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甘愿以二股東身居幕后,到走向前臺控股,再到親自操刀上市公司重組。向來行事低調的中植系,最近兩年來,操作風格突然發生急劇變化。
今年1月10日,中植系控股的宇順電子發布公告,擬對價200億元收購成都潤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成都潤運”)100%股權。與以往類似,這也是一樁一手股權、一手資產的交易:中植系掌門人解植坤直系親屬名下的企業,已經持有收購對象9.37%股份。
除了宇順電子,中植系還以控股股東的身份,進入美爾雅、三壘股份等上市公司。而這種變化的背后,除了延續以往的操作手法之外,也是中植系無往不利盛名之下馬失前蹄的時候。2015年接手宇順電子后,中植系至今仍然被套。而接盤達華智能的股份,也出現了十多億元的巨虧。
從幕后走向臺前
以二股東身份,參與上市公司運作,是中植此前的慣常手法。由中南重工更名而來的中南文化便是例證。根據中南重工2014年披露,合計持有大唐輝煌337萬股的嘉誠資本,披露的最終出資人為崔宇佳、張敏;持有2383萬股的中植資本,批露的最終出資人,同樣是兩名自然人。
盡管名稱冠以亮眼的“中植”,但在第一次披露的方案中,嘉誠資本、中植資本并未披露與中植系的真實關系。直到2015年修訂收購方案時,中植資本才披露其與中植系的真實關系,表明是受解直錕控制的企業。
自此之后,在資本運作中,主體公司逐漸不再掩蓋與中植系的關系。如2016年6月,中植系控股拍得美爾雅美爾雅集團79.94%股份,間接持有美爾雅7339萬股。出面持股的是中紡絲路(天津)紡織服裝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紡絲路”),中紡絲路最終實際控制人為解直錕。
這種變化的背后,除了監管穿透披露的要求,方便后續運作也是重要原因。2014年4月,中植資本、中南重工、中南集團合資成立文化產業并購基金,中南重工、中植資本先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中南重工、中植資本分別持股30%、 70%,之后再與中南集團、中南重工、中植資本發起并購基金,總規模不超過30億元,首期不超過10億元,中植資本認繳1億元,基金管理公司和三方的出資作為劣后級資金。
僅僅一年之后的2015年4月,中南重工公告稱,擬以2.6億元的價格,收購上海購千易志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千易志誠”) 100%股權。在該公司,中南文化基金持股30%。
2015年以后,中植系開始走向臺前,以控股股東身份,出現在宇順電子、美爾雅等上市公司,并操刀宇順電子的重組。
2015年12月8日,宇順電子大股東魏連速將所持3.49%的股份以1.63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中植系,同時將所持有的10.48%股份的表決權委托給中植融云行使。自此,中植融云擁有了宇順電子13.97%的表決權,晉級控股股東,解直錕成為實際控制人。此后,經過增持、受讓,中植系在宇順電子擁有表決權的股份合計3208萬股,加上表決權,占比 20%。
今年1月10日,宇順電子披露了重組進展,擬以對價200億元收購成都潤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成都潤運”)100%股權。按照初步方案,該交易實施后,宇順電子實際控制人將由人解直錕變更為覃輝。
成都潤運是星美控股旗下影院的運營主體。方案公布前,中植系早已入股成都潤運。2017年3月,星美控股公告稱,引入湖州創泰融元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湖州匯恒贏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湖州匯榮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出資15億元,持有星美控股9.37%股權。上述三家有限合伙企業,實際控制人解茹桐與解直錕系直系親屬關系,因此構成關聯交易。
操刀資本運作自救
再縝密周全的運作和籌謀,也有疏漏乃至失策的時候。出現在中植系身上的上述變化,除了延續一手資產、一手上市公司股權的模式,可能還為了解套。
看起來無往不利的中植系,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中,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比如對宇順電子、達華智能等公司的投資,均出現嚴重虧損。
2017年12月5日,達華智能公告稱,公司股東方江濤,董秘書韓洋,計劃自披露之日起 15 個交易日后的 6 個月內,減持1153萬股、26萬股。次日,該公司就以籌劃非公開發行為名停牌。但在當年3月6日復牌后,達華智能隨即迎來暴跌,四個交易日連續跌停,累計跌幅達到35%上。
2018年3月12日,達華智能終止重組。公告顯示,該公司計劃收購的標的資產,為潤興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潤興租賃”)54%或 60%股權,而潤興租賃正是中植系名下資產。此前,達華智能已作價10億元,收購了潤興租賃40%股權。
交易未成反遭大跌,這讓中植系損失慘重。此前的2016年9月,珠海植遠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以18.56 元/股,總計20.5億元的價格,受讓達華智能1.1億股。2017年1月,植遠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又受讓了達華智能8541萬股,交易作價15.9億元。
上述兩家有限合伙企業,均為中植系下屬平臺,接手達華智能共計動用資金約36億元,平均持股成本略高于18元。按照截至3月9日收盤價計算,中植系所持股份市值約為23.1億元,虧損已經高達13億元左右。
在中植系控股的宇順電子,同樣遇到了類似情況。2017年7月,宇順電子按10:5轉增,中植系直接持股變為4819萬股。按照其買入價計算,其累計投入約7.3億元,平均持股成本在15元左右,轉增前的成本則接近每股23元。但在2017年,宇順電子最低時的價格,已經跌破中植系受讓價。
中植系入主之時,宇順電子主業的處境每況愈下。在2014年虧損3.27億元的基礎上,2015年再次巨虧11億元。2016年雖然扭虧為盈,但扣非后仍虧損3.5億元。在此背景下,其股價也一路下跌,中植系至今仍然被套。
按照增資金額計算,成都潤運去年增資后估值約為160億元,如今將以200億元估值注入宇順電子,不到一年時間,就增長了25%。另一方面, 宇順電子公布重組消息后,股價連續兩天大漲。若收購完成,中植系不僅能順利解套,可能還將獲得不菲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