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哲學文化,大抵便是儒道佛三教相互交匯融合而成的哲學文化。作為中國文化典型的代表,圍棋與這三者之間尤其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哲人常言:下棋有三種心態是最好的,其一為癡迷心,其二曰鎮定心,而最后一種就是平常心了。癡迷心,則屬佛家;鎮定心,則屬儒家;而平常心,則屬道家。佛家尚無我無相,故對弈之時,可達忘我之境界,超然物外,追求圍棋本身所包蘊之大道,自然能下出水平來。儒者尚鎮定有度,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故下棋時不受局勢之影響,優勢之時不驕,劣勢之時亦不餒,自然能發揮水平。而道家尚無為,順天而行,一切淡然視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超脫勝負之外,自然能將圍棋之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此三者之中,我以為平常心為上。何哉?因為圍棋的最高境界便是和諧。對弈又稱手談,即是要求弈者雙方創造出黑與白的和諧來。只有以平常之心視之,順天而行,超脫勝負之外,方可達到和諧之境界。可以說,圍棋的精髓便是道家的精髓,它正是道家智慧的結晶,是道家哲學的最好體現。
既然說到道家,便得先談談道。何為道?“道可道,非常道”。“道之為物,唯恍唯惚,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見道是一種象。而且是一種惚兮恍兮的很難把握的象。道家的“道”是不可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象無形,大道希聲,通過靜觀而悟道,得道而忘言。圍棋,也是介于“說”與“不說”之間,它既是一種潛對話,但里面有許多東西,又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正如“道”一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作為“手談”雙方,都只能用心去體會對手每一招棋所發出的無聲的信息,會心處,悠然一笑,“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圍棋只有黑白兩種棋子,這正符合道家“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圍棋諸子無尊卑高下之分,只有當某子在棋局中居于舉足輕重的位置時,它才具有領袖群雄的重要地位,而這正符合道家“眾生平等”、“無為而不為”的思想。《周易·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的變化是從無到有、從渾沌到清晰、從簡單到復雜的,圍棋只有黑白對立,這就契合著簡單與復雜、混沌與清晰的辯證運動。在宇宙從無到有的變化過程中,“無”蘊含著“有”,混沌蘊含著清晰,簡單蘊含著復雜。圍棋有大道至簡的品格,圍棋的內蘊體現著道家精神,隱世不出的“仙人”多悠然措置黑白對峙。圍棋沒有固定的陣地,棋子沒有固定的路線和作用,表現著道家不受羈束、放達超逸的理想。而就棋理而言,圍棋也體現著道家的內蘊。圍棋的最終目的,便是圍地,即圍“目”。圍棋的勝負正是以圍地的多少來計算的。而要想圍住地,你的棋便需是活棋才行,而活棋則必須有兩“眼”,若無眼,則棋盡死。目,眼,相對于棋子而言,都是屬于虛,即無;而棋子則是屬實,即有。可見,顯然在圍棋中,“無”是比 “有”的地位重要一些的。這正體現著道家“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生于無”的哲學原則。《棋經十三篇》有云:善陣者不戰,善勝者不爭。圍棋尚柔,是講究“不爭”的,自古以來,便有“爭棋無名局”的格言。而這正符合道家“不爭”的哲學。“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圍棋便是要達到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而在下圍棋尤其是布局的過程中,還需講求“無為”,也就是說你所下的棋子,既不可太偏于勢,亦不可太偏于地,這樣才能勢地兼顧,不顧此失彼, “大道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如此方為高手境界。這正體現了道家“無為”的思想。
總而言之,圍棋正體現著道家的哲學精髓,它是道家智慧的結晶。對弈之時,若能以平常之心視之,將道家的思想融匯到棋局中來,與棋友共創那黑與白的天地的和諧,追求其中所蘊含之大道,如此才可謂識了“手談”之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