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咸豐活著的時候慈禧斗不過慈安,哪怕是咸豐駕崩后,慈禧權傾朝野,把一眾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間,她依然壓不倒慈安。
歷史上的慈禧和慈安兩人,一般人都認為慈安的作用不明顯,就是個打醬油的。而慈禧太后是強勢的一方,全面壓制慈安。但實際上,慈安才是咸豐皇帝的正宮,她才是咸豐皇帝駕崩后,整個清朝地位最尊貴的人。在名分上,慈禧要排在她之后。雖然說慈禧后來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獨攬大權,但是在她與慈安太后的關系上,她始終是弱勢一方。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慈禧太后并不是天生自帶威嚴光環,她后來能夠權傾朝野,實際上也是有一個闖關升級的過程的。
公元1861年,在位十一年的咸豐皇帝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他死前遺詔,讓自己獨子,僅六歲的載淳繼位,是為同治皇帝。為了避免皇權旁落,咸豐生前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讓以載垣和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輔政,授予他們“贊襄一切政務”的權力;二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給她母儀天下的權力。在當時,慈禧太后還排不上號。
咸豐皇帝的意思,是考慮到載淳年幼可能會大權旁落為權臣所控制,因此讓兩宮太后擁有批紅的權力、八大臣擁有草擬權力。即所謂太后垂簾,八大臣輔政,大家互相之間制衡,不至于一家獨大。
但這樣一來,兩宮太后的權力就很大了,因為她們擁有最終批準權。當時身為慈安副手的慈禧很清楚,她是靠母以子貴才登上皇太后寶座的,論聲望、資歷、影響力,她都遠遠遜于慈安。所以慈安不是她的敵人,而是應該極力拉攏的對象。否則罷免輔政八大臣,奪權和垂簾聽政的目的就達不到。
咸豐死后沒多久,八大臣和太后就開始暗中較勁。肅順和載垣計劃,準備成立一個八大臣輔政制度,想慢慢架空慈安。擁有最終決策權的慈安當然不同意了。便干脆所有的奏折、計劃她都不批準。四天以后,各地的未批奏折堆積如山,朝廷政務陷入停滯,想逼迫八大臣跟她認慫。然而這時候八大臣在外朝呼風喚雨,慈安這個最高決策人卻不能接見外臣,只能接受八大臣審閱過的東西。所以八大臣實際上架空了慈安。
慈禧看見慈安不是八大臣的對手,便用她的巧舌如簧拉攏慈安。制定了兩人的攻守同盟,決定扳倒八大臣。首先慈禧出招,她暗示山東一個叫董元春的監察御史上書,說出一番讓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等候皇上長大,而左右不得干預,于親王中挑選一二人,同心輔佐”的言論,要求太后臨朝,讓輔政八大臣滾粗。
面對慈禧的出招,肅順等人立刻進宮,公開宣布自己是皇帝的臣子,不能服侍太后,讓太后有批準權力已經是給足面子,隨后肅順以皇帝名義發了個痛批董元春的諭旨,但慈禧留中不批準,因此發不出去。肅順便不再問政,天天在家里遛鳥玩,朝廷再次陷入停滯,慈禧被迫就范,將諭旨發下去。
這一勝一敗,看似不分勝負,其實慈禧已經占了先機。因為她是皇帝的媽媽,肅順跟她的對抗,吵的越激烈,八大臣的罪過就越大。畢竟外臣對抗太后,有臣子搶奪皇權的嫌疑。慈禧便借機開始包裝自己,帶著小皇帝四處祭祀巡視時都對著臣子們哭泣,稱肅順欺君罔上,欺負她孤兒寡母,到處裝可憐。
當時一些不掌權的宗室成員,比如恭親王奕訢之流,還有急于往上爬的漢人官僚和滿蒙低級貴族都看準了這個巴結慈禧的機會,順利的和慈禧搞在了一起。這些人里面除了奕訢外,還有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醇親王奕譞(光緒的爹)、大學士周祖培等。他們密謀策動,發動祺祥政變,指責肅順專權,并以此為借口將肅順等人弄死。此事變之后,慈禧和慈安公開垂簾聽政,成為大清權力的實際擁有者。
