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意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小富則安,小愛則滿。這話雖有貶義,卻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生活。然而人人對“富足”的標準不盡相同,在精進之路上,適度而止才是最難的事。
三道必答題
老子有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聲與健康哪個可貴?生命與利益哪個能割舍?獲得與失去哪個更煎熬?
問題的前提設置非常寬容,不是不許你擁有,而是問你何時能放棄“擁有更多”的念頭。
知足難,知足不辱
儒家曰,戒之在得;佛家曰,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道家曰,禍莫大于不知足。
儒釋道三家都將“知足”作為修身要術,字字箴言,卻并非人人能懂。人們害怕“知足”,怕它成為不思進取的根源,但又因為心中沒有衡量標準,一個不留神便將“進取”活成了“貪得無厭、欲壑難填”。
大清朝的和珅初入官場也是一位廉潔自律的好官。后來他奉命查李侍堯的貪污案,將李侍堯和他的黨羽的財產全數私吞,又獲乾隆的嘉獎,越了雷池卻嘗了甜頭,這一來,弄權納賄之欲便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因此被嘉慶賜死。
而曾國藩眼里,唯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對于金錢與權力,他認為“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曾國藩懂得“知止”,所以成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知止難,知止不殆
若說堅守“上、止、正”三個字便能讓人生行穩致遠,那其中的“止”字就是最難寫就的一個。
“上”是中國人的本能,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教育便是“但求上進、精進不休”?!爸埂北取吧稀倍喑鲆回Q,這簡單的一個筆畫對人生而言卻有著里程碑般的意義。
貪戀利益而不懂止損、貪戀權位而身陷囹圄,無論古今,相關事例皆不勝枚舉。青云直上時,要順勢走下去并不難,在這樣的時刻停下來,反而是一件更需要智慧和勇氣的事。
“適可而止”與“功遂身退”既是一種重要德性,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明智選擇。
《好了歌》云: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我們與神仙的之間,差的也就是那“知足知止”的修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