股騎兵是漢朝的疑兵部隊,沒敢進攻,因此李廣這才帶著這一百多個騎兵安然歸營。
而李廣留在大營的主力部隊竟然不知道主將去了哪里,所以根本就沒有出兵援助,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尤其是對一個指揮千軍萬的將軍而言。倘若當時匈奴幾千騎兵沒被李廣忽悠成功,一擁而上,以匈奴士兵精湛的騎射水平,加上幾十比一的優(yōu)勢戰(zhàn)力,即便李廣能有以一敵百的騎射本領,但解決李廣率領的一百多個騎兵也只是幾個回合的事情。而更悲催的是,即便是主將面臨被圍的危機,主力部隊竟然不知道主將的具體位置,聽起來都讓人抓狂。這種低級的指揮戰(zhàn)術,顯然不是一個作為統(tǒng)御全局的優(yōu)秀主將該犯的。
2、李廣治軍松散,警惕性弱,組織紀律性差
李廣治軍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和手下士兵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李廣一有賞賜就先分給部下,因此盡管李廣當了幾十年的省部級高官,俸祿不少,可是始終沒有余財。本來,這應該算是個大優(yōu)點,這看起來不就是典型的愛兵如子的好領導么,沒有什么不好。李廣的士兵確實也因此很擁戴李廣,四處稱贊李廣將軍做人講究,在他手下當兵,干得舒坦,干得痛快!是不是有種水泊梁山,大家一起吃肉,一起痛飲的趕腳。但是,相比義氣,一支軍隊更重要的品質應該是組織紀律。而義氣盛行的部隊,往往就缺少組織紀律性。
因此,講究義氣的李廣部隊的排兵布陣就非常簡單,每次李廣部隊駐扎的時候往往選擇逐水草而居,等到搭好營房以后,就人人自便了,部隊的文書籍事能省則省,就在距離營房很遠的地方安排幾個偵察兵站崗。
試想一下,如果李廣安排的這幾個距離營房很遠的偵察兵被匈奴的斥候悄無聲息地射倒了呢,那么,李廣人人自便主力部隊就像一盤散沙,無法馬上有效組織起來,反擊匈奴大軍,其結果也必將慘敗。因為攝于李廣“飛將軍”的威名,這種可能性沒有發(fā)生在李廣身上,可以說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但是由此可以窺見李廣治軍松散,警惕性弱,組織紀律性差的短板。
3、李廣沿用舊法,防守有余而進攻不足
其實以上兩點的缺陷還不夠致命,最要命的一點就是李廣做了幾十年的邊郡太守,打慣了城防戰(zhàn),喜歡和匈奴兵對射。
當太守的時候,李廣就喜歡親自拉弓射箭,帶領手下漢軍一起用這種硬碰硬的男人方式來對付匈奴兵,經常能夠依仗城池之利勢,居高臨下?lián)魯⌒倥珌矸钢當场R驗槔顝V作為一個專業(yè)神射手,確實水平超一流,經常能一箭秒殺匈奴兵的小頭目,打的匈奴兵撒腿就跑。但這還不算完,李廣還經常帶著手下騎兵英勇豪邁地追出城去接著和潰逃的匈奴兵對射。
因此在邊郡做太守的20年,應該是李廣最為舒坦而高光的日子,無論到漢朝哪個邊郡做太守,匈奴兵只要一聽李廣的名字就心慌,可以說在李廣親自作為先鋒的英勇表率下,李廣對射的戰(zhàn)術用來對抗小股匈奴軍隊,綽綽有余。
在漢武帝調整了對匈奴的軍事作戰(zhàn)策略后,由原來對匈的被動防御變成主動出擊,每次對匈作戰(zhàn),漢武帝都沒忘了把抗匈名將老將李廣叫上,給他一支精銳騎兵,讓他獨擋一方,建功立業(yè)。
但是李廣每次作戰(zhàn)結果都差強人意,不是沒有遭遇匈奴,就是全軍覆沒,以至于漢武帝都對李廣有些灰心喪氣,認為是李廣老了,技不如前了。在元狩四年李廣人生的最后一戰(zhàn),更是李廣多次懇請后漢武帝才勉強答應的,而這一戰(zhàn)李廣終因迷路失期,以羞憤自殺慘淡收場。
話說回來,為什么赫赫有名的飛將軍李廣防守有余,但進攻不足呢。并不是說李廣將軍帶兵作戰(zhàn)不夠勇猛,而是因為其缺乏出奇制勝的策略。不用以一換一,減少己方人員傷亡卻能取得更大的戰(zhàn)果,才是上策!我們把目光放在和李廣同時期的抗匈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身上,就會發(fā)現,相比喜歡和匈奴對射的李廣,這兩位后起之秀,更喜歡的戰(zhàn)術是召集所部精銳騎兵,以騎兵突襲沖鋒的優(yōu)勢,對猝不及防的匈奴發(fā)起近身白刃戰(zhàn)。
要知道,漢兵中善于騎射的李廣只是個例,和匈奴士兵相比,漢兵的劣勢在于箭法和騎術,優(yōu)勢在于,大多數的漢兵嚴格服從主將號令的組織紀律性,也就是軍隊的良好韌性。而反觀匈奴士兵的優(yōu)勢則在于從小練習騎射,可以說騎馬射箭是匈奴人從小到大的必修課,因此匈奴兵的騎射水平很高。但是由于匈奴是一個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居無定所,匈奴各個部落之間的酋長也往往為了保存自己部落實力,缺乏死磕到底的精神,對漢朝的作戰(zhàn),也經常呈現出“利則進,不利則退”的狀況。
可以說,如果將漢朝騎兵精銳組織好了,漢軍就可以像一把柔韌而鋒利的長劍,出其不意,直插匈奴的心臟,一擊致命。這也是衛(wèi)青和霍去病對匈作戰(zhàn)中能屢屢獲勝的戰(zhàn)術法寶所在。
而李廣在對匈作戰(zhàn)中依然沒有更新戰(zhàn)術,還在沿用他早年當太守時和匈奴小股部隊對射的蠻牛打法,結果面臨匈奴大部隊的時候就吃了大虧!
不可否認,李廣是一名讓國人心生憐愛的將軍,他對漢朝的忠貞不渝,和對封侯飛蛾撲火般的渴求,都讓后人敬仰痛惜。但戰(zhàn)爭其實是一門藝術,沒有一成不變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正所謂山無常勢,水無常形,只有學會不斷變通做出更適應時代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來,才能使得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用孫子的話講就是:“兵者,詭道也。”可惜的是漢代名將李廣卻始終沒有對自己在戰(zhàn)場上的失敗做出深刻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戰(zhàn)術做出合理的創(chuàng)新,依然放任自流、循規(guī)蹈矩,導致軍功不夠,釀成“李廣難封”千古悲劇的發(fā)生,這種例子,同樣值得我們后人深思并引以為鑒。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