慈禧的這一次成功奪權,除了利用輿論的力量之外,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咸豐給了慈安披紅的權力,而慈安也有攬權的想法。如果慈安旗幟鮮明的擁護咸豐帝的遺命,毫無保留的支持并站在肅順一邊,辛酉政變就不會發生,這段清史就得重寫。所以慈禧在奪權后,她對慈安是恭恭敬敬的,一副二把手的模樣。畢竟慈安才是咸豐皇帝的正經大老婆,她只是小老婆而已。
祺祥政變之后,奕訢、僧格林沁這些投靠在慈禧身邊的人,與慈禧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批紅權仍然在太后手中,而肅順等人的票擬權則交給了奕訢等人。等于實際上換湯不換藥,只是換了一批人。因此慈禧與慈安再次達成攻守同盟,一起搞倒奕訢。
不久后,由于奕訢主張實用主義,傾向于辦洋務,外交方面頗能保持對外平等,導致被朝廷的保守派批評為軟弱、離經叛道。慈禧此時則與慈安始終與保守站在一邊,她們高舉皇權和理學大旗,與保守派一拍即合,將權勢迅速擴大的恭親王奕?打倒下臺。成功的控制了票擬權,為后來慈禧權傾朝野,只手遮天打下了根基。
搞倒奕訢之后,慈禧找到了訣竅。就是始終拉一路打一路。重用一批人,再提拔一批人,讓大臣們斗,她最后再出來收拾殘局,始終保持自己的絕對權威。比如她重用李鴻章,同時又提拔左宗棠,讓李、左二人打的不亦樂乎。左宗棠死后,她又提拔張之洞,繼續讓臣子之間內訌,她穩坐釣魚臺。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慈禧她在朝廷上如何權傾天下,她在宮里對慈安還是很恭順的。比如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同治登基后,哪怕是在兩宮垂簾后,同治皇帝大部分時間都與慈安同住,而不是慈禧。這一方面是祖制,二方面是慈禧對慈安的敬畏。后來光緒皇帝登基后,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時間都與慈安同住。因此可以說,慈安在皇帝的撫養和教育上從沒失去過最高權力,不存在同治和光緒與慈安不親的問題。她會容忍慈禧在朝堂上呼風喚雨,是因為她認為自己“優于德”,慈禧“優于才”,兩人一個有名分,一個有才干??嗷罾刍畹米锶说氖露甲尨褥ジ?,她直接享受慈禧的工作成果就可以了。
但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慈安這個人還是有分寸的。比如說誅殺安德海,雖然是山東巡撫丁寶楨辦的,但最后拍板的是慈安,否則丁寶楨也不敢殺。慈禧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自己忍著。再比如同治皇帝選皇后,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慈安是阿魯特氏的表姨),慈禧看中富察氏,結果同治沒聽親娘的意見,而是選了慈安看中的阿魯特氏為皇后。僅從這幾點就能看出,慈安本身權力欲不強,處理國事的水平也確實不如慈禧,因此才會允許慈禧在朝廷呼風喚雨,但她身為正宮太后,具不可動搖的地位在。只要她不死,她的話就天然具有分量。
備注:后來同治皇后阿魯特氏之死,很多人認為是被慈禧逼死的,這一點不否認,畢竟阿魯特氏因為一直不受慈禧待見,存在自殺的可能性。但是慈安其實也不喜歡她,因為阿魯特氏曾說過負氣的說過一句話:“我是從大清門進宮的皇后”,暗指自己說根正苗紅的皇后。此話大部分人認為是針對慈禧的,因為慈禧沒當過皇后。但是這話對慈安來說也很不友好,因為慈安也不是咸豐的原配皇后。所以慈安進宮時走的也不是大清門。由此可以判斷,慈安可能后期對阿魯特氏也不待見。慈禧要逼死阿魯特氏,慈安應該沒意見。
同治皇帝十八歲時,本來太后應該還政。但是由于同治突然死了,于是慈禧又被請出山,尋找繼承人。她當時與醇親王奕譞等人一同再次打壓了恭親王,擁立了僅有三歲的光緒登基。
關于光緒登基,肯定是慈禧的意思,這一點沒異議。因為慈禧要攬權,肯定要從要從咸豐平輩兄弟的兒子們中過繼一個給咸豐才行,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太后地位。至于過繼誰的兒子嘛,奕訢的兒子肯定想都別想,畢竟兩人的過節不小。而奕譞的兒子,也就是光緒,他的生母是慈禧的妹妹,是咸豐的侄子里面跟慈禧最親的一個,所以他的入選毫無懸念。(慈禧既是光緒皇帝的伯母,又是他的姨母)
從結果來看,這個選擇對慈禧最有利。但實際上對慈安來說,她也不吃虧。正如前面提到過的,慈安如果不同意,慈禧不可能把這種好事往自己身上攬。她們兩人有共同利益,就是維持自己太后的身份。之前打壓恭親王,兩人早已經是穿一條褲子的盟友了。眼下能夠聯合的只有醇親王一派,這屬于沒有選擇的選擇。并且光緒登基后,慈安也沒有放棄對他的撫養權和教育權。
之后兩宮再次垂簾聽政,一直到光緒七年慈安去世,慈禧才正式開始獨掌大權。
慈安死后,慈禧一個人垂簾聽政。在這個單獨聽政期間,慈禧大力提拔醇王奕譞的地位,并聯合奕譞繼續打壓奕訢一派,在權力相爭中逐漸占了上風。
光緒十年,慈安死后三年。慈禧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發動“甲申易樞”,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用毫無執政能力醇黨集團取而代之。醇親王奕譞沒有恭親王奕訢的水平,只能事事都請示慈禧明斷。至此,慈禧太后才終于使自己擁有了不受制約的至高無上的權力。
從咸豐駕崩后到甲申易樞的這二十三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慈禧并不是一開始就大權獨攬。她最早只是慈安的副手,憑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才撈到一個皇太后身份。后來他她聯合奕訢打壓八大臣集團,才確立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新體制。等到她羽翼未豐后,她又小試鋒芒,褫奪了奕訢“議政王”的封號,使之權力頓減,地位下降。再后來她提拔醇王一黨,徹底打倒奕訢后,才真正的大權獨攬。
在這個期間,雖然慈安的存在感不強。但是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慈禧作為一個身份不高的旗人之女來說,她如果沒有慈安支持,憑什么把一眾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間?如果慈安不支持她,完全可以拉攏奕訢與慈禧對著干。哪能容忍慈禧一個人呼風喚雨?
因此在中國人心目中對慈禧主政半個世紀的印象,其實是不對的。她真正獨立主導權力,是在慈安死后和甲申易樞廢了恭親王之后。在同治剛登基的時候,大清的一切最高決策都烙著兩宮和議政王三人的印記,包括兩宮斗恭親王其實也是不那么容易的,畢竟在辛酉政變時候這三人都出了力,都有能力和資格瓜分同治初年的最高權力。
至于說慈禧為什么要讓著慈安,這個道理很簡單。慈安是正宮皇后,她有天然的話語權。慈禧只不過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統上是遠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跟慈禧硬剛,慈禧占不到半點便宜。只不過因為慈禧把自己的利益和慈安綁在了一起,兩人沒必要內斗而已。并且慈禧在外面扮黑臉,她在宮里扮白臉。這對她來說,并無傷害。當時甚至有老百姓贊道:“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這種不干活,還能領工資的好事,去哪找?
最后說說慈安的暴斃。我覺得,慈禧毒死慈安說法太不靠譜了,比現在古裝劇還不靠譜。第一,如果是毒死的,那一定是當朝一號高度機密,坊間怎么可能知道,還傳的有模有樣有細節;第二,太后的食物審查制度很嚴格,慈禧毒死光緒,連溥儀都不知道。還是后來用現代科技才檢測出來的。并且慈禧毒死光緒,還是在光緒被軟禁的前提下干的。慈安當時的人身自由沒問題,怎么那么容易就被毒死?
第三,重中之重。慈禧根本犯著這么大的風險毒死慈安。兩個人合作了二十多年,連冊立光緒這種重大決策都沒有分歧,怎么會在光緒七年這個沒有任何事件的風平浪靜的日子里毒殺慈安呢?一旦被人發現,慈禧的老命必然不保啊。她何苦呢?